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碧血兮,洒我斯土;抔抔黄土兮,埋汝忠骨。烈士一去兮,恸我斯民;烈烈斯民兮,慰汝忠魂。”精神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城市一个街道也有一种精神,这种忠义精神就是正定古城之魂。正定古城,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城的雄心与格局,体现在那些古老的建筑上。从隋唐开始,一栋栋巍峨的高楼古寺、一座座宏伟的庙宇殿堂,在古城中拔地而起,开元寺历史文化街区由此形成。如今的正定,有着“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说法。那些古老的建筑,体现着古城的雄心与格局。
■开元寺历史文化街区全景
历史上,正定与北京、保定并称为“北方三雄镇”,作为“九省通衢”的要塞,正定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燕赵战场上,忠义精神从来没有中断过,从战国争雄到汉室平叛,从五胡乱华到安史之乱,从辽宋金元的南北纷争到近代中国的抗日战争,古城历经了数次涅槃与重生,也留下了许多英雄的传说。
三国名将常山赵子龙是正定人最敬重的英雄,就是在正定,他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于乱世之中,闯出了赫赫威名。每当提起拥有万夫不当之勇、入千军万马如无人之地的武将赵子龙,耳畔便响起那句响当当的呐喊——“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东汉末年,朝局动荡,匪患四起,正定也遭遇了一场恶战。当时,敌人来势汹汹,守城武将难挡贼兵攻势,眼看城池就要失守。年轻的赵子龙在紧急关头,挺枪而出,杀入万军丛中,把匪首挑落马下。见头领毙命,匪徒四散而逃,正定城得以保全,百姓免遭劫难。
■“常胜将军”常山赵子龙雕塑
从那以后,赵子龙组织了一支义军,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护佑正定人度过了一段安宁的日子。后来,他投入刘备麾下,从此玄德手下多了一位“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的猛将。他常常在绝处之时杀出血路,将铁枪使得虎虎生威,恢宏气势令人退避三舍。长坂坡单骑救主,出生入死于曹军虎穴龙潭,更显子龙忠心为主的性情。以三千精兵智取贵阳,亦说明了他不在人下的胆识与才略,而后年至七旬却力斩五将,其神力武功更不在话下,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群雄逐鹿、金戈铁马的年代里,古老的常山战鼓是燕赵战场上的冲锋号令。据《正定县志》记载,常山战鼓早在战国时期就初具规模,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宋元时期,战鼓表演已经十分成熟,到了明代,战鼓进入鼎盛时期,表演思路清晰,规模宏大,在民间广为流传。表演中,鼓手身着三国时期戎装,用彩绸将鼓系于腰间,手执一对涂油红色鲤鱼状的鼓槌,叉腿挺胸,双臂抡圆,时而击打鼓面或者鼓边,时而两槌互相击打,形成千变万化的鼓点。常山战鼓成为老街上最盛大的民俗仪式,婚寿嫁娶以及节日典礼,战鼓表演都是当地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正定府志》记载,常山战鼓“城市村墟,锣鼓无虚日”,“市井萧骨喧闹,鼓声不绝”。
伴随着激昂高亢的战鼓、千军万马厮杀的激情,仿佛可以透过厚重泛黄的历史看见铁枪上迎风而动的红缨、头盔上银色流波的光芒和战袍上凝结的殷红血迹——那个龙骧虎步、气宇轩昂的蜀中虎将赵子龙,修罗场的常胜将军、三国英雄中的英雄。一生忠心耿耿,立下赫赫战功,赵子龙不仅成就了“常胜将军”的威名,也代表了燕赵的侠肝义胆,成为中国人心中忠义的楷模。
■正定古城常山战鼓民俗表演
时至今日,常山赵子龙仍是正定古城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正定人民为赵云一共先后4次修建家祠家庙,老街北面的赵云庙虽然曾多次在战火中损毁,但人们总会不遗余力地把庙重建起来,这是正定人民对赵子龙的一种崇拜敬仰之心。此外,人们还建起了子龙大桥、子龙广场,正定人民崇尚英雄,慷慨忠义的精神也就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正定老街上最负盛名的美食“正定八大碗”也与赵子龙有关。相传,赵子龙领兵打了胜仗后,常用四大碗肉菜和四大碗素菜犒劳将士。跟随他的士兵,解甲归田后把这些菜肴的做法带回家乡,并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正定八大碗”。每当节庆,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相聚,代表胜利的八大碗就是最隆重的待客宴席。
■正定八大碗
武能上马定乾坤,文能提笔安天下。在正定老街,不仅有像赵子龙一样慷慨忠义的将军,也走出了很多有风骨有气节的文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它写出了中国书法五千年来的风采,更记录了一段发生在正定老街上的悲壮往事。
唐代安史之乱,叛将史思明领兵攻打正定。当时,守城的唐军只有不到1万人,而叛军却多达30万人。据守正定城的颜杲卿、颜季明父子,率军打退了叛军数次进攻。但敌人的围困,让正定变成了一座孤城。平时耕种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拿起武器就是兵,整个正定城里所有的壮年人全都上了战场。颜氏父子率领军民与叛军展开巷战,抵抗坚持了七天七夜,一直到弹尽粮绝城池失陷。战斗中,叛军俘虏了颜季明,并以此威逼颜杲卿投降。在这种情况下,颜杲卿坚贞不二,绝不投降。恼羞成怒的史思明,把颜季明乱刀砍死。在这场战役中,老街居民血染城池,誓死不降,死伤竟达数万人。而颜氏一门,殉难在叛军屠刀之下的就有30多人。
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听到这个消息后,悲恸欲绝。他挥笔如刀,写下了这篇字字泣血的祭文《祭侄文稿》。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一门忠烈,满纸悲愤。记录下了这个“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取义成仁之事。如今,《祭侄文稿》的真迹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地人把《祭侄文稿》这部作品雕刻在子龙广场的石壁之上,当地孩子的书法第一课大多由此开始。无论是十几岁的孩子,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老街人极爱书法艺术,都喜欢写上几笔,诗画笔墨的芬芳一直在巷弄中飘荡。正定源远流长的历史为这块古老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众多文化价值极高的古代碑刻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隋龙藏寺碑、唐风动碑、元胆巴碑、清康乾御碑等珍贵碑帖和颜真卿、智永、朱熹、赵孟頫、梁清标、华世奎等历代名家的杰作,奠定了正定书法的重要历史地位。此外,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御碑,一代书法大家华世奎题写的“双节祠”,以及大量散落民间的碑文、墓志、石刻等书法作品,证明了正定书法的丰厚历史底蕴。
■颜真卿《祭侄文稿》
笔墨流淌间,把忠义凛然之气倾注于中华民族的血性之中;铁画银钩的摹写中,顶天立地的铮铮风骨,在他们身上又有了新的传承。满城墨香的正定被称为“中国书法之乡”,拥有深厚的书法渊源,这里书法人才辈出,拥有傅金铃、尹沫、鉴克等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走出了刘学君、王墉、崔洪波、秦锋4位国家级书法协会会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小书法家在各类各级比赛中摘金夺银,这些都成为展示正定书法艺术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正定老街的最南端,是著名的广惠寺,这里保存着一座造型精美的华塔。华塔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塔身的上半部有各种丰富的花饰,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花束,所以将它称之为“花塔”,也称“华塔”。在中国现存的十几座华塔中,这座塔造型最奇特、装饰最华美,力士、海兽、佛像等艺术造型精美绝伦。1933年,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正定考察时,称其为“海内之孤例”。
■广惠寺的“华塔”
1947年,在解放正定的战役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华塔附近。当时,敌人占据了华塔,居高临下,架设机枪进行射击,阻击我军的进攻。如果采用炮击,可以轻而易举将敌人歼灭,但是,千年古塔也会毁于一旦。权衡得失后,晋察冀军区四纵二十九团副团长赵生明果断命令,改用轻武器进攻,只可杀敌,不能毁塔!子弹没有感情,塔身上的敌人不会因为你的退让而减弱自己的火力。置身在敌人强大的火力网下,战斗变得异常艰苦。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赵生明的头部、胸部不幸被敌人的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赵生明与许许多多的士兵,都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这座绝美的古塔。赵生明是一位战士,但他深知,自己手中的武器是为了保护这片土地和这片热土上的文化。我们对于华塔的热爱,不仅因为它是中华大地的瑰宝,更是因为这场战争之后,革命先辈的忠义精神留存在华塔之中,墙壁上清晰可见的弹孔就是最好的见证。为了纪念这位保护古城的英雄,华塔所在的南门里改名为“生明街”。1984年,在赵生明烈士牺牲的地方,竖立起一块纪念碑,碑文写道:“烈士碧血兮,洒我斯土;抔抔黄土兮,埋汝忠骨。烈士一去兮,恸我斯民;烈烈斯民兮,慰汝忠魂。”
华塔无言,却见证历史。在老街人的心中,始建于辽金时期的华塔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一座英雄的丰碑。历经了千百年风雨侵袭、战火洗礼,如今的华塔仍静静地伫立在老街上。忠昭日月,义薄云天,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
战争的硝烟散尽,褪去昔日军事重镇的喧嚣,正定迎来了真正安定祥和的岁月。闲暇时光,老街人喜欢去隆兴寺。古寺里的精美建筑、壁画和雕塑堪称中华一绝。隆兴寺内,大悲阁中,一尊高达21.3米的铜铸千手观音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好、最高、最大的铜铸观音造像。但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包括大悲阁在内的许多文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修缮文物,迫在眉睫。
当时,县领导找到了作家贾大山,希望他能够出任文化局局长一职,主持古建筑的修复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贾大山文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他的小说《取经》刚刚荣获中国首届短篇小说奖。要接任文化局局长,必然会耽误自己的文学创作。一得一失间,贾大山有了抉择。贾大山的家就在老街上,他从小在正定长大,爱护文物、珍惜文物,把全部感情和血脉都跟古城的文物融到了一起。为了让古建筑重新焕发光彩,让家乡的文化得以延续,贾大山接下了文化局长一职。在他看来,为子孙后代留住这些文化宝藏,比让自己的文章流传后世更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追忆贾大山的文章《忆大山》一文中写道:“在任期间,大山为正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研究、保护、维修、发掘、抢救,竭尽自己的全力。常山影剧院、新华书店、电影院等文化设施的兴建和修复,隆兴寺大悲阁、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钟楼、临济寺澄临塔、广惠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的修复,无不浸透着他辛劳奔走的汗水。”
1984年春节,本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却正是贾大山最紧张、最揪心的时刻。当时,隆兴寺的修复到了最紧要的关头。为了不出现一点差错,他放弃了陪伴家人的时光,整个过年期间和工人们一起守在工地。9年的文化局局长,每年春节贾大山都是陪伴着古建筑度过的。1997年,贾大山积劳成疾因病离世。
■贾大山组织修缮的开元寺钟楼
尽管贾大山不幸离去,但是古建筑的修缮工作并未停止,随后几年间,更多的老街人接过了贾大山的那份责任。正定古城墙拥有1600多年的历史,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重新扩建为土城,明朝时扩建为24华里的砖城。现存的正定古城是明代遗存,城垣残存8000多米。其中,最壮观的当数现在的4座城门:东曰迎旭(后改为环翠),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经岁月剖蚀,西、北门已无往日风采。为了修复南城墙,他们自发捐献了数千块古城砖。为了阳和楼的原址重建,许多人亲手拆掉了自家的房子。
2001年,修缮完毕的开元寺历史文化街区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阳和楼的城门高大雄伟,隆兴寺的楼宇巧夺天工,天宁寺的宝塔构造精妙……一片只有3.6平方公里的街区,汇聚了9处国家级保护文物。正定老街完整地保存着从隋唐以来9个朝代的古建筑群,被称作是“九朝不断代”。就连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看到这样的景致都是大为震撼,称之为“中国古建艺术宝库”。
如今的老街,古朴而又不失活力,在3华里长的正定开元寺历史文化街区,满眼都是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老街在,一座城就不会失去记忆,这些古建筑群,无不透露贾大山的辛勤付出,无不体现着和平年代的忠义精神。当国家和民族需要我们的时候,当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不管事情多么难办,都会做到披肝沥胆、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这就是一种为国尽忠、为民尽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当代慷慨忠义精神的体现。
从2011年开始,在保护古城的同时,一座低碳、生态、智慧的现代化新城在老街一侧拔地而起,新、旧两座城遥相呼应,一座写满了历史的沧桑,一座写满了未来的希望。一条3华里长的老街,连接着正定城的历史和未来。
正定老街所涵养的慷慨豪迈的气概,那些前辈先人忠义千古的动人传说,在今天,已经成为支撑正定永续发展的底气和力量。虽然现在早已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老街人的这份血性和忠义,从来没有改变过,慷慨忠义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又被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血脉,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低碳、生态、智慧的现代化新城与老城遥相呼应
编 导:吕明月
撰 稿 人:张雅蓉
指导撰稿:赵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