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以“古”闻名,以“文”而兴。自然而然,开封人对书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处叫作“集贤堂”的书坊,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更是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当时开封人与书有关的生活场景。这一画一书,见证着这座古城绵延千年的文脉。开封书店街是中国唯一一条以“书店”命名的街道。
开封书店街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这里名为“高头街”,与大宋皇宫毗邻。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当时交易的商品主要有书籍、字画、年画、古玩以及中药等。清乾隆年间,由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普及,这里书店云集,被正式冠名“书店街”,老街也逐渐发展到鼎盛。
■书店街街景
鼎盛时期,书店街分布着众多经营文化的店铺,印刷厂、报社、出版社,包括著名的三联书店、中国时报就汇集于此。仅经营木版年画的店铺就有300家左右。
书店街位于开封市鼓楼区繁华地段,全长620米,总面积0.16平方公里。南起鼓楼广场,北至东西大街,这里是最能表现古城开封历史风貌的街道,更是阅读开封这座文化名城的序章。
开封人爱书、读书、写书、用书的风尚,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基础。定都开封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以“作相须读书人”为国策,确立了“文德政治”。读书成为北宋社会最为重要的事情。
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的太平初年,就命令文臣编写了当时规模最为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御览》,总计1000卷。临近皇宫的书店街,由于拥有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自然而然成为印书的首选之地。
宋太宗拿到这部书后爱不释手,书中治国理政的智慧和道理深深吸引着他。看到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坚持阅读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实在是太过辛苦,就有大臣劝谏宋太宗:“圣上乃一国之君。身体健康事关国运昌盛。书要少看些,以免过度劳神。”
■《太平御览》
宋太宗反驳道,自己给自己规定的目标一定要完成,“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太宗不以读书为苦,“每见前代兴废,则以为鉴戒”是他读书的最大动力。在宋太宗的影响下,朝野上下读书风气日渐浓厚。“开卷有益”这个典故,从此深入人心。
宫廷文化影响着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同样也作用于宫廷文化。开封古城正是依靠这样的“上行下效”一点一点积淀而成。自宋太祖推行偃武修文政策,后来的继承者无不谨守“祖宗法度”,北宋的社会风气从五代时的重武轻文变成重文轻武,文人地位迅速提升。由于当时的科举考试向各阶层全面开放,民间又有印刷术的发明,作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开封的书店街一带印制了大量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籍,其中就包括《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以及《资治通鉴》、《宣和书谱》等诸多名著。图书的传播让知识获取更加容易,在随后的100多年间,中原大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极大推动了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
北宋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也曾经生活在这条老街上。18岁的时候,她因书结缘,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夫妻。二人经常前往书店街南侧不远处的大相国寺,买一些碑刻、拓片以及小零食,回家后一边欣赏碑刻书法,一边品尝东京美食。
读书,不仅为这对夫妻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诗意,更成为他们一生的事业追求。针对先秦以来的谬误,李清照与赵明诚编撰了《金石录》一书,记录了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成为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
北宋末年,金兵占领开封,夫妻二人流亡江南,赵明诚因病亡故,李清照南迁临安。忆及当年与书店街有关的美好生活,而“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时间,百感交集。
悠悠千载岁月,这条老街迎来送往了数不清的才子佳人。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这里收获了美好爱情,成就了千年的佳话,而一代名将史可法,更是在这里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至今依然为老街人所称颂。
读书可以让人见贤思齐,更能让人知耻而后勇。“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这篇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梅花岭记》,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追叙了名将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牺牲的经过。
1601年,史可法出生在开封的双龙巷,从家到贡院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书店街的北口。偶然一天,史可法在书店里发现文天祥写的《正气歌》。看后便爱不释手。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书中的英雄情怀感染着少年史可法,可是苦于囊中羞涩,竟没有交钱就把书带回了家。母亲知道后,马上带着孩子回到书店,用自己的体己钱付了书款,并教育史可法,要做一个诚实、忠厚的人,要像文天祥一样有气节,将来为国家多做一些事。
想要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英雄,必须从做一个正直的人开始。在书店街的文化浸染下,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史可法修齐治平,严于律己,得以官居明王朝兵部尚书。
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清军将领多尔衮给守城的史可法写书劝降。史可法给家乡的母亲留下一封遗书后,断然拒绝多尔衮:“我为天朝重臣,岂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哉!”面对敌军的屠刀,史可法从容就义,以身殉国。那一刻,《正气歌》中所彰显的浩然正气在他的身上闪现着璀璨的光芒。
■史可法故居
历史向前,文脉绵延。老街中的书香气息,始终萦绕在一代代开封人心中,开启着他们的心智,丰富着他们的生活。
一座开封城孕育了书店街的书香,一条书店街浓缩着开封人的文化记忆。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这一缕文脉也从未中断。
冯翰飞是河南早期新闻工作者,民国时期曾兼任30多年的上海《时报》记者,曾被《河南省志·人物志》称为全国三大报刊收藏家之一,也有人称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刊、字画收藏家。明末清初,祖上迁居北京经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北京商会聘其父冯麟炳在河南省会开封开设宝兴隆金店,后充任河南总商会会长,冯翰飞即于此后出生在开封。冯翰飞对集报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信念,而且对藏报品相要求极其严格,保管收藏也极认真。冯家藏报一律一张3折、半年一叠,装箱摆放。他收藏报刊主要是自己订购,如果遇到缺角、孔洞等残次报纸,都要求调换,以便于保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硝烟四处弥漫,书店街也未能幸免。1938年6月,一队耀武扬威的日军冲进了位于书店街中段的冯翰飞家中。那时,冯翰飞在开封文化界已经享有很高的威望,日军通过秘密探察,得知他家珍藏着大量中国古代图书字画。日军兴师动众前来,就是要威逼冯翰飞为日本人做事,并妄图染指那些珍贵的文化典籍。
城池虽毁,但气节绝不可丢。冯翰飞自幼喜爱读书,书中那些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道理早就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中。国难当头,他懂得不能为一己之私而屈膝求荣。为了妥善保管那些书籍字画,冯翰飞以打水井为名,避开日军耳目,请人在后院悄悄挖了一个防空洞,把它们藏了起来。冯翰飞家是四进大院,后来日军霸占冯家旧居,在四进大院的前两段宅院设“花酒馆”,大门开向书店街。冯家人搬入后两进宅院居住,从三眼井街另一门进出。冯翰飞自此开始了“与狼共舞”的生活。
为了防止意外发生,抗战期间,冯翰飞始终待在家中,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1965年,冯翰飞身患重病,弥留之际,他把自己历经劫难收藏的图书、报纸捐献给河南省图书馆和河南省档案馆,成为研究河南历史的珍贵资料。
■冯翰飞捐赠的报纸资料
现在的老街,虽然不像鼎盛时期那样书店遍布,但是仍然开有20多家大小书店、30多家各类文化体育用品商店,年销售图书达3000多万册。漫步在老街,古朴建筑与漫卷书香相互映衬,各具特色的匾额楹联韵味悠长。
这种朴素的爱与行动,就是书店街世世代代翰墨飘香的力量与基因。
由于书店街的存在,开封有了中庸致和的文化气象。当地人早已习惯择一处书店,选一本好书,坐下来细细品读。这一本本带有墨香的书籍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门。
许世杰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开封人。随着开封市旅游的发展,他当起了三轮车夫,每天带着游客往返于各处历史文化景点。
2003年5月的一天,许世杰看到一位瑞典游客下火车后,连说带比画也没能让出租车司机明白他的意图,看起来万分焦急。当时,会说英语的许世杰鼓足勇气,走到这位外国游客跟前,一番交流之后,许世杰用三轮车把他送到宾馆,并热情地推荐了几条旅游路线。
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会说一口流利的英文,这还缘于他的生活环境。许世杰常年往返于书店街,只要有空,他都会进去转一转。《英语语法手册》《英汉大词典》《英语用法词典》等10多本词典,都是许世杰在书店街里买来的。
■许世杰与国外友人交流
老街浓郁的读书氛围深深地影响着许世杰,尽管生活劳碌奔波,但依然没能妨碍他向往书本、渴求知识的热情。学习英语,让许世杰多了许多和外国游客打交道的机会,由此结交了很多朋友。后来,他的名字被写进了美国出版的一部关于中国旅游指南的书中,成为闻名世界的“开封红人”。
现在,预约许世杰的外国游客络绎不绝。他会将每次与外国游客接触、交流的难忘经历与愉悦心情记在他的英文日记中。他期望有一天能把这些故事出版成书,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家乡,介绍中国古老而厚重的文化。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曾说:“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靠什么,靠读书。有了读书,那么你就有了文化,你就能做一些事情,你比其他人眼界更开阔。你可能就会走得更远,你可能会走得更稳。”书店街这一条重要的古街区,是开封文脉的象征,也是开封文脉的一种表现。对整个开封近代以来的城市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生活在古城开封的人们,对书店街有种发自内心的亲近之感。离家远行的人们也对书店街魂牵梦萦,不曾忘怀。
这一天,电影导演翟俊杰回到了家乡。在他的青春记忆中,正是这条千年老街为他打开了一扇追求艺术的大门。
小时候在家人影响下形成的读书习惯,已经成为翟俊杰最大的爱好。翟俊杰从小就被家人带着去书店街看书,养成了一种读书习惯,一直到现在,他除读书之外,很少有别的爱好。翟俊杰搬了多次家,甚至一本小册子都不舍得丢,搬了18组书柜,还装不下。在中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缠着他的三姑母到书店街来,只因为他看上了一本普多夫金的《论电影的编剧 导演和演员》,当时的定价是8毛多,只能求姑姑帮他付了书钱。
■翟俊杰(中)与开封老乡相见
书中的文字,一直指引翟俊杰向着梦想奔跑,也赋予了他的作品铁骨铮铮的性格。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执导了《血战台儿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经典影片,初心都源自于他从前看过的书中所描绘的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翟俊杰不仅自己读书写书,还鼓励母亲多看多写,他用了半年的时间帮她的母亲整理出了《翟母日记》,他认为这是给祖孙后代的一种念想,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书店街作为八朝古都开封的一线文脉,一直熏陶着开封人的儒雅内心。不仅仅是开封的名人,在开封随便进入一户人家,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在书店街上,爱书的人从来不会孤独,为了分享读书的喜悦,岳善因也时常走出家门,与年轻的朋友来一场敞开心扉的“悦读”。
岳善因是开封一家工厂的退休工人,自幼喜欢读书。9岁的时候,因为老师讲课时提到了“戊戌变法”,更被“少年强则国强”的文字所打动,有心的他收集了人生第一套藏书——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合集》。
这套书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的。有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看见一个收废品的老先生,刚好被他看到老先生手里的书,因为上课刚讲到康有为、梁启超,燃起了他的求知欲。老先生见他求知若渴,开出了10元的价钱,但是岳善因只有6块钱,最后通过几轮的讲价,岳善因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这本《饮冰室合集》。
■岳善因老先生的藏书
要知道,20世纪50年代,6块钱几乎是一个工人小半个月的工资,但岳善因的父亲却支持他买下来。正是这次与书结缘,开启了他毕生读书藏书的历程。现在他家里的书装满了39个柜子,其中还有很多是珍藏的线装本。
鼓楼巍峨,街市熙攘。现在的书店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元业态共存的文化综合体。在这里,生意与生活从来并行不悖,世俗与精神始终相伴共生。它不仅浓缩着开封人的历史记忆,更凝聚着开封人的文化底气。开卷有益,文脉相传。
编 导:董伦峰
撰 稿 人:卫凌熙
指导撰稿:赵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