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高淳的青瓦白墙少了都市尘嚣,寻常巷陌多了水乡温婉。高淳东邻苏州、无锡,西接安徽,是“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鱼米之乡。被誉为“金陵第一古街”的高淳老街里,10多条巷弄沿老街横向排列,形成鱼骨状的街区格局,坐落300多座明清老宅。相传北宋徽宗时期,张抗将军在此地修筑圩堤,冬季工程受阻,正在众人束手无策时,一只白色的梅花鹿从雪地里跑过,留下一串脚印。张将军命士兵沿着白鹿的脚印打桩,很快修成了圩堤。宋徽宗听到这个故事后十分高兴,命名此地为“永丰圩”。
■高淳老街区
永丰,就是永远丰饶的大地梦想。圩堤建成后,以青石铺成的“一字街”为中心,汇集了来自各地的货物和粮食,南来北往,客商云集,是重要的商业集镇。最繁盛时期老街上的铁铺、油坊、饭店、茶馆等商铺达170多家。
几百年的老街没有改变旧日的格局,蜿蜒的街道好似钱兜的形状,寓意“聚财兴旺,前程无限”的好风水。800米长的老街,串联了千年时光、烙印了时代变革,讲述着老街故事,诠释着老街人,生生不息。
高淳之高,在其眼光放得长远。特殊的地理环境让高淳成为太湖平原在雨季的蓄洪屏障,在这里有一首民谣“宜兴溧阳,终究不长,五百年后,变成大江”,说的就是如果高淳的水在此地拦不住,苏锡常等地方就会被全部淹掉。明朝初年,江南地区遭遇大洪水,为保住太湖平原,朝廷决定将固城湖大坝增高3丈,把洪水全部拦在高淳境内。但高淳人在一致商量以后,决定还是顾全大局,考虑左邻右舍的集体利益,用石材、木料亲手筑高大坝,下游的太湖平原免遭灾难,而高淳和高淳人民却付出了家园覆灭的代价。善良的高淳人并没有丧失重建家园的信念,人们省出钱来买材料,在洪水淹没处运土垒堤,让灾难后的高淳慢慢恢复昔日的繁华景象,他们用这里的一砖一瓦,展示高淳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熏陶培育了老街人高尚淳朴的风气,也让历史永远铭记。
■《东征初抵高淳》——陈毅
高淳老街坐落的老宅是独特的记忆,也是历史的馈赠,保存完整的吴家大院最具有代表性。1938年6月的一天夜晚,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将军来到这里,挥毫写下《东征初抵高淳》:“芦苇丛中任我行,星星渔火水中明。步哨呼觉征人起,欣然夜半到高淳。”真实记录了新四军第一次来到高淳时的场景。这位将军的到来,给刚刚经历过人间地狱般的老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4000多名老街人在聆听了陈毅将军的抗日救国演讲以后,看到了摆脱“亡国奴”命运的曙光,也让他们接纳了这支年轻的队伍,先后把3000多名子弟送去参军,以极大的奉献精神支持人民子弟兵。
■新四军藏身养伤的芦苇荡
抗战时期的高淳,是新四军茅山根据地和皖南总部的重要中转站。一次战役之后,新四军伤亡惨重,为了不影响整体行动,高淳人民决定将他们藏进固城湖的芦苇荡里就地养伤。食物只能生吃,蚊虫叮咬身体,湖水蒸气难熬,伤员病情日益恶化。高淳人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冒着被日伪军发现的危险,想方设法偷偷给战士送粮,他们把自己的吃的都拿出来,烤了一些锅巴,在蒸笼上把鱼蒸熟,还准备了一些盐在晚上悄悄送给战士,才得以让战士们在这片芦苇荡里整整生活了36天。宁可自己不吃也要让战士吃饱,这就是高淳人民的简单心愿。他们与新四军的缘分不止如此,从接纳这支年轻队伍开始,就时刻将新四军放在心上,把自己的子弟送去参军,倾其所有支持新四军的战斗,仅在一次战役中,高淳就有6000多名支前民工把60万斤大米、1300担小鱼、1.2万条毛巾、6000双军鞋和1万块大洋送上前线。因为他们深知:保护新四军上前线,就是自己也在前线战斗。
■高淳人民送至前线的粮食
高淳至今保存有新四军驻淳办事处旧址,这里曾是陈毅将军在吴家祠堂演说完以后晚上过夜的地方,一句简单的“欢迎新四军来”成为吴河水老人几十年来的难忘记忆。提起与新四军的渊源,高淳人民满是自豪。国难当头,他们深明大义,用牺牲自己的行动维护国家和人民子弟兵。
高淳之淳,在其心思始终淳朴。传统的手艺人在今天的高淳仍然不鲜,不急不躁、不争名利的“慢城生活”里,饱含高淳人的态度与情怀。赠一把子孙扇,寓意“与人为善”,也让这流传千年的古老智慧浇灌了一代又一代的高淳人。
梅家老布鞋几十年来依靠手工缝制小有名气,不随便涨价,对得起良心,是梅位炳老人一直秉持的理念,也是给孩子们立下的规矩。一双精心缝制的手工布鞋工艺精美、样式精致,穿上舒适透气,赢得了街坊邻居的喜爱。老人凭借几十年前跟随老师傅为新四军做鞋习得的手艺,让布帛针线在自己指尖开花。老街人的质朴善良在于远离尘世喧嚣而不追逐名利,也在于守着传统手艺与信念延续高淳风尚。成本材料价钱上涨,布鞋价格照旧,做生意不争不抢,过生活不急不躁,只为守住自己的初心,获得内心的安逸与满足。走在高淳的老街上,传统的手工制品和小吃随处可见,一把刻刀雕琢实木、一支画笔点缀羽扇、一颗糖人打开味蕾,在与游客嬉笑交谈间,高淳人的生活态度慢慢流淌。
■样式精致、工艺精美的梅家老布鞋
高淳的今天有千百年的精神根基,社会风气也同其名字一般,高尚淳朴。年长的一代饱经风雨坚持初心,年幼的一代传承着高淳风气中的美好,无论是手艺人还是生意人,心中都满怀大爱。
位于高淳和宣城交界处的固城湖是中国著名的螃蟹产地,螃蟹产业也是高淳境内最重要的富民产业。邢青松每年都会在第一批螃蟹上市的时候,挑上几只最大最好的去看望自己的朋友。20多年前,邢青松的螃蟹养殖业遭遇困难,经营失败,债务拖欠,但同在老街生活的李国华简单质朴的话打开了邢青松的心门,没有催债,只是作为朋友来看看,“不要紧,我损失的只是一点利息,你还年轻,将来肯定有翻身的机会”。有情有义的老街人仿佛商量好了一般,给了他莫大的支持,螃蟹养殖业也因老街人的善意举动重整旗鼓,得以扭转局面。
心怀感恩的邢青松并没有忘记这件事情,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成功以后的他用实际行动回馈当年帮助过自己的人,也组建了专业合作社,让老街人成了合作社的一员,慢慢富裕起来。他们还主动出资成立“会员基金”,就为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社员。生活不能少了爱,个人的小爱汇聚一起就是大爱,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让高淳人的质朴凝成仁爱,渗透到每一个老街人的心里,也滋润了这片土地上的人,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逐渐放缓的生活节奏给老街人带来内心的宁静闲适,历史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此地驻足,让越来越受欢迎的传统手艺和特色美食成为高淳的标签。在高淳,茶馆门庭若市,泡茶听曲是老街人的共同爱好,而老戏台,更是高淳人不变的乡愁。
■“越剧王子”史进
高淳人的生活是名副其实的“出门山歌进门戏”,听一段小曲儿,品一口米酒,再惬意不过了。粗放豪迈,坚实有力的劳动号子依然能在老街听到,众多的山歌种类,朴实地反映了高淳人民劳动中流传下来的精华。打糕号子、龙船号子、打夯号子……丰富了高淳人民的生活味道。史进小时候最爱听的阳腔目连戏,有着700多年历史,是高淳百姓淳朴生活艺术化的表现。然而近年来,阳腔目连戏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史进推掉了许多演出和社会活动,与朋友们一起收集资料,抢救曲谱,也让传统的艺术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和传唱。艺术的种子在高淳这片土地上焕发出了新的生命,高淳人质朴善良和豁达有义的情怀烙印在每一个老街人的心里,成为代代相传的人生信仰。
延续千年的高淳老街书写了生活的诗情画意,记录了寻常百姓的社会风气,淳朴温和的高淳人,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祖先的大义与智慧,将爱与生活构筑成一个个动人故事。“慢城的空气中带着安详”,每一个醒来的高淳清晨,都让老街人多一份安逸与淡然,更添一份豁达的心境,带着老街一起,慢慢地走下去……
编 导:夏 健 戴鲁宁
撰 稿 人:张 静
指导撰稿:赵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