



津云新媒体发挥天津官方发布平台主力军作用,利用多种呈现形式,积极创作大量内容丰富、接地气的新媒体产品。其中,《一场与病毒的赛跑》《本轮疫情下的天津,致敬默默付出的你!》等多部有情怀、接地气、暖人心的短视频作品,也在市民中引发共鸣,产生共情。结合疫情走势,津云还及时推出一批通讯、评论、综述稿件,如《疫情下,他们硬扛着、坚守着,为了这座城……》《天津这家药店到货“小鱼”后,不卖直接送!店主说……》等,回应热点,引导舆情,赢得良好舆论声势。
电视新闻部第一时间拍摄、连夜编辑,打破常规,实行动态播出机制。所有疫情消息,都第一时间在每天早晨的第一档节目,天津卫视和新闻频道并机播出的《津晨播报》中首发,让群众能够准确及时了解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同时,充分利用底飞字幕,放大信息量,增强时效性。全年在各档新闻节目中播发疫情防控相关报道7000条;每天在4个时段实时播报发热门诊的候诊信息,让群众能第一时间了解这个城市的最新消息,主流媒体充分发挥了疏解情绪、安定民心的作用。
在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对于被隔离宠主家庭的公益帮扶是最难的。都市体育频道《萌宠汇》栏目联合市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用专业的知识和人员,建立了隔离宠物帮扶平台,制作视频教学片,在电视上、网络上、社群中广泛传播,让宠主们有备无患、舒缓紧张情绪,协助了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发生紧急事件时,《萌宠汇》从权威媒体的角度积极联络相关居委会,对宠物安置工作进行专业的指导,配合社区正确处理舆情工作,社会反响非常好。
津云新媒体围绕天津连续7年提前供暖话题展开了融合报道,第一时间报道了天津市提前供热的消息以及供热前的准备工作等;在供热第一天,推出大型直播报道《幸福七连发,温暖来敲门!暖气来啦直播报道》。除了视频直播报道,津云还相继推出《又又又又又又又凡尔赛了!天津提前暖了》《天津试水太阳能光热联合供暖 每年可减煤82吨》《取热不取水 天津地热供暖践行绿色发展有巧思》等图文稿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今晚报充分发挥《读者来信》专版联系读者的主渠道,每期推出一个头条关注,其他稿件紧扣百姓急难愁盼问题,通过记者深入采访,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一同发力,共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谁来给我们的房子恢复“名分”?》,记者实地调查东丽区21户居民2017年来一直是“黑户”的境况,引起河东区、东丽区住建部门重视,推动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难题;《社区里的老人家食堂,哪呢?》,记者实地调查宁河区芦台街老人家食堂,证实了读者反映的“网上有政府部门的老人家食堂公示信息,实际上要么电话无人接、要么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订餐就餐地方”的真实情况,报道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交通广播配合海河传媒中心“2022天津融媒体中高考助力行动”,交通广播“高考应急服务车”在高考期间再次启动,为考生及家长提供免费“应急送”服务,高考首日便为走错考场和忘带准考证的考生提供了帮助,并被新华社、央视新闻的视频直播以及中国新闻网、光明网关注报道。
生活广播依托《百姓故事》《社区是我家》等节目加强选题策划,紧贴各个时间节点和新近老百姓普遍关心的事件,结合节目自身特点,寻找小切口的题材进行采编。本土化题材占绝对比重,把选题拉回老百姓的生活层面,用伴随式采访的方式使节目鲜活、接地气。
相声广播顺应天津百姓爱听相声的娱乐需求,从4月至9月策划实施了“相声广播15周年庆”系列宣传活动,推出“我们都爱听相声”“盲盒抽主播”等活动,让听众亲口表达对相声艺术的喜爱之情,让听众与喜爱的主播亲密互动。突出天津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传递天津人乐观向上的生活理念,营造天津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祥和氛围。
电视新闻部制定了年度办实事和群众诉求“两个清单”,成立“工会服务小组”“应急救助小组”“青年活动小组”3个服务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和小组成员,明确各小组工作任务和运行机制。截至12月底,共征集职工意见、建议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66条。其中,包括工作中遇到的人员管理、休假制度、车辆使用、技术保障、环境卫生等问题56条;促进节目发展、管理增效的建议8条;职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2条。所有问题已由相关栏目、服务工作室督办解决。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已在工作中采纳和执行。对职工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发挥新闻部资源优势联系相关部门得到了妥善解决。
交通广播与市卫健委、市教委、团市委、市应急局、市血液中心共同举办的“无偿献血 平安守护——我的成人礼”公益活动和现场直播邀请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的青年朋友们,以无偿献血的方式纪念自己的成人一刻,取得了圆满成功,相关报道被光明网、新浪网、搜狐网、澎湃新闻、中新网、腾讯网、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转发,并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送。
奥运冠军魏秋月领誓“无偿献血 平安守护——我的成人礼”活动
经济广播在市红十字会牵头的京津冀“彩虹计划”宣传中,联合市卫健委、血研所、儿童医院等多家单位联动,完成了心愿收集、认领、邮寄、回馈的全流程服务。经济广播主持人思琪作为京津冀(天津)“彩虹计划”爱心公益大使,录制了公益歌曲和宣传片。与市妇联共同举办的“把爱带回家”系列直播活动,以视频号连麦、隔屏实时互动的形式直播,引导广大家长依法承担实施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直播涵盖教育、心理、科技、医学、运动、花艺等9个主题。
2022年5月1日,都市体育频道携手市卫健委联合打造90分钟大型直播“医生,你辛苦了!”深度聚焦医护工作者,真实呈现天津医疗工作者奋斗现状。在市卫健委总体协调下,整体内容着力体现整个天津市卫生健康行业现状,既有抗疫的整体氛围,又突出医护的常态化救治。90分钟的直播内容走温情感人路线,挖掘医护工作者的初心、心路历程,坚守岗位、护佑生命健康的故事。
教育频道《大医说》在2022年继续秉承“宣传健康理念、普及医学知识、弘扬大医精神”的节目宗旨,关注当前热点问题和重点人群的健康需求,推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医学科普内容,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疾病防控、健康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民众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赢得了天津医药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医学专家和观众的多方赞誉。
《百医百顺》积极发挥节目特色践行媒体责任,通过健康科普提升观众的科学素养。2022年全年累计播出257期节目,邀请三甲医院的副主任级别以上的专家,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血糖代谢等方面进行健康科普宣传。
天津日报无论是日常出版的1版、《民生新闻》版,还是每周出版的《海河之声》版,均以民生为重点,关注弱势群体。2022年刊发了《母亲医药费无力偿还儿子盼好心人伸援手 “我不想变成孤儿”》《罕见病药在医院买到了》等大量真挚动人的报道,促进了一个个现实问题的解决。
交通广播联合天津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市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了“福彩圆梦 点亮希望”爱心助学公益行动。20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2022级大学新生获得每人5000元的公益助学金,为他们提供了从家门到大学校门的经济资助,圆梦大学。
全国第一档手语节目,教育频道的《我们同行》,以关心关爱扶助弱势群体为己任,聚焦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围绕市委、市政府及市区各级残联惠残助残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内容,以生动感人的故事,反映天津市残疾人精神面貌、生活状态,展示了社会各界公益助残行动、惠残助残的故事。2022年共制作播出26期节目,隔周在教育频道播出;并在2022年5月的全国助残日,制作了以残疾人就业为主题的公益广告《我们都一样》。
2022年4月2日“世界孤独症日”,教育频道联合市卫健委、市妇联、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众多政务资源、社会资源,共同打造了“点亮星空,走出孤独”——关爱孤独症儿童大型融媒体直播行动。这不仅是一次让全社会重新认识并了解孤独症家庭的契机,也承载了天津近10万名孤独症患儿家庭的爱与希望的集合。直播活动持续75分钟,电视、津云客户端同步播出。节目播出后取得良好社会反响,津云客户端观看人数13652人,微信小程序活动浏览量21299次,互动评论数2225条,快手直播间义卖成交额10669元。
生活广播《相约玫瑰园》节目注重青年人及部分中老年人的婚恋生活和精神世界,弘扬正确的恋爱观,并组织线上及线下多场相亲活动,为他们打造交流舞台。
卫视频道《跨时代战书》邀请众多相关达人来到节目,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传递生活正能量。老年组合“五个大爷”、“阳光女孩”夏扬丽、李氏皮影戏传承人李赛、“励志达人”高广利、“自闭症钢琴师”李清波等励志的“小人物”,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美好的情感,激励着他们努力前行。节目在邀请不同类型优秀达人的同时,将他们的优秀品质融入节目环节,用朴实的语言、真情的流露聚焦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传递新时代社会正能量。
《幸福来敲门》于2022年10月升级恢复播出,不再拘泥于常态化的演播室,而是将舞台变成了温馨的“解忧之家”,升级版的《幸福来敲门》聚焦普通人的现实情感与生活难题,致力于传递温暖、关照社会现实,在主持人基于阅历给出的真挚建议中收获自己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