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肝细胞腺瘤

一、概述

肝细胞腺瘤是一种女性多发的肝脏良性肿瘤,通常由类似正常的肝细胞所组成。

二、病因病机

主要与口服避孕药的广泛应用有关。在口服避孕药没有问世以前该病的发生率相当低,Edmondson统计,1918-1954年洛杉矶总医院的5000例尸检,仅发现2例。20世纪60-70年代,该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1973年Baum报道了口服避孕药与肝细胞腺瘤的关系,发现避孕药及同类药物均与肝细胞腺瘤有明显的关系,在美国肝细胞腺瘤几乎都发生于服避孕药物5年以上的妇女,发生率约为3.4%,据认为雌激素能使肝细胞增生,孕激素使肝血管肥大。该病晚期易恶变。但在临床上往往还可见到一些无服避孕药史的成年男性、婴儿、儿童等患者。

肝细胞腺瘤多发生于无肝硬化的肝右叶内,左叶少见。多为单发的孤立结节,可有或无包膜,境界清楚、质软,表面有丰富的血管,直径从1~2cm到10cm大小,切面呈棕黄色,内有暗红色或棕色出血或梗死区,无纤维基质。少数有蒂,有时可见不规则坏死后所遗留的瘢痕标志。往往可见较粗的动静脉内膜增生性改变。光镜所见肝细胞腺瘤由分化良好的肝细胞所组成,细胞较正常肝细胞为大,因为有较多的糖原或脂肪,胞质常呈空虚或空泡状。细胞排列成片状或条索状,无腺泡结构。很少有分裂象,核浆比正常。无明显的狄氏腔,无胆管。电镜检查瘤细胞内细胞器缺乏。有时瘤体由分化不同的肝细胞组成,若有明显的异型性应警惕同时并有肝细胞癌的可能。

三、临床表现

肝细胞腺瘤生长缓慢,早期多无临床症状,往往于体检或剖腹手术时发现。该病多发生于15~45岁服避孕药的育龄妇女,其中以20~39岁最为多见。男性及儿童也可发病。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可出现腹胀、隐痛或恶心等压迫症状。肝细胞腺瘤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当瘤内出血时可有急性腹痛,甚至出现黄疸。遇外伤瘤体破裂,可造成腹腔内大出血,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及贫血,甚至引起循环衰竭而死亡。

(一)肝功能、AFP、ALP

通常都在正常范围。

(二)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B超示肿瘤边界清楚、光滑。常可见明显包膜,小的肝腺瘤多呈分布均匀的低回声,大的肝腺瘤亦是分布欠均匀的低回声或间以散在边缘清晰的增强回声,部分还可呈较强的回声斑,但后方不伴声影,肿瘤后方多无增强效应,较大的肝腺瘤内常伴有出血或坏死液化,超声图像上显示有不规则的液性暗区。

2.CT检查

CT表现:①平扫: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占位性病变,出血、钙化可为不规则高密度,边缘光滑,周围可见“透明环”影,常为特征性表现。病理基础一般是由瘤周被挤压的肝细胞内脂肪空泡增加而致。②增强:早期可见均匀性增强,之后,密度下降与正常肝组织呈等密度。晚期呈低密度。其瘤周之透明环无增强表现。③肿瘤恶变可呈大的分叶状肿块或大的坏死区,偶尔可见钙化。

3.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 67 Ga扫描表现为冷结节, 99m TcPMT表现为早期摄入、排泄延迟以及放射性稀疏。

4.细针穿刺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能明确诊断,但有出血的可能,应慎重对待。

四、辅助检查

(一)超声检查

显示边界清楚的回声增强区,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其内可见更强的回声斑点。

(二)CT检查

1.平扫。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占位性病变,出血、钙化可为不规则高密度,边缘光滑,周围可见“透明环”影,常为特征性表现,一般是由瘤周被挤压的肝细胞内脂肪空泡增加所致。

2.增强。早期可见均匀性增强,之后密度下降与正常肝组织呈等密度;晚期呈低密度。瘤周“透明环”无增强表现。

3.肿瘤恶变可呈现大的分叶状肿块或大的坏死区,偶可见钙化。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

肿瘤一般为单发,多为圆形,外覆被膜,大小不一。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比正常肝细胞体积稍大,可有空泡形成,间质为毛细血管及结缔组织。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首先要引起注意的是男性也可以患肝腺瘤,其次就是与肝癌的鉴别诊断。根据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综合检查,多数患者可做出诊断。

六、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为最好的治疗方法,因肝细胞腺瘤有出血及恶变的危险,且常与肝癌不易相区别。故有学者主张一旦发现,均应行手术治疗。又因有学者发现在停用口服避孕药后有些肝细胞腺瘤患者肿瘤可发生退化,故多数学者认为对于大于5cm的肝细胞腺瘤应积极手术治疗;小于5cm的肿瘤,若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者,在停用口服避孕药的情况下,定期行CT或B超检查,若继续增大,则行手术治疗。对于因肝细胞腺瘤破裂所致腹腔内出血者,应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处理。对于手术切除有困难的患者应做活检确诊,并长期随访。 XX5eXQFTHLnBL/ufyKCIRIQvRdvedo28IAde/afj8sJ4mvSI8AOIQYgHmD4rkY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