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2集
巴东野三关农亭街
通时达变 生生不息

在北纬30°的武陵山脉,海拔1200多米处,深藏着湖北省恩施州的东大门——野三关。野三关镇扼川鄂咽喉,北望长江三峡,南濒清江,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第一关,入渝达川第一哨。1000多年过去了,野三关通时达变,生生不息,不断焕发新的光彩。铁路、高速公路的建成,改变了野三关的时空,这里已经由群山环抱的山野小镇变成了繁华的现代城镇。而静卧城镇中心、见证野三关发展变化的一条千年老街——农亭街,却在变化中始终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韵味。

农亭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群山深处,虽经历千年时光,但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这里是野三关城镇的核心发源地,始建于公元981年,沿街两侧有清末及民国年间建筑130多栋,约60%保存完好。依势而建的“对合街”、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和木板屋,无一不镌刻着时光的痕迹,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一代代老街人那浓浓的乡愁。

■古朴的农亭老街

一 老街农耕:弃猎从耕,巧变则通

“苍天在上,后土在下。效我神农,五谷丰登。挽草为业,定居稼穑。乐土归民,传之子孙。”这首耳熟能详的《劝农歌》是北宋名相寇准所作,传遍老街小巷。朗朗上口的歌谣,洋溢着孩童们的欢乐,也承载了几千年来农亭街的历史变迁。

野三关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家古镇,早至秦汉,巴人就在此地形成了自己稳定的活动区域,初期以牧猎为生。公元981年,20岁的寇准被派任巴东县令。当他来到野三关,看到这里的巴人还是以原始的渔猎为生,居无定所,生活十分困苦。他们常常因为一只猎物,弓箭长矛相对、大打出手,影响了当地的稳定。面对这样的野三关,寇准想起了中原的农耕文明,所以他奉劝大家弃猎从耕。由于当地人世代以渔猎为生,一时间不能完全适应农耕生产,于是寇准就结合巴人善歌的特点,把弃猎从耕的意义写成《劝农歌》,在山林中教唱。这首歌朗朗上口,很快便在当地传唱开来,道出了农耕的好处,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随着歌谣的传唱,人们的观念也逐渐改变。他们在野三关附近的平坝,开荒拓垦,顺势修建农舍,从此过上了安居稳定的农耕生活,享受着劳作的乐趣和丰收的喜悦,老街初现雏形。一直处于原始文明的野三关由此发展为农耕文明,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后来,人们为了铭记寇准劝农之恩,便把老街取名为“农亭街”。

■孩子们吟唱《劝农歌》

一首《劝农歌》给当地人带来了丰收,更是将“变则通”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他们心中。恩施自古交通不便,人们年复一年地沿着鄂西老林的山路把大烟、桐茶漆等山货挑到宜昌,再把换得的布匹、盐巴等物资背进深山,逐渐形成了一条从恩施至宜昌的人行大道——施宜古道,全长360公里,野三关就正好处于这条古道的中点上。“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施宜古道中间的农亭街,起初是风餐露宿的背挑夫歇脚的站口,但随着物资的流通,这里成为当时商人们中转物资的主要驿站,南来北往的客商,让老街人开阔了眼界。他们见这里每日行人络绎不绝,充满商机,便开始置办房产,经营饭馆、客栈、商号等。老街上各式铺面云集,民国年间又将县区其他机关团体设置于此,加上天主堂、玉皇阁等宗教场所,使这里行人如织,香火不断,商贸繁荣,农商并重的发展之路也让老街人的生活变得愈加富裕,呈现一片兴旺景象。如今,穿一双传统手工编织的草鞋,踏着老街的石板路,再尝上一口香脆的三峡饼,便可感受到安居乐业的老街人满满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二 老街结构:土家尚火,以火攻火

作为土家族聚居的街区,这里具有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风貌。群山环抱中的古街绵延1.5公里,总体呈现“一道、两街、三巷”的结构,俯瞰老街,一个大大的“火字”映入眼帘。土家人崇尚火,火寓意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每一家都有“火房”,温暖的火驱散了山区的潮湿和寒冷,但同时也带来了危险的隐患。野三关老街历来火灾不断,20世纪30年代曾连发3次大火,使房屋损毁严重,所以当地人不得不采取措施。例如这3条巷道,虽说现在成为新街和老街的联系通道,两边店铺林立,但最初就是作为专门的防火通道来使用的。此外还增加了一条岔街通向镇北的一眼大水井。在岔街与主街交会处,设置了一处圆形蓄水池专为消防使用。从平面上看,主街为“撇”,岔街为“捺”,当地人在老街西面布置的一座民房,与东面的一个土庙合为“两点”,使整个街道结构形成“火”字形意象,寓意“以火攻火”,更象征人民生活红红火火。

■“火”字形老街结构

三 老街教育:重教兴学,求新求变

要说到老街人的幸福感,光靠农耕和经商可是不够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从根本上改变国弱民贫的状态,还得从教育入手。在群山环抱、各类资源落后的野三关,发展教育谈何容易?武昌起义重要组织者之一的邓玉麟便是这里发展教育事业的先行者。

古镇的戏楼旁边是曾经的一所小学,创办者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辛亥元勋邓玉麟。邓玉麟从小家境贫寒,14岁时,父兄早逝,为了照顾母亲,邓玉麟辍学回家,在老街卖肉为生。次年,母亲病逝,邓玉麟希望找块地安葬母亲,却没有想到,土地都被当地强绅霸占。看着母亲的棺木风吹雨淋,无处安放,邓玉麟悲愤欲绝,扶棺长哭:“百姓死无葬地,此世道不改,我辈怎生!”痛心不已的邓玉麟决定参加革命。1908年,邓玉麟加入共进会,成为武昌起义的重要组织者之一,在这场终结中国数千年封建帝制的革命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国民政府叛变革命,日益腐败。邓玉麟愤然隐退。1940年,邓玉麟回到老家,看到这里的百姓仍旧生活艰难,此时的他深感革命并不能完全改变国家、人民的命运,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国弱民贫的现状,还要从教育着手。

■邓玉麟创办的小学

在随后的几年中,邓玉麟先后筹建了简易师范和中山小学。由于是战争年代,这里长期缺乏教育资源,农亭街上目不识丁的人比比皆是,他便出台了一个特别规定:中山小学报名学生没有年龄限制。邓玉麟的堂孙邓习柏就是这里毕业的第一批学生。

■语文教师谭桂萍

■阅读存折

邓玉麟以文育人,兴办教学,满足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为他们铺就了一片美好未来。70多年过去了,虽然这所小学已经转变为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但邓玉麟留下的重教兴学传统,却依然在这里世代传承,如同校园里他亲手种下的桂花树,已是枝繁叶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这里的教学条件逐渐好转,先进的教育方式也走进了山里。位于老街上的野三关民族中心小学已经是当地的重点小学,吸引了不少周边乡镇的孩子来这里求学。宽敞明亮的教室、和蔼可亲的老师,带领着一群可爱的孩子,托起了老街的希望。家住老街的谭桂萍是这里的一位语文教师,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她一直努力探索新的引导方法。本着求新求变的教育理念,谭老师用“阅读存折”这一创新方法,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听着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看着孩子们存满一本又一本的阅读存折,谭老师深感欣慰。

四 老街交通:修路架桥,造福子孙

因材施教、通时达变的教育方式,使得野三关人才辈出。他们从这里走出大山,活跃于各行各业,但是无论离家多远,在他们的乡愁中,总是少不了对老街的记忆。2018年初冬,生活在北京的作家叶梅,又乘坐动车回到故乡。如今有了宜万铁路,有了高速公路,游子跟家乡的距离就在一夜之间,但从大山通往外面世界的路,修得并不容易。矗立在老街北面的“川汉公路纪念塔”,就记录了当时修路的艰险,也讲述了老街人为了改善交通状况,不畏艰险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川汉公路纪念塔

自古以来,野三关地势险峻,交通极为不便,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更是阻断了年轻人通往外面世界的憧憬和梦想。1977年,当修建318国道巴东段(即川汉公路)的消息传来,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的老街人纷纷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当时条件艰苦,没有钱,他们就自己带粮食,没有手推车就用木板车,每一块石头都是老街人亲手搬运,每一寸公路都是老街人共同铺筑。他们凭着血和泪,硬生生在悬崖峭壁开凿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带着老街人的希望一直延伸到远方。

■318国道巴东段

1979年,318国道巴东段终于完成修建,从此山路不再难,国道上车辆往来不断,平原的大米可以进来,山里的生猪、土豆也可以出去,老街人的生活更加富足美满。许多山外的游客慕名而来,想要在这里体验正宗的土家传统文化。都说道路的更替是时代变迁的缩影,飞渡云间的四渡河大桥便是变迁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游客深入了解这颗“深山野岭夜明珠”的必经之路。

这座桥是2009年开通的沪渝高速的重要一环,当年为了建设这条高速公路,农亭老街的居民再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老街人向来目光长远,从不计较眼前得失。为了修桥,他们舍弃故土,克服重重困难重新修房建舍。因为这座桥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座通往外面世界的快速路,更是一座造福子孙后代的幸福桥。2009年,沪渝高速公路通车,同年宜万铁路也铺轨进入野三关,往来经商、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野三关的大蒜、核桃等特色农产品也由此远销各地,而农亭街这条承载千年历史的老街也因为便捷的交通,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四渡河大桥

五 老街味道:浓厚醇香,热情酣畅

千年时光中,老街人顺势而为、因时而变,但血脉深处的文化传承却始终没有改变。每到秋天玉米丰收的季节,农亭街的居民都会酿造几斗苞谷酒,除了平日自家小酌,还准备过节、筵席之用。旧时的老街可谓酒旗林立,醇香满街。而今,野三关的酒已经通过便捷的交通走出大山,成为野三关的主导经济产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野三关镇把白酒特色小镇作为推动全镇发展的重要抓手,奋力打造“小而美、特而强、聚而合”特色鲜明的白酒小镇。

■“喝二两”小酒馆

老街的南门口有一家叫“喝二两”的店铺,在这里已经开了将近40年。醇厚的酒香飘满整条巷子,游客大老远就能寻着酒香找到这里。这家小店的老板叫邓习元,为了彰显老百姓之间的亲切之感,他把店名取为“喝二两”。318国道修通的那一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日趋活跃,老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也越来越多。邓习元的家就在老街南门口,走路的、赶车的,到这儿都要歇歇脚、垫垫肚子。当时,镇上只有一家集体食堂,经常人满为患,邓习元看到了商机,和家人一商量,说干就干,开起了全镇第一家个体小酒馆。一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了小店刚开张时的场景,厨房的忙碌景象至今历历在目,谈起小店的第一张菜单,邓老板如数家珍。一个烂熟的卤猪蹄,再配上二两小酒,聚齐三五好友,实乃人间幸事,美哉!美哉!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邓习元秉承求新求变的老街精神,用心经营着这家白酒飘香、菜香四溢的小酒馆。“喝二两”也慢慢树立为一个品牌,甚至作为地理标志,成了街道、车站的名字。在邓习元的带动下,当年的一大批个体小饭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老街上。有的甚至把生意做到了318国道沿线,为过路行人提供可口饭菜的同时,也为老街居民带来了财富。

“三罐一老酒,泡菜土腊肉。盐菜鲊广椒,面饭懒豆腐。”便捷的交通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尝土家菜、喝摔碗酒成了游客最喜爱的体验项目。“土家山寨嘛好红火,贵客那个来了请上座……永远芳香永甘甜,祝您那个幸福万万年,请您喝,请您喝,喝哟!”一首酣畅淋漓的摔碗酒歌唱出了土家人的热情,也将大山深处老街人的心与八方游客的心紧紧攥在一起。

■游客唱歌喝摔碗酒

沧海桑田,日新不敝。从过去到现在,一条千年老街在农耕文明中蹒跚起步,在商业文明中华丽蜕变,在现代文明中返璞归真,通时达变、生生不息的精神始终流淌,成为这方水土永葆活力的奥秘所在。这样的农亭老街在老人眼里,依然如婴儿一般,在大家的共同抚育下,不断成长蜕变,拥抱更加灿烂的明天。

编 导:刘月红
撰 稿 人:张靖悦
指导撰稿:赵瑞锁 yIfjK+QD58BgLVrB6u9MTScdzP3wZw3ZjSlByiMjB1RCiscgPQUMh6wNjzmcf9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