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遵义市中心的杨柳街,是一条充满着红色记忆的街区。每当提起遵义,人们都会想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辗转来到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
杨柳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起凤凰山,西至老鸦山脚下,北起新舟坝,南至万里路,占地面积达4.67平方公里。80多年前,一群满怀理想的年轻人,曾走进这条老街。他们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这条街的命运,更是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直到今天,杨柳街的人们依然把这段红色记忆视作珍宝,无比珍惜,而这段历史也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愈加想要亲近它,走进它,了解它。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纵队到达遵义时,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为红军筹集资金,充实军费。药店老板捐献药品和医疗器械,筹办“太平洋医院”,救治红军伤病员。遵义百姓的支援如同寒冬里的暖阳,让一直处于被动的红军,在这座西南小城感受到了温暖。1935年1月15日晚上,在杨柳街这座中西合璧的老宅里,红军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
■遵义会议会议室
遵义古称播州,位于贵州省北部,是川渝南下的咽喉要道。唐朝末年,云贵高原的南诏国起兵叛乱,原属大唐的播州被叛军占领,为了收复失地,朝廷下诏招募骁勇之士,组织军队前往征讨。当时的会稽太守杨端听到消息后,决定领旨参战。
当时朝廷派给他的兵马不足4000,加上召集的与杨氏家族血脉相连的八姓家丁共计2万余人,难以与基础强大的南诏相抗衡。在杨端的带领下,这支原本毫无胜算的军队跋山涉水,向播州前进。由于路途遥远,抵达播州境内时粮草已经消耗殆尽。当时,播州百姓饱受叛军侵扰,早已苦不堪言,见朝廷大军前来,百姓们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他们不仅为军队提供粮草,还纷纷参与到对抗敌军的队伍中。历经两年浴血奋战,民心所向的杨端终于收复了被南诏占领的播州。皇帝闻喜讯,肯定了杨端的能力,下诏叫他管辖这片疆土。他把中原的文化带来,把刀耕火种的地方加以整顿,从此开启了杨氏“世袭播地,永镇边陲”的土司王朝史。
■杨端家兵出征实景表演
在杨氏家族统治播州的720多年间,历经29任土司,“守箕裘,保疆土”的家训,世代影响着杨氏子孙。为了让当地百姓休养生息,过上安稳日子,杨氏后人将播州治所迁到了今天杨柳街所在的地方。他们组织当地百姓,学习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开荒种田,兴修水利,以杨柳街为核心的播州城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西南大郡,被誉为“播州盛世”。
明末清初,大量中原文人为避战祸,来到大山深处的遵义,聚居于杨柳街一带,他们赋诗作文,讲学授徒,一时间遵义城文风兴起。对读书的重视、对先贤的尊崇,不仅让老街人才辈出,更是培养出一批批忧国忧民之士,“公车上书”签下了名字的举人中,就有13位遵义人。
五四运动爆发后,虽地处西南,交通不便,但遵义人没有落后于时代。“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一批接受先进思想的遵义籍学生,纷纷向家乡寄回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籍,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从杨柳街开始向整个遵义城广泛深入地传播开来。即使是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杨柳街人也没有退缩。进步青年雍文涛以哥哥开办的书店为掩护,向外界秘密出售进步书刊和马列著作。雍文涛认准了只有共产党能够救国家,实现民主自由的理念,因此他冒着整个家族被牵连的风险,让一些进步青年阅读进步书刊,传播共产党的思想。
■《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籍
进步思想的传播,让地处偏远的遵义也保留了革命的火种。人口只有4万多的遵义城区就有3000多从事地下活动的共产党和进步学生,这为红军的到来和“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红军到达遵义后,需要大量的宣传品,杨柳街上的“李记”石印社接受了印刷任务。形势突变,红军匆忙离开了遵义,委托李炳文夫妇保存重要资料。面对敌人的大清查,李炳文夫妇没有贪生怕死、背信弃义,他们临危不惧、急中生智,把米倒在装了资料的帽筒里,覆盖了资料,成功躲过搜查。当红军再次来遵义时,李炳文夫妇主动找到红军,交还了资料。
■“李记”石印社
这样一片文风炽盛的土壤,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心怀天下的杨柳街人。也正是雍文涛、李炳文夫妇这样的有识之士遵守约定、敢担风险,才助力共产主义理念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遵义人不仅有为民族为国家担责任的勇敢,也有为老师为学生解忧济困的热心。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遵义因地处重庆和贵阳之间,成为抗战时期连接前后方重要的运输线之一。浙江大学的师生,先后经过4次搬迁,最终选在杨柳街落脚。
心底无私的老街人接到浙大要迁来的消息后,专门成立了接洽浙大的委员会。当时在战事与灾荒的双重影响下,各种生活必需品价格飞涨,老街人决定“每日以当日最低价供给”浙大3担大米,并且允诺紧急情况下,优先保障浙大师生使用。在自身住房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遵义人为浙大师生让出250多间房屋,并且在城西专门规划200多亩地,供给浙大办农场。
■杨柳街人帮助浙大师生
刚刚落户杨柳街时,浙大有1名教师、3名学生患上了肺结核,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被传染的师生越来越多,老街上的中医朱诚中主动提出为浙大病人诊治。战争年代,药品稀缺且极其昂贵,但是朱诚中却没有收取任何费用。面对邻居街坊的不理解,他解释道,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国家的希望,今后他们病好了,也代表民族的希望。
当得知人工气胸术对治疗肺结核病很有帮助时,朱诚中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又从朋友那里东拼西凑,用相当于全家人一年的生活费购买了一套气胸设备。这一举动虽然使朱诚中从比较富足的生活转到缺吃少穿的境地,但他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7年的时间里,杨柳街人用无私的胸怀接纳和帮助着受难的同胞,使得浙大在战乱中保全了下来。
近代以来,长达百年的战争过后,杨柳街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祥和。青石板路历经了岁月的磨洗,在时光的流逝当中见证了老街厚重的过往。而无私的胸襟与气度也随着时间的流转深植在了老街人的心底,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
“只要还活着,就不会放弃帮助孩子”。一句承诺,30年坚守。李光老人从小在杨柳街长大,1935年红军到来时,只有14岁的放牛娃,报名参了军,和5500多名遵义的热血青年一起,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终于换来了天下太平。1985年,李光离休后,老人从每月的工资中,拿出一大部分捐给家乡的教育事业,先后向10多所中小学捐款60余万元。老人对孩子们十分慷慨,对自己的生活却从不舍得多花一分钱,吃穿住行极其简单。李光老人定期着军装、坐轮椅去学校看望孩子们,岁月蹒跚了老人的步履,光阴却没能改变他的信念。如今已经98岁高龄的老人,虽然因身体原因已经不能言语,但他的目光中依然闪烁着那如同当年参加红军般的坚定。
■李光老人在小学捐资助学
为了感谢老红军的捐助,遵义的原桂花小学、海龙中学分别更名为李光小学、李光中学。如今,3万多名义工分散在遵义的大街小巷,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公益之路,把老人播撒下的希望种子和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路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开始的地方;梦飞得再高,也离不开故乡的牵引。紧临老街的捞沙巷里,有各种遵义地方小吃,2018年10月,贵州航天天马公司技师姜涛又回到了这里,品尝着儿时常吃的味道——鸡蛋糕。在姜涛的记忆里,小时候他总会来老街,一份份家乡的美食,一个个激荡人心的故事,从那时起就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奋斗在车间一线的姜涛(左)
参加工作后,姜涛从一名普通技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30多个春夏秋冬,他和团队一起参与了多个重大型号装备的研制。2009年的一天,姜涛所在单位接到了“长征六号”火箭起竖发射系统的焊接任务。当时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领导希望他转任技术指导,不要在一线生产车间继续辛苦工作,但从小立誓要当工人就要当一个好工人的姜涛没有答应。航天设备的焊接工作难度极高,在中国也只有少数技师能够达标。为了早日完成“长征六号”的焊接任务,姜涛继续拿起手中的焊枪,每天穿着厚重的棉质工作服,在近40摄氏度高温的车间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2015年9月,“长征六号”火箭成功升空,创造了“一箭20星”的亚洲纪录。看着火箭顺利升起的那一刻,姜涛内心充满自豪,在他看来,这或许就是“长征精神”在新时代最好的继承与发扬。
我们能够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无数的先贤、豪杰、志士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大众利益奋斗的结果。他们一心为公。今天的杨柳街在遵义人心中是古老的文脉起点,更是星星之火点亮中国的重要转折点,老街上每天都会迎来各地的参观者,他们踏着红军当年的足迹,追寻着往昔的光荣。湘江河水涓涓流淌,带去的是流年,留下的是融入老街人血脉里的古老文化,先辈们一心为公的精神,让杨柳街绵延久远,走向辉煌。
编 导:赵东青
撰 稿 人:李佳希
指导撰稿:赵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