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集
屯溪老街
徽商故里 从商有道

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的屯溪老街,背靠风景奇美的黄山,由一条1272米的长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共同组成。这条始建于元末明初的老街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蜿蜒曲折的大小巷弄勾勒出中国古代街衢鱼骨状的典型样貌,被誉为“活动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

■蜿蜒曲折的屯溪老街

在明代《休宁县志》中就有“屯溪街”的名目记载。清代康熙年间《休宁县志》记载:“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说明当时的屯溪老街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屯溪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徽宗移都临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临安经商的徽商返乡后,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在家乡大兴土木,所以,老街也被称为“宋城”。

现在,老街境内宽窄不一、纵横交错的巷弄,展示着徽派建筑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建筑理念;小巷里白墙灰瓦层层叠叠,窗棂门楣的砖雕木刻技艺精湛,体现着传统徽派建筑的审美艺术;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叠致有序,呈现着徽州地界的富饶和美好。

一 以义取利 徽商本色

人来人往的屯溪老街上,琳琅满目的特产吸引着来往游客,这种繁华景色会一直持续到深夜,而这种浓郁的商业气息已经延续了数百年。

然而,在60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元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大量人口涌入徽州。《徽州府志》记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地贫人多的徽州陷入了“非经营四方而绝无活路”的生存困境。当时徽州流传着一句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为了谋求生计,很多徽州人十多岁时,就不得不背井离乡,沿新安江顺流而下,去毗邻的江浙一带经商,“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

商业的流动性,刺激了徽州与外界的往来贸易。原本僻静的屯溪,因其水运优势,汇聚了竹木、茶叶等大宗土特产品和食盐、粮食等重要物资,成为新安江畔有名的货物集散地。

明朝初年,为了方便货物的中转运输,徽商程维宗在屯溪投资建造了4栋47间房屋,用于分类存放货物,此后货物流转十分便利,为程维宗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在程维宗建造货栈致富之后,又有几家客商相继前来造房经商,于是,一条小街逐渐形成。据说,最早小街上有8家商栈,所以人们把这条街叫作八家栈,至今屯溪老街的上街头仍称为八家栈。

从走街串巷的行商,到门庭若市的坐商,许多善于经营的徽州人在屯溪做起了买卖。有的人也从这里出发,走向五湖四海,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群体——徽商。

■程维宗最初建仓库的地址

以义取利是徽商最大的金字招牌。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当地人在屯溪老街最西面修起了一座桥,方便两岸往来。然而,到清康熙年间,桥被洪水冲垮,两岸的商贸运输陷入困境。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老街商人程子谦捐资670万贯,花费两年将石桥重建了起来。不料不到20年,一场特大洪水再次冲垮了石桥,还卷走了桥上的行人。程子谦闻讯赶来,责躬罪己“桥之不固,是吾过也”,并决定再斥巨资重修石桥。可惜新桥还未竣工,程子谦却一病不起。在病床上他嘱咐儿子程岳,无论如何都要提高质量,造好石桥。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程岳不惜散尽所有家财,屯溪石桥终于再建完成。

■程氏父子修筑的“镇海桥”

此后几百年时间,无论屯溪发生怎样的水患灾害,石桥都屹立不倒,久而久之这座石桥便被人们称为“镇海桥”。在众人眼中,筑起这座桥的不仅是优良的石材,更是程氏父子一诺千金的仁义和诚信。得人心者得人气,得人气者得财气,程家也因此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家族生意越做越大。

如今,这座石桥依然横跨于江面之上。300多年的时光已然斑驳了桥身,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未忘记它的由来。时至今日,屯溪商人依旧把“诚信”二字作为立业之本。

二 品质为先 诚实守信

明清时期,随着航船货运日渐繁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屯溪经商。街道从“八家栈”向东,建起了商铺、饭庄、客栈、茶号等许多商号。为了避免鱼龙混杂,老街上的商家约定:各家店铺无论经营何种买卖,都要在出售的每件货品上,盖上自家的印鉴,以印为信、以信溯源,包退包换。时隔数百年,从前的一枚印鉴变成今天的一方商标,“信誉大过天”的商业规则一直薪火相传,成为老街最重要的商业文化。

在今天的屯溪老街上,仍然有很多百年老字号屹立不倒。百年酱园出的三伏酱油,经过三伏烈日的暴晒才能够出售,百年药店的每一味药材都要标注原产地和出处。在当地人的心中,顾客与商家之间不仅是一桩买卖,更是一种信任。

■老街商铺“前店后坊、下店上房”的经营方式

徽商们长年积累的经营智慧,深藏在一砖一瓦中。屯溪老街上的同德仁药店创办于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由程德宗和邵远仁两人合资开办,以经销中药批发为主,兼坐堂行医,店名“同德仁”各取二人名字中一个“德”字与“仁”字,寓意“同心同德、办事仁义”。

同德仁药店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药店前面临街,后倚新安江,店后作坊用于药材收购及制作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做好的成品直接拿到前店销售,前店也有专门人员管理。整个店铺,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药店经营者通过这种前店后坊的模式,还能够与顾客直接交流,了解当下客人对产品的意见,然后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制药工人,改进制药技术,从而增加销量。

同德仁药店能薪火相传百年,至今兴盛不衰,得益于一脉相承的经营理念。新安医派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主张“固本培元”“辨证施治”,即以提高病人身体素质,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同德仁药店根据这一理论,把“采办务真,炮制务精”作为店规,力戒一个“欺”字,决不自欺,也不欺人,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同德仁药店的经理派出40岁以上作风好、头脑灵活的职工赴各地采办药材。为买到地道的药材,他们不惜工本。如采购当归,必派人到山西;采购大黄必到青海;采购红花必派人到香港、广东采购转口的藏红花。这一点,皖南各药店只有“同德仁”能做到。在炮制药材时,同德仁药店遵循“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古训,以仁义之心、慈善之手依法炮制,决不克扣药料和减少制作工序。在依法炮制方面,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即既依法又创新,以讲求疗效为宗旨,创造出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炮制方法。

■“同德仁”药店

清喉丸是同德仁药店专治喉科炎症的名药,说起它的疗效,老职工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916年隆冬的一个飘雪之日,同德仁药店的程燮卿经理站在店门口观雪赏景,看到一个山区壮汉手推独轮车沿街叫卖木炭,程经理灵机一动,请卖炭人进店歇脚,商议木炭价格。程经理说:“你若一口气吃下店中的一碗猪油甜汤圆,我即以你开口市价的两倍付款。”早已饥肠辘辘的山里汉一听,立刻憨笑着答道:“莫说一碗,我两碗三碗也能吃个精光。”程经理立即嘱厨师煮上一碗猪油甜汤圆,招待卖炭人。街坊邻里见药店经理与卖炭人打赌,都围上来看热闹。不一会,厨师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猪油甜汤圆送来,山里汉接过就吃。他吃完第一个,喊了声“哎哟,好烫!”但囿于打赌,只好忍烫一口气把汤圆吃完。卖炭翁在风雪中推车,咽喉受严寒刺激,此刻又被高温油糖刺激,顿时红肿起疱,一时说话不能出声。围观百姓见此情景,都认为药店经理在捉弄山里人。在一片唏嘘声中,程燮卿命本店伙计取来两瓶清喉丸,用温开水请卖炭翁服下,不到半小时,喉肿全消,说话如初。这时,程经理微笑着吩咐药店账房以高于市价两倍的价格买下这车木炭,又赠送卖炭翁清喉丸6瓶,请其回家继续服用,并保证药到病除。卖炭人接过银圆称谢而去。围观者见此,无不称赞“同德仁”的清喉丸药效神奇,当场就有一些人倾囊购买清喉丸储家备用。更多的围观者则成了程燮卿的义务宣传员,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十里八乡,使该店研制的清喉丸成为各地求购的抢手货。

在漫长的岁月中,同德仁药店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经营宗旨,以优质的药材、优质的服务、公道的价格取信于民,服务于民,饮誉海内外。1996年,这家岁月老店被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著名企业。随着时间的迁移,屯溪老街上的原住民越来越少,商铺和街景都几经变化,但是一些老屯溪人甚至周边地区的老主顾仍习惯来这里抓药。市民说:“我们每次在这点药都是到同德仁来点,其他地方我还不去。他的药材比较珍贵,货真价实,没有假,都是实事求是的。”

同德仁门店屹立不变,有时游客经过这里会驻足参观,“同德仁”和“橘井流香”两块金字牌匾,与这座古朴的徽派建筑都透着浓浓的历史感,吸引人们探寻它的故事。

三 虽为贾者 咸近士风

历史的长河中,徽商贾而好儒,在商界声名远播,他们成功的秘诀不仅在于“诚”与“信”,其根基更深藏在大大小小的书院、会馆中。

徽州又被称为新安,“新安为文公阙里,后先相望,斯文盛昌”,是理学大家朱熹的故里,儒风独茂,代代相传。朱熹虽是在福建尤溪出生,但他总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徽州人,他文章中多自称“茶院九世孙”“新安朱熹”。朱熹两次回故里讲学授徒,培养了大批徽州弟子,朱子之学转相授受,历朝不绝,形成了宋明理学的重要分支——新安理学。从古至今,这个“寄命于商”的地区,也是“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文风昌盛之地。

行走四方的徽商中以“业儒”出身者居多。每当有徽商成功致富,他们往往不会满足于做一个富家翁,或弃贾业儒,或弃商就仕,寻求一种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更高层次。外出经商的徽商衣锦还乡后,往往一方面斥巨资捐资兴学,刻书藏书,修方志,邀讲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一方面大兴土木,建楼院祠堂、修路桥会馆,以荣宗祖,壮大势力。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辈出。厚重的儒家文化,在徽商的经营活动中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文风昌盛的屯溪老街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刘伯山教授说:“由于朱子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故徽州的学子以之为书院学规,士子以之为立身处世教条,商人以之规范经营之道。特别是徽商,它是在南宋时才崛起,明中叶时已为中国商界一劲旅,至清中叶时徽商已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而徽商当年之所以获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是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儒商,其经营的最高原则是仁义当先。徽商在全国各地曾建有各种各样的会馆,皆崇祀朱子,以朱子之教为自己的最高原则及保护之神。”

■“文房珍宝”徽笔制作过程

黄山旅游的兴起,促使屯溪老街成为对外展示徽州文化的窗口,每年有几百万游客到此访古寻幽。千米长的老街上,云集了数十种非遗制作技艺。在这里,被视为文房珍宝的徽墨、徽笔、歙砚还在延续传统的技艺;漆器、木雕、石雕在能工巧匠的手中依旧焕发活力。书院里,不时传来诵读经典的琅琅书声;巷弄转角处,随时能见到正在练习书法的孩童。徽商儒道,犹如润物春雨,滋养着这片崇儒尚德的土地。

“虽为贾者,咸近士风”,屯溪老街的商人们做生意从不唯利是图,他们更看重的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浸润着厚重儒家文化的老街,商业越发繁荣。

四 以均为财 以恒为价

老舍先生曾写:“热爱江南鱼米乡,屯溪古镇更情长。小华山下桃花水,况有茶香与墨香。”除却文房四宝之外,老街上的茶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街的茶店极具特色,经营方式也很独特,每一家店铺中都有准备的茶具,方便客人品尝,若是不满意,顾客可以随时起身离开。在屯溪老街,著名的茶叶品种太平猴魁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没有再回到黄山。老毛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他心地善良,当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时,就将它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棵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离开时,忽听有说话声:“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谢您。”但看不到说话的人,这事老汉也没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老汉正在纳闷时,忽听有人对他说:“这些茶树是我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从此,老汉有了一块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要翻山越岭去采野茶了。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作猴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人们便将此茶称为太平猴魁。

相比白天老街的喧嚣,夜晚的老街在各种灯光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迎着五光十色的灯光,游人穿梭其中,别有一番滋味,充满了诗情画意。正如鲍杰的评价:“屯溪留得长街在,不换巴黎十座城。”老字号茶店“怡新祥”古色古香的招牌与街道相互映衬,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怡新祥”茶叶店

清朝时期,屯溪茶市日趋繁荣。每年茶叶采摘后,依照常例,茶农们都会把鲜叶挑到老街售卖。有一年茶叶大丰收,茶农向茶号询问收购价格时,市场价格普遍被压低,茶农们苦不堪言。茶农到位于老街200号“怡新祥”茶号问价时,店员也随行就市要压低收购价格。店主孙友樵见状,立刻出言制止。孙友樵认为要想生意长久发展,应该在自己盈利的情况下,让别人也有利。伙计听后深受启发,于是按照茶农出的价格收购了大量茶青。由于成本增加,当年没有获利,但这件事却在茶农间传为美谈。第二年茶叶减产,孙友樵却收到了茶农们主动送上门的优质茶叶。

现在,“怡新祥”的老板叫厉辉,每年收茶时节,厉辉都以每斤比市场高出几元的价格,收购农户采摘的上乘茶青。厉辉说:“老祖宗告诉我们,‘以均为财,以衡为价’,挣你该挣的,做你该做的事情,不要因为这个东西别人不了解我就可以以次充好,我认为商业应该是这样子。”接续古今,不忘来路。在厉辉的心里有杆秤,一端是利,一端是义;一端是自己,一端是众人;一端是眼下,一端是未来。在徽商的儒道精神里,均衡才能共赢,众信才有未来。

■“怡新祥”现任老板 厉辉

茶叶生意的兴盛,带动了徽州经济的发展,清末在北京开设的屯溪茶商字号就有160多家,茶店多达数千家,江浙地区的富商“半出于徽商”。

五 货真价实 不欺不诈

在徽商中,流行着“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的经营理念。这句话出自商人吴南坡之口,是他一生遵循的经商格言。他出售的“南坡布”货真价实,深受顾客信任。久而久之,四方顾客都十分相信“南坡布”。只要去买布,看见是吴南坡的铺面,不管精劣长短,买了就走。徽商讲究品牌战略,而不是靠一时的欺瞒诈骗赢得暴利,所以才能一直发达下去,经久不衰。

徽商的鼎盛辉煌,造就出丰富灿烂的商业文化。兼容并蓄的老街,依附着传统不断更新变化着,但无论怎样发展,食物总是老街人一脉相承的“根”。

古时徽商走南闯北,为了在异乡能时常吃到家乡的食物,人们常常用发酵、腌渍的制作方法来防止食材变质,久而久之发明出许多极具地方风味的菜肴。相传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带的鱼贩每年入冬时将长江名贵水产——鳜鱼用木桶装运至徽州地区出售,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采用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并经常上下翻动。经过七八天抵达屯溪时,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但是洗净后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后,味道反而鲜香无比,“臭鳜鱼”因此成为一道脍炙人口的佳肴延续下来。

在屯溪,一直有“无鳜不成席”的说法,象征来年富贵有余。每当家里来了贵客,都要上一道臭鳜鱼,徽州人也逐渐形成了过年用臭鳜鱼送礼的习俗。

钟少华是地道的徽菜厨师,从16岁起他就跟着外祖父学手艺,外祖父教他的第一道菜就是臭鳜鱼。至今,他还记得外祖父对做菜的食材极为讲究,为了保证新鲜活鱼的口感,外祖父曾将从鱼贩手里低价买来的死鱼全部倒掉。外祖父告诉钟少华,“人在做,天在看,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厨师自己能吃的菜才能给别人吃。”

■徽州传统民间菜 臭鳜鱼

■徽菜传承人 钟少华

臭鳜鱼一定要用活鱼腌制,才能保证鱼的口感,绝不能违背商业道德,否则就是砸了徽菜的招牌。当钟少华也成为一名厨师后,始终牢记外祖父教给自己的做事方法:不欺不骗,才有长远未来。

胡仁之即使在天灾大饥之年“斗米千钱”的情况下,也绝不在粮谷中掺杂兑假。吴南坡“人宁贸诈,吾宁贸信”,老徽商的故事已在岁月中远去,新徽商们正在续写新的传奇。古老又鲜活的屯溪老街,不忘儒雅的书卷气息、不辍鲜明的商业本能。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充满希望、永葆活力。

编 导:李 婕
撰 稿 人:梁子玉
指导撰稿:赵瑞锁 6Uh6xIY6ixQyvWVgk5Op+uJbF6QkgsRa8QgnbWTm8IKLiMcoDQpBWLTU5FIXh13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