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病毒类疫病

一、马传染性贫血

(一)病原体

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EIA),由反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马、骡、驴传染病。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73号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马传染性贫血病在我国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也是马属动物产地检疫规程规定的检疫病种。

EIAV是一种RNA病毒,病毒粒子呈圆形,直径大小为90~120nm,外面由囊膜包裹,囊膜外有纤突,分子量为26000道尔顿。病毒粒子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煮沸即可死亡;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20℃左右的条件下可保持毒力6个月至2年时间不等,对乙醚敏感,在pH5.0~9.0条件下可稳定存活,而在pH3以下和pH11以上的条件下1h即可失活。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患病和带毒的马属动物是马传染性贫血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马传染性贫血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如蚊、蝇、虻、蠓等的叮咬传播,被病毒污染的养殖、屠宰、运输等器械也可以传播本病。

3.易感动物

马传染性贫血病只感染马属动物,没有年龄、品种和性别的差异,其中马最易感,骡和驴感染性次之。

4.临床症状

马属动物出现发热、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水肿和消瘦等临床症状的,怀疑感染马传染性贫血。本病可按临床症状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三)病理特征

本病急性型剖检可见败血性变化,可视黏膜、浆膜出现出血斑点,在眼结膜、鼻腔、舌下、齿龈、回盲肠道以及心内外膜等处表现尤为明显。肝脏和脾脏肿大,肝脏切面出现特征性的槟榔状花纹。肾脏显著增大,实质混浊,呈灰黄色,皮质有出血点。心肌脆弱,呈灰白色煮肉样,并有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并常伴有出血。

本病亚急性和慢性型剖检主要贫血、黄染和细胞增生性病变,脾脏出现轻度或中度肿大,坚实,表面粗糙不平,呈淡红色;有的脾脏萎缩,切面小梁及滤泡明显;淋巴小结增生,切面有灰白色栗状突起。肝脏不同程度肿大,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质地硬,切面呈豆蔻状花纹;管状骨有明显的红髓增生灶。

二、马流行性感冒

(一)病原体

马流行性感冒简称马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马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马、骡、驴等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爆发式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73号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马流行性感冒在我国被列为三类动物疫病,也是马属动物产地检疫规程规定的检验病种。

马流行性感冒病毒粒子呈多形态,多为球形,直径为80~120nm。病毒具有双层囊膜,其表面有致密排列的纤突,其中90%为血凝素(HA),其余10%为神经氨酸酶(NA),两者构成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马流行性感冒病毒有H7N7和H3N8两种亚型。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患病的马、骡、驴,康复的马、骡、驴和隐性感染的马、骡、驴在一定时间内能带毒排毒,是马流行性感冒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马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康复的公马、骡、驴精液能长期带毒,因此也可通过交配传染。

3.易感动物

马流行性感冒感染马属动物马、骡、驴,没有年龄、品种和性别的差异。

4.临床症状

马属动物出现剧烈咳嗽,严重时发生痉挛性咳嗽;流浆液性鼻液,偶见黄白色脓性鼻液,结膜潮红肿胀,微黄染,流出浆液性乃至脓性分泌物;有的出现结膜混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达39.5~40℃;呼吸次数增加,脉搏增至每分钟60~80次;四肢或腹部水肿,发生腱鞘炎;颌下淋巴结轻度肿胀等症状的,怀疑感染马流行性感冒。

(三)病理特征

马传染性感冒的基本病变发生在病畜下部呼吸道,H3N8亚型较H7N7亚型毒力更强,在肺部的病理表现更加明显,可见明显细支气管炎,也可见因细支气管炎扩散而呈支气管炎、肺炎和肺水肿,发热也较H7N7亚型所致的高,能达41.5℃。病畜多取良性经过,经3~6d即恢复正常,几乎无死亡。

三、马鼻腔肺炎

(一)病原体

马鼻腔肺炎(ER)又名马病毒性流产,是由疱疹病毒科马疱疹病毒Ⅰ型和Ⅳ引起的一种马属动物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73号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马鼻腔肺炎在我国被列为三类动物疫病,也是马属动物产地检疫规程规定的检疫病种。

马鼻腔肺炎病毒具有疱疹病毒的一般形态特征,位于细胞核内的无囊膜核衣壳呈圆形,直径约100nm,位于胞浆或游离于细胞外带囊膜的成熟病毒粒子呈圆形或不规整的圆形,直径为150~200nm。病毒核心直径25~30nm,内衣壳厚8~10nm,中层衣壳厚15nm,外层衣壳厚12.5nm,内层囊膜厚20nm。

马鼻腔肺炎病毒不能在宿主体外长时间存活。对乙醚、氯仿、乙醇、胰蛋白酶和肝素等都敏感。能被许多表面活性剂如肥皂等灭活,0.35%甲醛液可迅速灭活病毒,pH4以下和pH10以上迅速灭活。

马鼻腔肺炎病毒可分为2个亚型,Ⅰ亚型又叫胎儿亚型,主要导致流产;Ⅳ亚型又叫呼吸系统亚型,主要导致呼吸道症状。来自流产胎儿的毒株较来自鼻肺炎病畜的毒株有更强的致病性,前者能在鼻咽部广泛增殖。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患病和带毒的马属动物是马鼻腔肺炎最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马鼻腔肺炎主要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消化道及交配也可传染。

3.易感动物

在自然状态下马鼻腔肺炎病毒只感染马、骡、驴等马属动物,在易感马中具有高度传染性。

4.临床症状

马属动物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分泌大量浆液乃至黏脓性鼻液,鼻黏膜和眼结膜充血;颌下淋巴结肿胀,四肢腱鞘水肿;妊娠母马流产等症状的,怀疑感染马鼻腔肺炎。

(三)病理特征

马鼻腔肺炎幼畜和成年畜感染后一般表现为上呼吸道充血,黏液增多。流产胎儿大多出现黄疸,黏膜有出血斑;胸水黄色或血样,腹水增多。骨骼肌黄染。胎盘、胎膜有充血、出血和坏死斑。病畜肝、脾充血肿大,白色或黄色粟粒大的坏死灶。心、肾、肺淤血水肿,呈暗红色,有小出血点。

四、非洲马瘟

(一)病原体

非洲马瘟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非洲马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马属动物急性、亚急性虫媒传染病。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73号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非洲马瘟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非洲马瘟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的双股RNA,病毒粒子直径约80nm。现已知有9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病毒的毒力强弱也不相同。非洲马瘟病毒对酸敏感,pH低于6时容易失活,可在pH6~12之间存活,在pH3时迅速死亡。相对耐热,特别是在有蛋白质存在的情况下。在37℃下可存活37d,而50℃3h、60℃15min可被灭活。能被乙醚及0.4%的β-丙烯内酯灭活。0.1%福尔马林48h,以及被石炭酸和碘伏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非洲马瘟的传染源为患病、带毒的马、骡、驴。

2.传播途径

非洲马瘟通过库蠓、伊蚊和库蚊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其中,拟蚁库蠓是该病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3.易感动物

马属动物中马最易感,骡、驴次之。幼龄马易感性最高,死亡率为50%~95%,骡的死亡率为50%左右,驴的死亡率为5%~10%。

4.临床症状

马属动物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频率加快,站立时前腿分开、头向前伸、鼻孔扩大,痉挛性咳嗽,流泡沫样鼻液;颞部、眶上窝和眼睑、唇部、面颊、舌部、下颌骨间水肿,严重时扩散至甚至颈部至胸部等症状的,怀疑感染非洲马瘟。非洲马瘟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夏末和秋季。临床症状可分为肺型、心型、混合型和发热型4种类型。

肺型:潜伏期为3~5d,呈急性经过,典型特征为严重的呼吸困难及渐进性呼吸道症状。初期仅表现急性发热症状持续1~2d,最高可达40~41℃。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应激,每分钟呼吸频率上升到60次甚至75次。动物站立时可见前腿分开,头向前伸,鼻孔扩大。通常出汗较多,最后可见痉挛性咳嗽,同时从鼻孔向外流出泡沫样液体,通常在出现临床症状后数小时内由于呼吸道浆液导致窒息而死。肺型常见于高度敏感动物、感染强毒株的动物和发热期仍在使役的动物。

心型:潜伏期为7~14d,病初表现为发热反应(39~41℃),持续3~6d,退热前,出现特征性水肿。水肿首先在颞部、眶上窝和眼睑出现,以后可扩展至嘴唇、面颊、舌部、下颌骨间和咽喉区。有时皮下水肿可延伸至颈部。严重病例,胸部和肩部也出现水肿,但通常不会扩展至肢体。晚期可见结膜和舌腹侧出血点,病畜烦躁不安,也可能表现疝痛症状,最后心力衰竭而死。还可观察到由于食管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通常在发热后4~8d内死亡,死亡率约为50%。康复动物于3~8d内水肿逐渐消失。心型常发生于低毒力毒株感染动物和不同血清型或突变株感染的免疫动物。

混合型:肺型和心型混合存在,临床上少见,常于死后剖检发现,潜伏期为5~7d,主要表现为:①最初肺部出现轻微症状,然后头部和颈部出现明显水肿,最后死于心力衰竭。②最初出现亚急性型典型水肿,然后突然出现最急性肺型的典型呼吸困难和其他临床表现。病畜通常于发热反应后3~6d死亡,混合型感染死亡率超过80%。

发热型:温和型,自然暴发时常被忽略。潜伏期为5~14d,后期表现弛张型发热反应,清晨体温较低,下午体温升高,持续5~8d。其他临床症状不明显,可能出现结膜轻微充血、脉搏加快、轻微厌食和精神抑郁等症状。发热型主要见于免疫不完全动物和对该病有抵抗力的动物,如驴和斑马。

(三)病理特征

肺型:肺脏可出现显著损伤,小叶间水肿,腹膜积水。腹膜下和小叶间组织由黄色黏性渗出物浸润,整个支气管树充满泡沫。在腹腔和胸腔充满腹水,胃黏膜充血和水肿。

心型:最主要的损伤是皮下、筋膜下组织、肌肉组织和淋巴结的黏性渗出物。可见心包积水,心外膜和心内膜表面出血。在盲肠和结肠浆膜表面也可能出现点状出血和(或)发绀。受影响部位和非影响部位可见清晰界限。与肺型相似,可能出现腹水,但是肺水肿很轻微或者没有。在混合型中,可见到肺型和心型共同的特征。

组织病理学变化:肺脏表现小叶间组织浆膜下浸润,肺泡肿胀和毛细血管充血。肝脏表现中央静脉扩大,间质组织中包含红细胞和血色素。脾脏高度肿胀。 iDk92FRaTWR9gmiSKIqrN+GrrvlwBTkLDj8+LSOtG0+FuErv4mblG0ZQsrEUB/Y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