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7集
苏州平江路
状元街 义当先

孟子于千百年前在鱼和熊掌、生与义的取舍间,写出了“舍生而取义”的绝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将“道义”视为珍贵的品质,在苏州平江路状元街,一代又一代的老街人更是将“道义”刻印在了厚重的历史中,伴着苏州的美景历久弥新。

作为苏州最有水城味道的街区,1.6公里长的平江路依然保留着800多年前的格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水乡人家;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建筑布局,展现出疏朗淡雅的江南风格。街边有河、河中有船,船上有船娘哼唱着吴侬软语的船歌。游人如织的繁华背后,8000多户苏州人家尽享水乡的从容生活。

保留在平江路上的《平江图》石刻记录了平江路的历史变迁。

■平江路全景

■《平江图》

《平江图》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图纵长274厘米,横长142厘米,由李寿明在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刻绘完成。这幅图真实记录了宋代平江城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与洛阳、开封传统的方正形城市不同,古代苏州形成了一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城市格局。百年之后,平江城早已更名为苏州,城市风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平江路却仍旧保留着千百年前的传统格局。如果走进平江路,你会发现这里除了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历史街景,在小河枕畔的两岸人家,还恪守着百年如一的“道义”。

小桥流水依旧,星罗棋布的园林、古井、民居,交织出苏州的韵味,展现着“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生动画面。

一 文人之义:报德炀和的义庄

据《中吴纪闻》记载,自唐朝以来300年间,苏州地区没有发生过战争。富足安定的生活吸引了很多家族到此居住,平江路一带成为许多名门望族的首选,“仓廪实而知礼节”,当地逐渐形成了“家家礼乐,人人读书”的传统。据考,仅平江路就先后走出过17位状元,老街因此被人们称为“状元之乡”——文风之盛,雄冠江南。

范仲淹在宋景祐年间任苏州知州,他在当地设立了第一家义庄,为人们提供粮食、住所,也为孩子们开办义学。从那时开始,在书香文脉的浸润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火种也开始在这里燃起,跨越历史,生生不息。

■苏州状元博物馆

■范仲淹像

■苏州状元地域分布图

明代大臣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殿试第一名,曾任翰林院修撰、首辅、太子太师,而他就是从老街走出的状元之一。申时行幼年过得十分贫寒,曾在老街的道观中读书,受到过出家人的恩惠。他一直将这份恩情铭记于心,告老还乡后,他心心念念要将这份儿时的情义还给这片土地。

当时申家老宅旁有一家梳子店,由于经营不善,生意惨淡,家中时常传来孩子的啼哭声。

他听到孩子的哭声不停,就知道这家人一定遇到了困难,孩子难以饱食只能啼哭不止。为了照顾这家人,他私下让管家买了很多梳子回来,想要偷偷帮邻居一把。梳子买了又买,自己用不完,申时行就将梳子送给周边的住户,很多人拿到曾经的状元首辅赠送的梳子后,都觉得很珍贵,梳子店的名声由此传开,购买的人越来越多,孩子的啼哭声也慢慢化作书声琅琅,萦绕在院落深处。

这件小事启发了申时行,他想:“与其只帮助一户人家,不如开义庄帮助更多的人!”在历史不解的缘分中,他就这样接下了范仲淹的那束火种,也将老街的道义一代代传承下去。当地的名门望族看到申时行的善举,纷纷效仿他的行为,鼎盛时仅在老街上就有8家义庄,一时间义学兴盛,文人会聚。

时至今日平江路两岸,水泛舟过,还能听到周围这些枕河人家的院落当中所传出的阵阵读书声。老街居民在教化子孙读书明理的同时,也将这一份文人之“义”讲给孩子,伴随着苏州清澈的河水传承了千年。

二 商人之义:潘家世代恪守的家国道义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幽怨的妇人唱过“商人重利轻别离”,字字哀怨。与琵琶行中商人全然不同的是平江老街的商人,虽然被迫离别,但是朋友之谊、为人之义却从未割舍。

历史上,平江老街不仅文风兴盛,也是巨商大贾云集之地。清代,来自安徽、山西等地的商人纷纷在此建立作坊会馆,丝绸织造业由此在老街兴起,逐渐形成了“东北半城,万户机声”的景象。其中住在“礼耕堂”的清代富商潘元纯就是其中典型人物。

那时潘家的生意做得很大,偌大的家产吸引了歹人的注意。有一次潘元纯和好友汪佚在西藏经商时就遭遇了土匪。两人被劫持后,土匪决定放走一人筹钱,留下一人作为人质。

■苏州刺绣

生死关头,汪佚欺骗绑匪说潘元纯的父亲已经故去,只有自己留下家中的亲人才会积极筹钱赎人,让绑匪放潘元纯先走。土匪听完后,果真放走了潘元纯,留下汪佚作为人质。潘元纯一脱身就披星戴月地赶回苏州筹钱,但是回到藏区却还是没能救回好友。为了报答汪佚的救命之恩,潘家从此立下家规:每逢过节必须给汪家放一个酒盅、放一双筷子,纪念汪佚三爷。

■苏州知名糕点

到如今潘家的子子孙孙与汪家仍旧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有的还达成了联姻,延续祖辈的情谊。

潘汪两家舍命相救的故事广为流传,不仅成为一段佳话,也成为当地商人的楷模。汪潘两家也因为这份道义赢得了很多人的信任,生意越做越大,逐渐发展出元大昌酒店、稻香村糕点、黄天源糕团等知名商号,在平江路旁形成了苏州第一条商业步行街,把苏州地区传统商业推向鼎盛。

潘家人的道义不仅体现在恪守承诺、为朋为友上,在家国大义面前,潘家人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奉献之心。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大盂鼎、大克鼎就与潘家结下解不开的家国情结,它们记录着中华文化的灿烂,也讲述着潘家人的忠义之心。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很快蔓延到了苏州,但老街上还有很多珍贵的国家文物来不及转移。那时民间传说“海内三宝,潘有其二”,指的是收藏在潘家探花府的大盂鼎和大克鼎两件珍贵的文物。

当时日军正在轰炸,潘裕翼的奶奶潘达于也带着孩子逃出了城外,但走到半路,她却停了下来。想到作为国之重器、中华民族几千年重要文化遗存的大克鼎、大盂鼎还没有安置好,她一步也迈不出去了。

■青年时期的潘达于

思虑再三后,她毅然带着几位至亲返回了城中,把大鼎藏在了一间老屋的地坑内,并重新盖上青砖,撒上尘土伪装了起来。日军攻陷苏州后,直奔潘家大院,威逼潘家交出大鼎,在漫长的周旋中,潘家家财被抢掠无数,但潘达于却始终没有说出大鼎的下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达于才将保存完好的大盂鼎、大克鼎以及潘家收藏的几百件青铜器一并捐给了国家。

■上海博物馆收藏并展出的大盂鼎

现在,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大克鼎、大盂鼎的时候,除了它自身的历史韵味和光彩之外,还增添了老街潘家人对国家重器深重的感情,和在面对威胁、打压甚至是暴力时绝不低头的拳拳爱国之心。为了民族大义,将个人得失放在一边,将生命安危放在脑后,潘家人守住了老街人的情,也守住了作为中国人爱国的义。

三 市民之义:点燃文化传承的星星之火

一曲动听的评弹唱出了江南水乡的温柔与婉约,也为这方水土增添了一分雅致的韵味。时光在老街走过了上千年,如今的平江路成了苏州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现代化的发展给苏州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对于住在老街的人们来说,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留住苏州古城最初的记忆,如何守护住那些延续千年的文化遗存成为他们新的课题。

老屋、老巷、古桥、古井,极致的江南韵味深藏在老街深处。据清代《吴门表隐》中记载,平江路古称“十泉里”,说的是这里的古井数量很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温柔隽永的古井水面对时代的冲击遭到了破坏。对于老街人来说,井是生活的一部分,古井陪伴了几代人,无论是洗衣做饭还是泡茶饮用,人们都爱用井水。一口口古井不仅提供了生活的便利,也如同一根纽带,把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在了一起。

■老街古井和护井队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井资源,保护这一方流过千百年的水,老街邻里之间自发组织起了一支护井队。无论酷暑还是寒冬,护井队的队员们坚持每周都会走遍社区内所有的古井,检查水质、清理垃圾。默默地将对于水井的保护践行在了日复一日的行动中,在大家的不懈坚持下,古井的清润得以保留下来,老街人就在这井水的浸润下品味着生活。纵使岁月如何变迁,这里的井水仍旧为归家的人们保留着故乡的味道。

需要被保护和传承的除了老街的井,还有苏州人地道的吴侬软语。

我们常说“乡音无改鬓毛衰”,即使年华老去,乡音也应该保有它本来的味道,时光可以带走光鲜的外在,却带不走内化的乡愁。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古井与老街人的日常

80后姑娘胡舒宁从小在老街长大。她在外出留学时发现苏州的方言发音独特,每每说起乡音都能让她回忆起家乡。但是回国后,她却发现身边会说标准苏州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从2007年到现在的十几年间,苏州方言日渐式微,90后基本不会讲,00后不会讲,可想,等到下一代的孩子,苏州方言很可能就消失了。

面对这样的境况,胡舒宁心生不忍,她认为声音的记忆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家乡的符号,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是人在他乡时的情感寄托。

面对现实的窘况,她意识到,保护苏州方言,已经刻不容缓。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她毅然辞去工作,专门从事起苏州方言保护工作。胡舒宁的举动在老街上传开后,大家都很佩服她的做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觉加入她的团队,一起开始了编写苏州话的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胡舒宁建立起了“苏白学堂”方言微信公众号,有1.5万多人活跃在平台上交流学习,他们还编写了一套苏州话的教学课程,免费放到网上供全国各地的人学习研究。

■胡舒宁

对于不同地区的人们,都各有其回忆家乡的方式,或者一首歌,或者一句诗。而对于苏州平江老街来说,人们恪守的“义”像是古井千年不变的甜,时时刻刻滋润着人们牵住家乡的根,当远方的游子归来之时,总能轻而易举地在这里找回最初的自己。这些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精心保护下来的历史建筑、传统人居方式,让今天的人们有根可循、有史可鉴,他们早已化作了这座千年古城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成为照亮这座城市未来的不灭灯火。

编 导:王 洁
撰 稿 人:秦宇琛
指导撰稿:赵瑞锁 kBCvmamC/lwsX18OO+ydp2h82zHnAv8KmplnlePXZwoMkwVzwshCvLi0l7EL/S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