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9集
都江堰西街
和为贵

听着身旁潺潺的水声,品上一碗醇香的洞天贡茶,再摆上一段龙门阵,三五相聚,两人同行,日子一下就生动起来,这就是四川人口中的巴适、安逸。这一切都得益于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正是这座都江堰,造就了水旱从人、富饶美丽的天府之国。在临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地方有一条老街,每当正午过后,老街里的声音就丰富起来,无论是街巷深处老茶馆里喝茶的老翁,还是临江席棚下打着麻将的嬢嬢,都为这西街的热闹重重地添上了一笔。

■西街街景

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已经在江风水声中走过了数千年。南起岷江北岸,东至都江堰古城宣威门脚下,包括南街幸福巷在内的18.79万平方米面积。老街上平下陡,宽不足丈,一座座青瓦木板房随着山形水势铺展开来,青瓦连成一条蜿蜒曲折的长线,像极了一条卧在绿水碧潭间的青蛇。临街的商铺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细窄的巷弄深处,还原着老街人最质朴的生活。

西街的川西气氛十分浓。曲曲折折的小道,古色古香的房屋,街边赤红色的灯笼,还有坐在街沿上的老街坊,他们两两相对摆龙门阵,做什么事情都用不着起身,满街的人都熟如自家人。数千年来,不仅古老的西街一直维持着如水般温润和谐的样貌,古老西街里的人也一直践行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 西街初始——李冰因时制宜治水患

相传西街最早的居民,是当年修建都江堰的堰工,一直到今天,前人修堰的故事,仍是老街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2000多年前,岷江肆虐成性,从高原奔流而下的江水,进入成都平原,因地势高低悬殊,水流冲击力巨大,常常造成水患。岷江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的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今都江堰市)进入成都平原。因河道十分狭窄,古时候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给周围无数黎民百姓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公元前276年,李冰任蜀郡郡守,看到百姓因灾害受尽苦难,便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引水工程。如何不与自然对抗,用一种疏导的方式治理水患,让李冰费尽了心思。有一天,他来到玉垒山下,发现江心卧着一座形如大鱼的沙洲,忽然从中受到了启发。

当岷江进入平原的最后一个弯道时,水面变宽,如果在这里顺应沙洲的形状建造一座分水堤,就可以把湍急的江水一分为二。方案一定,便着手建造。未曾想到,建造一座坚固的堤坝十分困难,起初李冰采用江心抛石的办法,但因水流过于湍急,石头刚抛下江区,石料立刻就被水流冲得消失不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羌族小姑娘的竹笼里想到了办法。

一日,李冰照常来到江边勘查,看到一羌族小姑娘在江边洗衣,一会没注意背篓,背篓就被江水冲走了,小姑娘十分机智,她在河边上捡起了一块石头,用力一扔,石头掉进了背篓里,背篓下沉,于是背篓就停了下来。

回去之后,李冰立刻召集众多篾匠,就地取材编织竹笼并装满卵石,再一个一个沉入江底,修建成了一个称为“鱼嘴”的分水大坝。“鱼嘴”像一条巨鲸卧在江心,当江水流到此处时,自然被分成了内外两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则流入平原,用于灌溉。历经了18年,由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组成的引水工程全部建成,这项庞大的水利工程没有修建一道水坝,没有破坏一处自然风光,利用山势、水势完美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

都江堰修好之后,即使连下几日雨水引起山洪暴发,在进入成都平原这个最后关口,经过都江堰,汹涌的洪水也一下子就失去了它的威风,就像是狂暴的野马经过驯服后,突然变得温和起来。饱受水患困扰的岷江两岸,成为“天府之国”。从各处招募的堰工就地安居、繁衍生息,位于江堰西侧的老街逐渐发展起来。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人们在老街身后的山坡上,修建起了“二王庙”世代供奉。先人们与万物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也由此融入这一方水土传续至今。山水祥和、民饶富裕的都江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西街成了众多民族的聚居区,为了感念修筑都江堰时各民族兄弟的鼎力支持,李冰又率众修建了老街通往羌地区的山路,形成了“松茂古道”。

■分水大坝

二 西街兴旺——商贾以诚相交、待人宽和

李冰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智慧也影响到了老街的居民们,居民们用自身行动践行着人与人之间宽容、真诚的相处智慧。

西街的商贾交易繁忙,驼队往来络绎不绝。西街是茶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直至民国年间依旧兴盛不衰。当时,天还未亮,就会被街上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骡马嘶叫声吵醒,这成为老街上最有节奏的音符。

其中有一家有百年历史的骡马店“大兴老店”。这是来往客商最集中的地方。直到今天,大兴店的传人,98岁的马明亮老人还生活在老宅里。

■马明亮老人

据马明亮老人回忆,当年来往的商贾有甘肃的、陕西的、青海的,有羌族、藏族。当时店里的马槽拴满了200多匹马,这些商人白天进进出出交易货物,晚上就凑在一起喝酒聊天计算盈亏,盘算有误。

20世纪30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为了保证客人财物的安全,大兴店在门口贴出告示:“我店开设百余年,来往客商盛浩繁,货物银钱先交柜,以免日后生多言。”即使是这样小心提醒,还是出了事情。一个藏族商人在此居住时,丢失了一种名贵的药材——麝香。

“我就把它放在房间里,我的货物落在你们这,你要给我赔偿。”商人说,“这么贵重的东西,为什么你们不交柜呢?”

麝香是一种非常名贵的中药,价格堪比黄金,为了这笔买卖,藏族小伙几乎投入了全部的家当。有人说,既然店里有明文规定,出了事情就是他自己的责任,不用理会。但老掌柜马大兴却没有这么做。他四处花银两找人,帮藏族小伙找货物。经过多方打探,这批被山贼盗走的麝香被找了回来。一场风波不但没有激化矛盾,反而使得大兴店声名远扬。各地客商、马帮都愿意来此投宿,为古老的西街成就了一段佳话。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阿来的祖父,就曾在西街经营过买卖,在他心里对这条西街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

“爷爷知道这边草原的人很穷,如果要把盐巴送给人,好像带有一点施舍的味道,他就取一块盐来支锅,就是捡3个石头支起来一口锅,然后就烧,烧了就走了,反正谁捡着就是谁的,他一路就是这么干的,就说故意让人家捡到,假装忘记,这其实是一种善意的表达。”阿来说。

凡事要讲究分寸,哪怕是做一件好事,也不能高高在上。祖父的做法深深地影响着阿来,让他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和善。后来他在创作中,也把这段故事写进书里,并常常以此鞭策自己。对人、对社会、对世界应该抱有善意,所以即使阿来需要写一些黑暗的东西,他从内心里还是希望它们消失,会尽量多一些美好的温暖的作品。不论是做艺术,还是和前辈一样做生意,首先还是道要正、心要善。

三 老旧西街换新颜——温暖慈祥包万象

一座造福万代的古堰,一条连接了高原的古道,造就了一条繁盛了几百年的老街。一堰、一道、一街,就像是三位执手的老人,双手颤颤巍巍,脸上挂满慈祥,相互依靠、相互扶持,从历史的深处一路走来,也把和谐包容的文化,留给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20世纪50年代,随着成阿公路的建成通车,松庄古道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西街也褪去了往日的喧嚣,成为一座平静、安详的生活街区。日子虽然平淡如水,但邻里之间的感情却愈加亲近。

每到傍晚时分,人们就围坐在一起,一串串新鲜的食材放入沸腾的水中,配上花生碎干辣椒组成的粘连,酣畅淋漓间生活的喜怒哀乐烦闷苦恼也就通通消解了。但蒋锡俊的烦恼却没有因此缓和。他是一家旧书店的老板,书店就位于西街的边上。平日里他就在这个不到20平米的旧书店里和书友们喝茶、聊天。近年来,互联网对传统图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来看书买书的人越来越少,小店的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家人都劝他干脆把书店关了做点其他生意。一位顾客曾经这么说过:“你这一搬走,我们就纯粹没有地方看书了,还是在你这儿看书比较巴适。”这句话就成为蒋锡俊把书店开下去的动力。

■西街的书店

1994年,他在老街上开了这家书店,为的就是让街坊邻居能有个地方消遣,但现在也只剩他一个人在这堆杂乱的旧书中静静翻阅着这些旧时光。对于老街人来说,一个城市的厚重,不仅仅体现在楼建得有多高,路修得有多宽,很多时候,一条僻静的小巷,一间简陋静谧的书店,邻里之间彼此的默默守候,就是平和日子里最大的温暖。

享受最好的,承受最差的,是老街人的生存智慧。2008年,距离都江堰70多公里的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在这次灾难中,西街的老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地震过后,老街人没有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他们顺势而为把灾难化作了一次转机,利用房屋整修的时机,重新规划,把西街的一些老建筑都保护了起来。

如今,西街繁华更胜往昔,街口的明城墙雄伟庄严,衬托出历史的厚重,鹅卵石铺就的道路,延续着都江堰古朴的风貌,老街上叫卖的小吃摊,还是童年的味道。

四 西街注活力——新旧居民一家亲

光阴如水,隔着山河岁月;前尘往事,湮没在风雨之中。老街的老,在于那份与世无争的沉着与平和,也在于那种善意温暖的守望和相助。西街文化吸引来了无数的游客,西街114号,就有这样几个年轻人。

4年前,4个来自四川不同地方的年轻人来西街旅游,被老街居民们之间友好亲切的氛围所感染,便决心要留在这个地方。于是都分别回家收拾了行李,再一次回到了西街。4个人商量想要在这里开一间铺子用来维持生计。他们经过了寻找、租赁、装潢商铺,每一天都过得十分疲惫,但初来乍到的他们,却丝毫没有感受到异乡创业者的陌生与疏离感。老街的阿婆、大嫂待他们如同自己的亲人。平时如果他们忙得晚了,老街的阿婆就会像招呼自己在外玩耍的孙子孙女一样,招招手热情地让他们回家吃饭,就像吃百家饭一样。现在不忙的时候,他们也会帮老街的居民们搬搬东西,代收快递,报答这些阿婆们。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落户老街,成为新的西街人。无论是老居民还是新住户,大家都愿意住在一起把对老街的感情,化作撩动心弦的曲调。

不变的老街,流水的过客,但在西街却留下了特别的仪式。每年夏天,西街上的人们,都会自发地摆50桌坝坝宴,就连已经搬走的老居民,也会在这一天回到老街,纪念那段共同生活的岁月,有曾经在街巷深处老茶馆的老翁,在席棚下搓麻将的嬢嬢,还有在老街创业的4位年轻人……

漫步在都江堰西街,就像是一次时空的旅行。在空间上,它把川西高原的粗犷雄浑和成都平原的精致融合在了一起。而在时间上,它又把现代城市的时尚和千年蜀地的人文自然地糅合。世间万事以和为贵,这条如水般有故事的老街,就如同奔流不息的岷江水,生生不息。

编 导:王晓宇 赵东青
撰 稿 人:卫凌熙
指导撰稿:赵瑞锁 UC/KR41brXlIGhEQmMBZhhrwnwvbmL6v2MAsvA/JGxY3LcJ60/l7bOqJ3rBi/5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