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作为享誉世界的“千年商都”,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精髓,而西关文化则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关是现广州市老城区荔湾区的俗称,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的名园篇中对其有这样一段描述:“其在城西者,……又五里有荔枝湾,为南汉昌华故苑。……其在半塘者,有花坞,有华林园,皆为南汉故迹,逾龙津桥以西,烟水二十余里,人家多种菱、荷、茨菰、蕹芹之属,其地总名西园矣。”西关地处广州市城区的西面,这片总面积约6.6平方公里的老街区,东起人民路,北到中山八路,南面与西面濒临珠江。过去,人们把城门附近叫作“城关”,“西关”因地处老广州城西门之外而得名。
■广州西关历史文化街
想要了解真正的广州,西关是最好的起点。走过那些盘根错节的大榕树,来到骑楼拐角的茶楼、冰室,耳畔响起若有若无的粤语广播,南来北往的茶客川流不息,品茶的、购茶的、选茶具的,到店里一坐,赏茶品茗,三指滚杯,高冲低行,在闲适的品茶中感受生活的滋味。西关人的生活,不只有眼前的悠然恬静,更有千年来务实奋进的传统,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老街的点点滴滴。
“施恩载艺、宁静致远”,市井平民生活化的恩宁路是西关最负盛名的骑楼老街。恩宁路虽比不上上下九、十甫路车马喧闹,但人们对它的文化认知度是广州其他任何繁盛的路段都难以望其项背的。这里的老街旧屋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也承载了一代代广州人最温暖的儿时记忆。据西关的饶原生先生介绍,这里有一种别具特色的门叫“三件头”,不仅安全,还有很好的通风和采光效果。但对于从小生活在这里的饶先生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扇门,更是童年在这里爬上爬下的满满欢乐。提起童年趣事,饶先生嘴角不禁露出幸福的微笑,满满的回忆顿时浮现眼底。
■“三件头”
骑楼连接起一条条巷弄,一家家的店铺塞满了整个巷子。这里做的都是熟客生意,井然有序中夹杂着些许忙碌,勾勒出了西关人最真实的生活图景。永庆坊里,传统手工艺展示馆、粤剧艺术博物馆、李小龙祖居,和一家家文创商店一起,串联起城市的昨天与今天,让都市人放下匆忙的脚步,感受生活的温度。当地流传着一句话“走在骑楼里,刮风下雨不用愁”,这不仅道出了广州人心中家乡的模样,更流露出了人们心底的信任和安心。这些岭南风格的建筑,不张扬、重实用,就像世代居住于此的西关人,低调务实,不图虚名。
西关的商铺一年四季客来客往,热闹非凡,几百年来西关人求真务实的商业理念,才带来今日的生意昌盛。历史上的岭南一带山多地少,耕地的稀缺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海洋。始于秦汉,盛于唐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为广州拉开了商业发展的序幕。西关靠近珠江主航道,自古商贸发达,是旧广州的商贸中心和中国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据史料记载,经广州进入中国的有暹罗与西洋诸国,数量不下24个,且都以入贡为名,附载货物,以求贸易。随着来粤的贡使和蕃商的不断增多,为加强管理,明永乐四年(1406年)就在西关十八甫建有接待外国客商的驿站“怀远驿”。漂洋过海的贡品,只有少数会被运往京城,剩下的大部分在当地销售。各地商人不远千里前来淘宝,普通百姓也能凑个热闹。卖完货物的洋商就地选购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那时的西关街头,人们叫卖着各种商品,既有本地特产,也有西洋奇货。和洋商的交易不讲虚情假意,只论货物好坏;不说亲疏远近,只要银货两清。长期的贸易往来中,西关人养成了务实的商业理念。
“西关五宝”(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又称“三雕一彩一绣”,是具有广州西关鲜明特色的五种民间工艺,是荔湾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其中牙雕、玉雕、广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雕、广彩也进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五宝代表了广州匠人的最高技艺水准,所谓“苏州样,广州匠”,匠人们巧夺天工的手艺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最初的标签。每一个玲珑的作品,都饱含了广州匠人们踏实肯干、勤恳务实的品格。而这“务实”的品格,还得追溯到清代。
■广彩瓷器
相传清代江西景德镇人杨快和曹琨来到广州候补官位,由于没有实缺,难以安置,坐吃山空的等待中,两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旧时的中国,士农工商等级分明。是只顾名声继续挨饿,还是放下架子做点生意,成为摆在杨、曹两人面前的难题。一等就是一年、两年,一直都做不了官,拿过来的钱差不多用完了,再等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虚名终究敌不过饿肚子的真实,没钱生活的杨快和曹琨不得不重操家族旧业,在西关办起了一家制瓷作坊。没想到,他们生产出的瓷器大受欢迎,两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起色。他们干脆抛弃官职,一心从商,并把技艺传授给本地工匠。脚踏实地,不尚虚名的人生态度也就从那时起影响了一代代广州匠人。谭广辉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广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人,30多年的从业经历,让他对这个行业了如指掌。经过1个月的精打细磨,一件光彩夺目的广彩瓷器才能制作而成。一圈金边夺人眼目,每一个作品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除了秉承先贤务实肯干的精神,后辈匠人们面对市场,开拓思路,“岁无定样,来图加工”,根据客人的要求进行创作。不仅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更是远渡重洋,销往异国。十三行博物馆收藏了一件西方商人来到广州进行贸易时定制的纪念品,大碗的中心标着“1757”的航海年号标识,碗周描绘的则是西方商人在前往广州贸易前,与妻子依依惜别的场景。这样的作品不仅仅凝聚了匠人精湛的技艺,更是沉淀了一方水土独特的人文气质。
1757年,对广州来说极为重要。这一年,清廷颁布法令,规定西洋商人只能在广州进行贸易,史称“一口通商”,广州由此成为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为了方便管理,官府指定一批商人在西关开设牙行,也就是贸易中介,逐渐形成了名噪一时的“十三行”。从那时起,广东商帮迅速崛起,他们行走于全国各地采办货品。每到一处,出手不凡的商人们都会建起广东会馆,同时也把重品质、明算账的务实生意经带到了全国各地。
潘振承是“十三行”行商之一,因为精通外文,洋商很喜欢和他打交道。有一次,他突然接到一家英国公司的退货单,要求退回1400多箱茶叶。当时,这些茶叶的包装已经损毁,根本无法证明是潘家发出的货,但他还是立马赔付了1万两白银,为的就是维护自己商号的信誉,换得更加长远的利益。这才是经商之道、为商之本。后来为了减少纠纷,商人们在交易前都会请专人进行鉴定,在文书契约上明确标注。重契约、守承诺的做法,从那时起成为广东商人重要的生意规则。当年,广州“十三行”的货物,在欧洲是品质的象征,即使售价颇高,人们也会争相购买。西关一带也随之繁盛起来,鼎盛时期,50多个国家陆续在这里开设商馆,行商们缴纳的关税,占到清政府税收的40%。春去秋来间,大大小小的驳船摇来一片财通四海、富冠天下的繁华。踏实肯干的工匠精神,开放包容的贸易思路,求真务实、追求品质的制作宗旨,正是广州商贸千年不衰的奥秘之处。
千百年的从商经验,让当地人信奉货真价实,而不是故弄玄虚,在西关,“重品质,明算账”才是真正的为商之道。这里的每一家店铺几乎都会明码标价,店家既不会漫天要价,也谢绝讨价还价。小到街坊邻居买的一块陈皮,大到跨国批量贸易,算好的价钱,不会抹去零头,也不会主动凑整,该收的一毛两毛,一定要收;该找的三分五分,也一定找全。如今,虽然电子支付兴起,但规则依然没变。广州市场井然有序的商业密码,就隐藏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摊档里、店铺里。
作为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之地,今天的广州依旧延续着“千年商都”的繁盛,有“卖全球、买全球”美誉的广交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24届,2018年全年交易额高达599亿美元。洋商聚集的十三行路,如今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服装批发交易市场,不远处的中药、鲜花、海鲜市场依然客流如织。人们用务实开拓的精神编织着生活梦想,用脚踏实地的经营赚取自己应得的利润。
务实并不意味着保守。在这片“务实”的土壤中也结出了不少新潮的果实,詹天佑便是其中最饱满的一颗。他是清政府选派的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与西关詹天佑纪念馆一墙之隔的詹天佑小学里,至今仍保存着一段京张铁路“人”字形的铁轨模型。因地制宜的“人”字形设计,不仅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也让务实奋进的精神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底气。
■京张铁路“人”字形铁轨模型
这条铁路见证了中国的百年风雨和梦想,不仅是詹天佑吸纳新潮思想的充分实践,也是中外技术的一场较量。他在致友人的书信中,一次又一次地表达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他写道:“这条铁路约有125英里长,有三座山洞,最长的有四分之三英里长,这是第一次纯粹由中国工程师修筑的铁路,我希望我们能取得成功。”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这个工程的用心,演绎着他的爱国情怀和踏实肯干的西关品质。透过文字,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他无数个日日夜夜伏案工作、专心设计的场景。翻阅詹天佑的日记、书信可以发现,他通过同学、朋友向国外购买技术书籍、采购仪器设备的内容非常多。他自己也着手制定铁路建设的各种规章制度、规则标准。“各出所学,各尽所用,使国家富强起来,不受外侮,自立在地球之上。”这是詹天佑的名言,是詹氏家族的家训,也是务实求真的西关人自始至终流淌在血液里的珍贵品质。
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高速铁路总长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技术走向全球。密布的铁轨连接起了南国之城与中原大地,如同曾经远航的船只,火车让南来北往的客商把那些并不产自广州的货物集中在西关,又通过现代物流发往世界各地。2019年京张高铁建成通车,京张铁路也迎来了自己110岁生日,这一里程碑式的辉煌跨越,是一代代中国工程师秉承先辈精神,不断努力创新的成果,日后必定开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历史地理学家曾昭璇曾形容西关恩宁路,“乃岭南文化精英集中之地”。的确,这里是一块地方文化名人咸集的热土,除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故居、功夫影星李小龙祖居、李文田探花第书轩泰华楼外,更多的是粤剧名伶故居。如著名编剧家冯志芬、陈冠卿、何建青,舞美设计家洪三和、何碧溪,粤乐家黄不灭、崔蔚林,以及著名粤剧表演家千里驹、曾三多、红线女、罗品超等,名伶辈出,这里自然也就成了粤剧文化的摇篮。明清时起,这里就因富商大户的聚集,使得民间戏曲十分兴盛,咿呀婉转的粤剧唱腔,成为几代人怀念的乡音。
■咿呀婉转的粤剧表演
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有“百戏之祖”之称的昆剧相提并论,可见粤剧在中国戏曲界的地位。然而粤剧在西关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30多年前,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粤剧观众越来越少。就在粤剧陷入最低潮的时候,倪惠英所在的粤剧院收到了一名大学生的来信。信中说大学生之所以不看粤剧并不是因为不喜欢,绝大多数是因为不了解。就这短短的几句话,让艺术家们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们希望再次将粤剧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喜欢粤剧的人看到。他们心里很清楚,戏是演给观众看的,如果没有了观众,即便拥有再多的虚名,传承也终将无所依托。所以,尽管在国内外已经获得了多项大奖,但他们又重新把粤剧演给大众。从2003年开始,广州粤剧院发起了“大学生走进剧场”活动,学生们只要花费1元钱就能欣赏到一台粤剧大戏,这样的演出一演就是10年。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听曲儿、看戏的地方,而且很多年轻人加入其中,这尤其令人欣慰。粤剧艺术之所以再次发光,依然离不开西关人务实的品质。他们从不一蹴而就,坚信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粤剧的复活就是最好的例证。
西关为粤剧艺术提供了理想的空间,使粤剧艺术由此走向辉煌。这片土地承载了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也体现了人民大众的真善美,同时也构成了地方文化旅游景观的精华,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文化精髓。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时,霍英东先生受邀在广州投资兴建了中国第一家涉外五星级宾馆——“白天鹅”,30多年间,“白天鹅”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形象代表之一,记录下无数归国侨胞的思乡之情,定格下许多家庭的相聚瞬间。以“白天鹅”为缩影的广州也始终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改革开放给广州人带来了无穷的机遇,也给西关的美食文化带来了机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人辞去了“铁饭碗”,有的办起了企业,也有的在西关做起了餐饮生意。
广东民间素有“食在广州、味在西关、源自泮塘”的说法。汉时荔枝上贡皇帝,南汉后主在昌华苑大摆“红云宴”,明代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菱角、茨菇、茭笋)飘香,所谓“民以食为天”,“食”这件民间的头等大事,在西关更是备受关注,贯穿西关的文化之中,成为西关的一大特色。在这里,一排排的小吃店门口总是有很多排着长队满足味蕾的食客,虽不如山珍海味让人垂涎三尺,但这浓郁的广式味道亦让人回味无穷。
云吞面是广州人最喜欢的小吃之一。云吞,是粤语对“馄饨”的称谓,将云吞与面条同食,是为云吞面。传统云吞面使用的竹升面,要用鸡蛋和成,不加一滴水,再用毛竹反复碾压才能制成。吴锦云的这家小店是从父亲手里接管的,已经有几十年时间了。2018年,他的面馆登上了《广州米其林指南》,被评为推荐餐厅。在“美食之都”获得这样的荣誉,在很多人看来是难得的宣传资本,然而几个月过去了,老吴却并没有把奖牌挂出来。他看中的是品质和口碑,只有老老实实做好每一碗云吞面,才能赢得顾客的胃,更能赢得顾客的心。他所卖的云吞面,皮薄、馅滑、汤鲜,食后令人齿颊留香。虽然制作过程非常辛苦,但为了保证口感,每一道程序都是老吴亲自操作。久而久之这家老字号声名远扬,每天被八方来客包围,有时为了吃上一碗老吴的云吞面得排几个小时的长队。在西关,像老吴这样的老字号还有很多,为了保证口感,这些店大都不会开设分号,他们舍弃利益、追求品质,守着一家老店本分经营,同时也守住了广州人的味觉记忆。
■鸡蛋和制而成的云吞面
如今,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西关这片占地8000平方米的巷弄已经成为创业者的聚居地。不仅给年轻创业者带来了商机,他们开的各式各样的传统小店也留住了西关人心中童年的回忆。今天的西关人有了许多生活的选择,但在西关,总能找到一种遵循传统又顺应时代的生存方式。老街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务实奋进的品格却一直滋养着世世代代的西关人。在这座宁静与繁华共存的城市里,老街见证了它每一个前进的脚步,也沉淀下这里独有的文化。“岭南文化聚荔湾,西关风情最广州”,作为广州文化代表的西关,必须抓住机遇,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续写“千年商都”新的传奇。
编 导:赵奕琳 吕 妍
撰 稿 人:王海涛 周 密 张海龙 赵奕琳
指导撰稿:赵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