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境和面对不同的人群,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人类共同体理论的坚持与创新,是我们审视当今时代人类命运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提法有精准的定义性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定义性说明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揭示出以下内容。
第一,定义中的诉求对象和主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充分反映和表达出以人民为主体的理念。
第二,提法的指称范围是世界上的各国人民,这只是整个人类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第三,论说的重点是人类范围内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性质,这反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独特之处和精华所在。自世界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来,世界秩序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随着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情况才逐渐发生改变。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中,各个民族国家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域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国之间的关系性质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这种性质标示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理论,更是实践过程,实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与那些仅仅停留于纸面或研讨会言说性质的纯理论有本质区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具有一般性质,具体性的指称内容则是多种多样、极其丰富的。在习近平总书记谈论治国理政问题时有许多更为具体性的提法,这些提法各自从特定角度表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延性内容,例如亚洲命运共同体、金砖国家命运共同体、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等。这些提法中的关键词是“命运共同体”,用马克思的提法表达,“命运共同体”便是“真正的共同体”。
当今世界局势的特定状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根据。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著名演讲。这篇演讲的著名之处在于以全新的思路提出和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怎么办”是问题的重心和中心,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地回答问题,绝对必要的前提是首先回答“世界怎么了”的问题。
世界到底怎么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面临四种“赤字”的考验和威胁。第一种是“治理赤字”,是指“全球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持续不断,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受到冲击”
。第二种是“信任赤字”,是指“国际竞争摩擦呈上升之势,地缘博弈色彩明显加重,国际社会信任和合作受到侵蚀”
。第三种是“和平赤字”,是指“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恐怖主义仍然猖獗,不少国家民众特别是儿童饱受战火摧残”
。第四种是“发展赤字”,是指“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
四种“赤字”是全球治理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事实是一种动态性存在,时时处处威胁甚至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破解”这些无法绕开也无法躲避的“赤字”?美国霸权主义主导的全球治理理论和实践已被历史事实证明落后于时代。人类需要新的理论和实践引领新形势下的全球治理活动,习近平总书记适应这样的需要,提出了饱含中国智慧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键和精华在“命运”二字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本然之义是人类要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以民族国家为存在单元的各个成员要同呼吸、共命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是理想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和存在要靠特定的价值观念构建和维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价值观念包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
,“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这将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和坚持的价值观念。
不过,就国际秩序的实际情况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霸权原则,以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霸权为手段构建和维持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相对的国际秩序。这种国际秩序造成的客观事实是,和平是奢望,发展无从谈起,公平和正义成为无用的别名,民主和自由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颠倒黑白性意识形态操弄的幌子,其中发挥灵魂性作用的种族主义大行其道。这样的人类共同体必然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同体,反映的是霸权主义主导的国际秩序中西方个别国家的利益,是马克思曾经批判的“虚假共同体”。如此形成的共同体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鲜明对照,我们更加认识到,只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符合马克思本意、符合人类共同期望的“真正的共同体”。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和自由这些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实践原则,而不仅仅是留于纸面或研讨会言说中的理论。
人类共同体是客观事实意义的存在,这种存在已持续了几百年的时间,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其延续。这是什么性质和意义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指出,这种人类共同体实际上不过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由于资产阶级往往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存在,所以基于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性质“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这种人类共同体的存在性质直到现在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只是世界霸主由昔日作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变成了美国。
用马克思真正的人类共同体的标准衡量,这样的人类共同体具有十足的“虚假”性质,因为从以英国到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历来奉行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霸权原则,连年不断地发动战争是企图充当世界霸主的主要手段,霸权原则横行的结果是被霸凌国家和地区生灵涂炭。这样的事实不胜枚举,近年阿富汗、叙利亚等国家的遭遇就是新增添的例证。尽管历史及当下的客观事实确然如此,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特别是其豢养的主流媒体却把这种极度虚假的人类共同体刻意打扮为像伊甸园一样美好的极乐世界,被霸凌和欺压的国家稍有反抗,便被扣上破坏国际规则的罪名,招来围攻甚至是灭顶之灾。
如何破解这样的迷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判断是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条标准,“坚持协商对话,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以这样的标准作为方法论原则,使我们能够正确地判断出当下的世界是西方霸权主义的“虚假共同体”,不是也不可能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作为世界历史形成结果的人类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概念的重大变化,“命运”二字能充分地表征出这里的变化程度,更是文明形态意义的根本性变化,典型体现是文明形态的内在灵魂由弱肉强食变为荣辱与共。荣辱与共的新质文明形态是马克思语境的“真正的共同体”,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这种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尚未变为现实而是停留于理论状态,由理论变为现实需要人类实践意义的身体力行。如何在实践意义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便使新质的文明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这需要凝聚人类智慧的实践原则进行引导和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这样的实践原则,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第二,“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我们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第四,“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五,“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以上五个“我们要”的提法表明,实践原则需要世界各国不分彼此地身体力行,这就要求必须改变当下世界实践原则制定者、主导者与遵行者分为主从两个等级的状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问题上“平等相待、互商互谅”,坚持“公道正义”,承认“和而不同”是基于客观事实而来的真理,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问题上则是自觉主动地承担责任,并把责任落到实处。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容已如上述。分别来看,二者各有自己的特定语境和相应的理论结构;从线性历史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揭示这种内在联系,使其由隐性存在变为显性存在,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准确全面理解二者的前提条件。这样的内在联系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联系,二是发展。虽然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于不同的时代,但精神实质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
第一,二者都以人民为中心,主张和捍卫人民至上的理念。在马克思语境中,“真正的共同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人的主体是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点睛之处是“命运”,这里的命运指称对象是人民的命运,意在表明人民的命运至高无上,使人民有一个好的命运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说明,在价值诉求意义上,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是高度一致的关系。
第二,二者都提出于特定的人类社会历史转折时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新的方向。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提出于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时期,资本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人民则是在资本的压倒性力量面前一钱不值。马克思用生动形象的警句表征这种状况,是“铁人反对有血有肉的人”
。人类文明向何处去?马克思给出的答案是人类应当消灭资本主导一切的社会制度,构建一个以“自由人的联合体”形式出现和存在的“真正的共同体”。与此类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于全新的时代。这一时代的特点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主导一切的局面虽然仍在维持,但新的国家和新的力量正在蓄势待发,重构新的世界秩序和使资本不再主宰一切的格局呼之欲出。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问题又一次摆在我们面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逢其时,我们要创造的新的文明形态,其中人民是中心,资本主宰一切的局面将会被彻底打破。
第三,二者的方法论原则都是线性史观。马克思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利用这一根本性的方法论原则研究当时的世界历史问题,基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过去和“现在”,指出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方向中的人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历史演化的必然性结果,结果的社会性表现是真正的人类共同体,也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于新的时代,在究问“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问题的过程中
,基于历史和现实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方向。
细加研究就可以发现,马克思关于“真正的共同体”的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存在一些区别。区别之处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确实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继承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在突出和强调共同体的共产主义性质的同时,也在突出和强调构成共同体的个人的性质,这里的个人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运用于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及由这种关系形成的共同体性质的认知上,形成的结论性看法是国家无论大小,相互之间的关系性质是平等的且是荣辱与共的,这样的共同体才是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马克思在提出“真正的共同体”理论时广博地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其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近代以来的文明成果更多地成为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的资源。但是,有一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中,中国的文明成果及其智慧没有得到多少表示存在的机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这种状况的改变。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文明成果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吸收和阐发,成为这一思想的鲜明特质,并且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闪耀光辉。这样的例证极为丰富,稍作梳理便可见到以下内容: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这样的例证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的文明成果及其智慧发展了马克思所创立并为世界无产阶级所认同的人类共同体理论。第三,纵观马克思光辉而伟大的一生,理论创造是其主要工作。马克思一生耗费了大量时间用于创作为人类谋福祉的理论,人类共同体理论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理论是实践的指导,马克思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从事革命活动,以期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使真正的人类共同体理论成为客观事实意义的存在。受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势,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想没有来得及变为现实。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于全新的社会历史情势之中,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是其客观基础,它一出现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和发展理论,这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表现出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品格。从这种意义上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实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