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8集
佛山祖庙历史文化街区
男儿当自强

“弘扬中华武术,凝聚中国力量,强我民族,振兴中华。”短短20个字完整概括了中华武术的奥义。佛山作为中国“南派武术”发祥地,将这种武术精神深深刻在了这片土地上。

世人都说“南派武术看佛山,佛山武术在禅城”。禅城不到3平方公里的祖庙历史文化街区里,所存在的武术门类之多、武馆之众在整个中国也是极少见的。所有来到禅城区祖庙老街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里的与众不同。穿行在街巷中仿佛置身于一处神奇的武侠世界,也许不经意间就会与一位武林高手擦肩而过,又或许随意走进一处老宅,便能聆听一段流传已久的武林轶事。

■佛山祖庙

一 武者神:粉身浴血卫家乡

佛山浓厚武林之风的形成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佛山自古临水,秦汉时期,便是紧扼三江出海的咽喉要地,古称“季华乡”。这里因水网而兴,但也忧于水患。北宋元丰年间,乡民们疏通河道时,修建起一座“北帝庙”。那时的人们相信,这位掌管天下之水的神仙,能够庇佑这块多水之地。“北帝庙”建成后,佛山仿佛真的得到了天神的庇佑,一直都风调雨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此地定居,形成了以祖庙为中心,向外延伸的商业聚集地。

■佛山北帝庙

北宋末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躲避战乱的人们从北方迁徙而来,在“北帝庙”周围安家落户、修建祠堂。久而久之,“北帝庙”成为所有人心中的“祖庙”,祖庙街区也就此成为“佛山初地”。

人气的聚集、商贸的发展,佛山逐渐成为“骈肩累迹,里巷壅塞”的繁盛之地。元代时,仅在祖庙周围,就聚集了上万名从事冶铁、制陶、纺织的手工业者。为了防范周边土匪的劫掠,人们开始习武强身,商人们也大都聘请武师作为护卫,尚武之风逐渐兴起。

明正统年间,广东各地发生暴乱,富庶的佛山成为贼兵攻击的目标。当时,城内守军仅不足千名。

生死关头,佛山22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一致决定要勇敢捍卫自己的家园,于是在各大家族长老的号召下,武者们迅速聚集,拿起刀枪棍棒化身浴血沙场的战士,为了保卫家乡和亲人而战。“有异志者杀无赦,战阵无勇者杀无赦!”他们在祖庙前立下军令状,誓要与身后的祖庙共存亡,因为在他们心中,祖庙就是家园的代名词,涛涛宣誓的声浪持续回荡在祖庙的上方。那场战斗历时整整6个多月,1万多人拼死抵抗,硬是阻挡住了数十万敌军的猛攻。战争结束后,明代宗特赐佛山为“忠义乡”,22位长老获封“忠义士”,而祖庙,也被敕封为“灵应祠”,奉为“万庙之祖”。每年春秋两季,地方官员都会在此举行隆重祭典。“勇者不惧”的豪情与壮志就这样融入这座古城之中,成为后世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

二 武者魂:舍身忘我守国土

武者可以为了家浴血奋战,同样可以为了国坚韧如山。

清末,老街已经成为中国南派武术聚集之地,形成了蔡李佛拳、咏春拳、洪拳、龙形拳、白眉拳五大门派。众多武学家在这里诞生,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叶问。

民国初年,居住在祖庙街区的叶家曾富甲一方,拥有半条街的产业。1938年,日寇入侵佛山,叶家逐渐式微。

■叶问像

那时,叶问已经是一位有名的武师。日本人找到叶问想让他做宪兵队的武术教头,然而,叶问却坚决不愿为虎作伥,万般无奈下他只好远走他乡。漂泊在外的叶问一家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由于收入微薄,三餐难以为继,叶家两个最小的孩子,因为营养不良相继离世。痛失爱子后,叶问悲痛欲绝,有人劝他向日本人暂时低头,但他为了民族大义不肯让步分毫,始终没有妥协。

■叶准教授咏春拳

等到一切安定下来,叶问归来后,过去的经历给了他新的认识——一个羸弱的民族只能处处挨打受气。只有中国人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让整个民族强大起来。于是,他相继在广州、香港等地开设咏春拳馆,用毕生精力发展和传播中华武术。在山河破碎的年代,叶问和他的咏春拳打出了中国人的气节,也打出了中国武者舍身爱国的精神。

抗日战争期间,仅从祖庙老街就走出了上千名武师,以一身精湛的武艺担负起保家卫国的使命。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说:“中国人提倡文武之道,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这个‘武’它是有武德的,它是除暴安良,要保卫家园,保卫自己的国家,在这个习武的过程当中,去养成我们勇猛刚毅的力量,所以我们是靠着这种精神发展到了今天。”

■祖庙历代先贤

三 武者力:千锤百炼铸钢铁

在佛山祖庙的一处广场上,保存着一门古老的火炮,它代表清代佛山冶铁技艺的最高水准,也代表佛山男儿的拳拳爱国心。

■祖庙万吨大炮

清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爆发。晚清政府面对坚船利炮毫无还手之力。

林则徐在祖庙的大殿里,召集当地的铁匠,共同商议如何才能铸造出万吨大炮。对于老街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铁匠们却没有半点犹豫,就如同多年前那场佛山保卫战一样,国难当头的至暗时刻,佛山人一次次突破极限。6000斤、8000斤、1万斤,铁匠们不断加码、不断尝试,最终铸成了这门重达6.5吨的铁炮。

试炮那天,炮声响起,震耳欲聋,寄托着国人抗击外敌的决心和斗志。数十门万斤大炮铸造出来后,很快就装备到海防前线,极大地振奋了清军的士气。佛山也犹如烈火中不断锤炼的宝钢,变得越发坚韧、顽强。在这里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第一家火柴厂,无数民族资本在这片土地上崛起。佛山,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铸铁现场

佛山人对于自我的突破与追求是刻在骨血里的,即使经过千年的流转,这种精神也丝毫不会褪色。

出生在铁匠世家的庞耀勇,从小听着先人的故事长大,他继承和发展了佛山人铸铁的技术和精神。2016年,庞耀勇开始尝试恢复失传已久的“红模铸造法”。通过红模铸造生产出的铁锅,精细度极高,锅底厚度仅有1.5毫米,却十分坚固耐用,被19世纪的英国同行誉为“工业奇迹”,但是这种技术在工业化浪潮下却渐渐失传了。为了重新让这门技术焕发生机,铁匠后人庞耀勇开始了千百次的淬炼,烧过数不清的铁水,终于铸成了厚度仅有2毫米的铁锅。不断突破、超越自我,永远是佛山匠人不懈的追求,庞耀勇相信,终有一天,古老的技艺能够在他手上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四 武者勇:突破极限通大道

佛山人常说:“喝了头啖汤,敢尝天下先。”佛山人讲究用当季最好的食材去煲汤,他们认为这样做能够保持好的“精气神”。日子久了,人们便把这道美食,隐喻为敢闯敢干、敢于争先的性格特质。

在新时代快速发展后,依靠着临近广州口岸的优势,佛山新区很快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基地,而位于佛山市中心的祖庙街区,却由于交通、基建等方面的制约,发展受到阻碍。为了给佛山注入新的活力,老街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修建一条连接老城和新城的过江隧道,实现汽车、地铁的全面畅通。

从小在祖庙街区长大的胡勇前,是过江隧道的总指挥,他的性格和名字一样,勇往直前。当时,工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在河道中央沉放4块隧道管体,每块管体重达4万多吨,相当于一艘大型轮船的体积。这种难度的工程,在整个亚洲地区都没人尝试过,难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胡勇前说:“整个难度其实体现在河道下,水面我们看起来非常平静,但其实下面的暗流很多,管段是在水下十几米的深度,我们在岸上是看不见的。差不多是40米的宽度、9米的高度,这么大的面积来无缝对接,要求轴线偏差达到3.5厘米以下,这操作起来就非常难了。”

但是,困难从来打不倒佛山人。迎着这样的难题,胡勇前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一步,他们把每一个难题看作是一次技术创新和突破的机遇,积极进行各种发明创造,将各项首创技术一次次运用到这项超级工程中。他们终于在2007年1月打通了这条位于水下20多米深处,能够容纳公路双向六车道,地铁双向两车道的过江隧道。顺利通车的大道,带着佛山老城走向了新的开始。

■东平隧道

车道给佛山带入了鲜活的发展机遇,带出了佛山这块土地精纯的武者魂。虽然这些年来,很多人搬离了老街,但是,老街的每一处风景,依然是他们心中最柔软的乡愁。

住在佛山的人们几乎人手都会有一张与祖庙的合影,岁月虽然会带走青春,可只要祖庙在,佛山人的根就一直在。他们的信仰和灵魂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迎着风雨,不断茁壮成长。

编 导:宋鲁生 范虹润
撰 稿 人:秦宇琛
指导撰稿:赵瑞锁 kBCvmamC/lwsX18OO+ydp2h82zHnAv8KmplnlePXZwoMkwVzwshCvLi0l7EL/S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