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以阐释,模型以预判,框架以组织。” [29] 框架是基本概念上的结构,用于解决或处理复杂问题,利用框架进行方法或者理论的组织以系统性、综合性地满足多方面需求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已经有所应用,尤其是在需要基于数据进行诸多不同目的导向的分析之时,抑或是分析过程具有递进和系统性的时候,构建框架使得这些信息获得有序的组织和管理。在探讨城市化与环境间关系的研究中城市的概念框架是主要载体(Grimm etc.,2008),如Anu Ramswami等于印度德里进行的研究中构建了一个框架来从城市系统角度分析食物—能源—水的关系并量化这些供应的多种环境影响;Anthoy Kerebel等则提出了一种基于景观审美抽象层次的概念框架将有形指标与抽象维度和概念联系起来以构建景观美学模型;张晓梅等通过框架体系进行了我国多尺度下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我国珠三角绿道规划中采用了自上而下的制度框架,对绿道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多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刘铮,2017)。可见,框架的强组织力使得研究者能够通过构建理论或技术框架来更好地了解城市与环境间的物质、能量的流动和方式如何影响城市生产力、环境恢复力等内容,也能够通过制度框架、管理框架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城市管理和生态系统的治理与优化(Bai,2016)。构建多尺度框架是支持生态系统管理并使其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分,同时也为各部门协作奠定基础,而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持(Sexton etc.,1998)。
目前,在规划设计的前期阶段通常都会借助ENVI、ArcGIS等软件对卫星数据(如LANDSAT、ASTER GEM等)或其他途径能够获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以分析地理环境。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对于山水格局的多尺度分析尚少,通常在中大尺度的分析上以反映区位优势为主,而针对山水基底的分析往往集中于设计尺度下,针对特定问题和需求对场地内的坡度、坡向、径流等内容分别进行模拟,相对缺乏整体性;另一方面,为了与设计过程对接,这些分析通常以分专题的形式出现,或是以问题为导向,如“山水格局”的分析通常只是对具体山水与城市平面相对位置的概括提炼,山水信息的分析零散,相对缺乏系统性。建立山水格局的数字化解析框架是为了在多个尺度层次下综合理解山水环境,在整体理解山水信息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规划设计。
当下的规划设计研究越发强调跨学科合作,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够综合考虑城市的各项需求,而山水基底作为城市的画布,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需要对现实自然环境进行解读;而对于同样的数据源或分析结果,不同专业和需求具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基于同一个数据源进行的分析常常在不同的专业领域的考量中杂糅、重复,对山水本底的理解也受限于设计团队成员的技术分析能力。因此,将山水信息的分析进行框架组织,能够提供给设计团队更加完整的处理结果,便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