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集
石阡老街
守望相助

石阡老街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数百年来,团结协作、和睦相处的生存法则,让这里的人们面对困难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石阡县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四周群山环抱,悠悠龙底江水穿城而过,从城南的温泉大桥往北到启灵桥,近1700米的石阡老街屹立江东,由杨家巷、姜家巷、曹家巷以及南门巷形成一个半鱼骨状的街区。老街的居民区则隐藏在巷弄深处,麻石铺就的街道纵横交错,蜿蜒通向远方。安逸恬静的老街给人们带来了温饱与富足,也承载了老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诉说着人们千百年来的勤勉与艰辛。

■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石阡县

一 融洽:守望相助,相互扶持人齐心

老街人守望相助的传统得于自己的祖先。相传,有一年瘟疫盛行,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正当人们处于绝望之时,天空突然飞来一只老鹰,口衔灵芝、脚抓葫芦,给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他们为了争抢神药和种子瞬间失去理智,疯狂争抢,现场一片混乱,激怒了老鹰,转而俯冲下来,叼走灵芝,抓着葫芦在天空中消失了踪迹。人们很快意识到生存的希望转瞬即逝,纷纷跪倒在地齐声忏悔,并保证以后定会团结互助,不再自相残杀。经过数月努力,终于依靠灵芝和种子渡过灾荒。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的“敬雀节”,仡佬族人会举行庄重的祭祀神鹰的仪式,这不光是他们的特色节日,也是生活在老街上的各个民族共同庆祝的时刻,早已成为属于老街人最浓烈的情感记忆。心存敬畏、虔诚祭拜,使得守望相助的生存智慧逐渐深入人心,也是在这流传千古的佳话中,人们愈加明白,唯有相互扶持、携手并肩,才能收获美好的生活。如今的老街人不分彼此、相处融洽,守着祖先的馈赠代代相传。

■仡佬族的祭神鹰大典

元代以前的石阡老街一直是少数民族部落的聚集地。面对外族,仡佬族人总是敞开胸怀、热情相待。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派田园风光。直到明代永乐年间,石阡开府,大量汉族人来此定居经商,这条隐匿在群山之间的老街逐渐繁华起来。明万历年间,人们齐心协力将龙底江下游的暗礁打通,各处的货物开始经由水路中转石阡运输。货船的停靠、人气的聚集,使得石阡的商业空前发展,百工百业兴旺发达,有着“一石横施广庇荫,千家芳店固金汤”的美誉。

时空在这老街里纵横交错,明清时期的韵味依旧渗透在老街的一砖一瓦当中。沿街木质的青瓦二层楼阁上层居住、下层商铺,陈设一如往昔,各式百货铺满老旧的木板柜台,早年间的墙壁上点缀着现代服饰,古朴厚重的历史映入眼帘,城市的喧嚣与活力尽收眼底,成为石阡最市井、最浓郁的存在。

二 仁义:革命情谊,军民鱼水心连心

老街的南门巷往北,有一座老式建筑,这里是红二、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曾两次进入石阡,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红色革命印记。1936年,由贺龙、萧克分别领导的队伍战斗后驻扎在石阡老街。休整期间,贺龙总司令与一位老人随意攀谈起来,得知老人儿子被抓兵去了、儿媳生病死了,还带着两个孙子,家境窘迫、生活困难后,心情无比沉重,并把身上那件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大衣脱下来,亲手为衣着单薄的老人披上。现在的石阡仍有贺龙与老人的雕像,相互叠在一起的手自能让众多人明白红军是仁义之师,而石阡老百姓,也与红军结下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他们腾出房子给红军住,拿出粮食送给红军,妇女们也自发地组织起来,给红军缝棉被,做衣服和布鞋,还把家中的粮食拿出来送给红军。尽管与红军的相处只有短暂的40多天,但是在红军离开的时候,整个石阡有800多名年轻人踊跃参军。“彩呀霞,满呀天,喜鹊叫呀,喜鹊叫呀,贺龙军长带领红军到石阡……”朗朗上口的民间小调,道不尽这情谊,挥不去这情怀。

■贺龙将军与老人的雕像

江边水,岸上情。逐渐拓宽的老街寓示匆匆时光带来的变迁,每当有新房落成,人们扎起毛龙,沿街而行,把吉祥安康送至每家每户。邻里之间,永远敞开的大门既接纳又包容,共同分享喜悦也共同分担困难。

三 向明:乐于助人,街坊陪伴拾信心

生活在这里的老街人早已将互相帮助变成本能。早年间,老街的房屋均为木质结构,房山挨房山,屋梁接屋梁,一家用火稍有不慎就可能烧掉整条街巷。只要一发生火情,老街人男女老少都会出来行动,一盆一盆接水,一个一个排成队传上去。从小生活在老街的向明一直是街坊眼中的热心肠,谁家有难事,都会搭一把手,每次发生火灾也都会冲在最前面。但在20多年前的一次救火中,他因吸入过量毒气而倒在火场,陷入重度昏迷,经过一周的抢救才苏醒过来。上帝并没有眷顾这位年轻人,他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对正处而立之年的人来说,这样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悲伤、痛苦、绝望,甚至轻生,种种负面情绪把向明一点点拖向黑暗。

■邻居们在一起喝茶

■石阡老街的六和三角宴

德不孤,必有邻。热心的街坊四邻为了让这位年轻人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向明的责任:向明妻子工作忙时,邻居就做好饭菜送来;向明要出门时,大家总赶来搭把手;亲朋好友也总上门闲聊,一聊就是一整天。在街坊四邻长久的陪伴和帮助下,向明的心里日益阳光起来,逐渐走出情绪低谷。回忆起20多年前的那段记忆,向明也从不感到后悔,现在的他不但能够照顾自己,还培养了很多兴趣爱好,也经常与自己的渔友们一起钓鱼,赶上钓到大鱼,大家就都跑过来帮忙收杆,日子过得阳光惬意。

在石阡,六和三角宴独具特色,每逢节日,仡佬族人都会在自己家中做上几道传统菜肴,邀请亲朋好友相聚。开席前,大家两两相对,围六边而坐,象征父母、夫妻、家庭、邻里、环境和社会的和谐与和睦,宴席还会按照三角形摆放,寓意求得天时地利人和。无论是仡佬族,还是老街上的其他民族,都不分你我、不分亲疏汇聚一堂,各民族文化也在此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老街的人间烟火气来自于邻里的和睦相处和守望相助,这些平淡日子里的脉脉温情,写满了老街人的生活智慧和处世之道。也让这条饱经沧桑的老街化身为一条坚韧的纽带,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使彼此成为对方的依靠。

四 李立会:雪中送炭,一口热饭暖人心

说再多的话也不及困难时候伸出的援手,人心暖,生活才能旺。中国的乡土社会就是生于斯、长于斯,老街人一代代相处下来,齐心协力做过的事情成为一段段佳话。邻里之间情比金坚,是石阡老街的真实写照,也成为未来建设的有效资源,这种情怀和风俗能将人心凝聚,是和谐社区的精髓所在。

■横跨龙底江的启灵桥

横跨龙底江的启灵桥坐落在老街的最北端,桥右侧被称为下河坝,地势较低。2014年5月,龙底江沿岸遭遇洪灾,洪水冲上老街,让睡梦中的人们猝不及防,家中的食物都被洪水冲走,物资也来不及抢运。老街上有很多从外地来做生意的人,看到大水来临时这些“新邻居”的生活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李立会的心里很是焦急。虽然自家的粮食也所剩不多,但想到平日里邻居们之间互帮互助,她心里没有一丝犹豫和顾虑,把家中的粮食都拿了出来,决定做饭给“新邻居”们吃。可即便这样,也只够大家吃一顿,李奶奶只好向街坊邻居求助。尽管热心的街坊们自家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但就是用一碗面、一捆菜、一捧米一点点拼凑,一上午时间就凑出几十斤米和面,在洪水涨退的3天里为近300人端上了热饭。

■众人为“新邻居”做饭

微不足道的小事诠释着守望相助的真实含义。千百年的时光里,携手并肩,共患难也共喜悦的默契让老街人心照不宣,让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的生存法则根深蒂固。家长里短和生活琐碎成为茶余饭后的必备,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怀和风俗默默浇灌着石阡的土壤,怡然自乐的老街生活更是充满了爱与温馨。

五 王飞:知恩图报,传授工艺守良心

老街盛产茶叶,是著名的“中国苔茶之乡”,温泉水泡出的茶水,香气浓郁,沁人心脾。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石阡老街,一览老街的古朴风貌,体验老街的乡土文化,还有当地的特色小吃,麻辣鲜香的绿豆粉、入口即化的神仙豆腐、口味极致的辣椒酱……再配上一壶石阡特产的苔茶,不禁令人口齿生甘,回味无穷!

茶产业孕育了独特的茶文化,还有说不完的茶故事。王飞是侗族人,自己下岗之后没有经济来源,靠着祖传的制茶手艺,兄弟三人一起经营着一家茶叶店。创业初期,由于资金短缺,起步艰难。乡亲们得知后将茶青赊给王飞,在大家的无私帮助下,王飞和兄弟们的茶叶生意越做越大,日子也逐渐红火起来。眼看着周围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村民生活水平还停留在原地,王飞心里很不是滋味。

■王飞(右)向村民传授祖传制茶手艺

如何感谢他们,是他心里一道过不去的坎。经过一番斟酌后,王飞决定将自家祖传六代的制茶工艺传授给大家。虽然开始时两个兄弟对此有所顾虑,但“从良心讲应该感激他们”,回想到起步时的艰难以及乡亲们的帮助,便爽快地答应把手艺教授给大家。当年石阡老街附近的村寨里就有1300多户人家脱贫,现在一户人家收入最多的一年可达近10万元,是之前收入的几十倍!最让人欣慰的是,做茶的人越来越多,不像起初担心的那样自家收入会有所减少,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王飞的产业做大了,效益比以前更好。祖上的手艺传了出去,富裕了一方百姓,也让他们明白团结合作、共同生产远比自己独享更让人满足。老街上的万寿宫,每年都会举办茶艺交流会,大家齐聚一堂,分享彼此的制茶经验、聆听对方的生财之道。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祖先的生存智慧让老街人在这千百年的时光里练就了宽广的气度和胸怀,百姓之间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处世之道书写了老街的安定和繁荣。无论谁来到这里,热情热心的老街人都会以敞开的胸怀、平和的心态接纳和扶持,不分民族,不分亲疏。

“石阡茶,温泉水,喝一口,百八寿。”惬意的老街生活里藏着温饱与富足,沉淀了人心与希望,安居乐业,稳步向前。

编 导:范虹润
撰 稿 人:张 静
指导撰稿:赵瑞锁 yIfjK+QD58BgLVrB6u9MTScdzP3wZw3ZjSlByiMjB1RCiscgPQUMh6wNjzmcf9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