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营口被称作没沟营。没沟营位于海河的交汇处,大河与大海在这里相遇,土地多为无法耕种的盐碱之地。为了生存下去,先辈们把目光投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在风险莫测的大海上,唯有敢闯才能探索未来。凭借着水陆运输中转方便的优势,人们或投身海上闯大洋,或投身商海闯天下,这也奠定了没沟营改革创新、敢闯敢拼的文化基础。
1858年随着《中英天津条约》的签订,许多港口被迫开埠,其中没沟营代替牛庄开港,正式取名“营口”,被誉为“露天百年商埠博物馆”的辽河老街便坐落在这里。
辽河老街东起平安路,西至德胜路,至今已有280年的历史。老街上为航运贸易服务的“大屋子”、商号鳞次栉比,这条仅1.3公里长的老街,耸立着30多座有百年历史的商埠建筑,见证了东北第一大商埠的黄金时代。时光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也给今天的人们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随着《中英天津条约》的签订,外来殖民资本不断入侵,营口的航运业迅速被各国轮船公司垄断,他们控制航线、哄抬运价,用尽一切手段打压中国本土商号。由于支付不起高昂的费用,大量货物囤积在码头无法运出,老街上几十家商号面临破产的危机。
■辽河上的轮船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李序园与弟弟李子初破釜沉舟,拿出全部家底购买轮船,但仅靠一己之力仍无法与外国轮船抗衡,生死存亡之际,李氏兄弟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办法:在老街上发行股票,大家集资共同购买轮船。勇于尝试、敢于拼闯的老街人迅速接受了股票这一新生事物,于是广大商人纷纷入股投资,一些家庭妇女甚至把编筐织篓挣的辛苦钱拿来支持船厂开办。1910年,在营口被迫开埠的50年后,肇兴轮船公司终于打破了外商对航运业的垄断,它也是近代营口的第一家股份制公司。
航运兴则商贸兴。随着肇兴轮船的不断壮大,他们培养出中国近代较早一批航海专门人才,在民族危难时闯出了一条条通往关外的海上运输线,为老街商号的发展寻求到新的生存空间。今天的辽河老街上,依然能看到许多商号的招牌被保留下来,虽然大多已褪色斑驳,但对于营口人来说,它们背后的故事是一代代人的记忆,更是老街历史的凝聚。
营口开埠后,海外对豆饼和豆油的需求猛增,老街油坊的订单日益增多。但当时的榨油业普遍使用土法榨油,靠人工磨轧、锤凿,工人们起早摸黑、昼夜不停地生产还是供不应求。而营口作为东北大豆的集散地,榨油效率低下很可能导致大豆大量囤积。此时,东永茂的老板潘达球再也坐不住了,从老街的30多家油坊中挺身而出。
作为商人,潘达球深知,只有创新生产方式才能抓住机遇,迅速占领市场,于是他率先拿出收入的30%来研制榨油工艺。在没有任何技术参考的情况下,他只能自己日夜摸索。潘达球正是靠着一股敢于革新的劲头,在无数次潜心试验之后,终于制造出比以往每天能多生产豆饼4680片的机械榨油机。
新技术的出现,让老街的榨油工艺有了质的飞跃。正是营口人这种敢闯敢拼、改革创新的精神,使得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这里的大豆、豆油和豆饼出口量始终占据中国东北地区的79%,成为营口最主要的支柱产业。
19世纪中叶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营口地区的进出口贸易稳居东北第一,全国第六,老街每天的交易金额高达上千万两白银。然而,各地客商带来的银锭多种多样,它们成色不同、大小不一,严重影响交易。
1851年,老街上一家老字号颜料庄,换成了“永成德银炉”的招牌。永成德银炉的出现,不仅创建了首家炉银商号,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炉银制作的先河。炉银的诞生,结束了老街交易滞后的状况,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之后,老街人又创新了票据信贷业务,营口银炉业在全盛时期与上海的钱庄和山西的票号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金融机构”。小小的炉银不仅带来了营口的产业升级和商贸繁荣,而且打通了营口到东北三省、关内,尤其是天津、山东、江西、江苏、浙江、上海、宁波等的商业之路,商人们在这里往来互市,繁荣无两。
■炉银诞生
炉银作为金融业领域的创新产物,在它所属的时代更成为老街商贸汇通天下的催化剂。时至今日,炉银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所蕴含的精神,依然能在今天这个变革的时代找到延续。
清末就有艺人在老街上表演评书,百年来从未中断。近代以来大批民族工商业崛起,造就了营口经济的空前繁荣,也使得西大街一度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商贸金融中心之一。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老街驻留,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在这里碰撞与交融,滋养出无比灿烂的民间艺术,脍炙人口的评书表演便成为最受当地人喜爱的艺术种类。喝着大碗茶,听上一段评书,已经成为营口人最具特色的一种休闲方式。
1958年,老街的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作为营口曲艺团的代表,到福建边防哨所慰问守岛战士。传统的评书表演,必须要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作为道具。但袁阔成觉得,来到海岛本意是慰问演出,怎么还能让战士们辛苦地帮忙扛桌椅?而且一张桌子横在他和战士们中间,也显得没那么亲近。思考片刻,袁阔成当场决定把身上的长袍大褂脱掉,亲自动手,把座椅连同茶杯、扇子一并撤掉,之后袁阔成的海岛演出一直延续了这一习惯。回到辽河老街后,袁阔成继续站在百姓中间讲评书,几十里地外扛大苇的工人也纷纷赶来听袁先生的评书,下雪都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一次次表演让他真切地感觉到,这种开创性的评书表演形式是被人们所认可的,能够真正地走进观众心里。
■去掉桌椅道具的评书
如今,袁阔成的弟子们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在他们的传承下,独具特色的营口评书表演成为老街的文化符号,历久弥新。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求变,是营口人古老的生存法则。身处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不断寻求向外开拓的机遇,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1997年,26岁的“老街土著”文启东辞去了稳定的工作,从几间低矮平房和3台机器起家,做起了垃圾袋加工的生意。然而,一个完全依赖人工,没有丝毫技术含量的工厂显然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到了2007年,文启东甚至半年都接不到一笔订单,企业走到破产的边缘。然而,有着一股闯劲的文启东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每天都在寻找新出路。功夫不负有心人,观看棒球比赛时的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散场以后,观众两只手拿的全是垃圾。于是他想,假如观众有方便携带的垃圾袋,在这个时候打开,把垃圾装进去,就会方便很多。从赛场回来后,文启东和他的团队没日没夜地研究,折了数不清的袋子,终于在6个月后成功研制出只需两步就完成垃圾收纳的小巧、便携、易操作的垃圾袋。这一小小的塑料袋看似不起眼,里面却藏着20多项专利技术。勇于创新的文启东终于把小东西做成了大生意,打开了国内外的市场。
■便携式垃圾袋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文启东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如今,他研发生产出可以实现180天在土壤中完全降解的塑料袋、包装袋。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这不仅是顺应时代的商业视野,更是应当背负的社会责任和环保使命。
辽河老街,犹如一位端坐的历史老人,目送着穿梭来往的过客。数百年间,勇于冒险、创新的开拓精神,曾经改变了无数移民的命运,如今,走入新的时代,百年老街仍在奋进崛起、吐故纳新中,不断蓄积前行的力量。
编 导:于 雪
撰 稿 人:李佳希
指导撰稿:赵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