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鼻疽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是马、骡、驴等奇蹄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73号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马鼻疽在我国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也是马属动物产地检疫规程规定的检验病种。
鼻疽假单胞菌为两端钝圆的杆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没有鞭毛,无运动性,培养的幼龄菌落呈形态一致的交叉状排列,老龄菌有分枝状、长丝状和棒状等多形态。
患鼻疽的病畜是马鼻疽病的主要传染源。
鼻疽病自然感染主要是通过与病畜接触,经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道等传播。
鼻疽病以马属动物马、骡、驴最易感,人和其他动物如骆驼、犬、猫等也可感染。
马属动物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呼吸和脉搏加快,颌下淋巴结肿大,鼻孔一侧(有时两侧)流出浆液性或黏性鼻汁,偶见鼻疽结节、溃疡、瘢痕等症状时,怀疑感染马鼻疽。
感染马鼻疽的动物鼻腔、肺部、皮肤等处会出现症状,鼻腔鼻疽可出现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黄色浆液、黏液性脓性鼻汁,鼻腔黏膜上有灰白色结节突出黏膜表面,结节隆起如堤状,四周发红,有的在鼻中隔形成放射状瘢痕,结节坏死后形成边缘不整齐的溃疡,溃疡底面凹陷呈灰白色或黄色;患肺鼻疽的动物主要表现为干咳,肺部可出现半浊音、浊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症状;皮肤鼻疽常于四肢、胸侧和腹下等处发生局限性热痛的炎性肿胀并形成结节,结节常沿淋巴管径路蔓延至附近组织,形成念珠状的索肿,结节破溃后有脓汁排出,形成边缘不整的喷火口状溃疡,底部呈油脂样,难以愈合。
主要为急性渗出性和增生性变化。渗出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急性鼻疽或慢性鼻疽的恶化过程中;增生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慢性鼻疽。
肺鼻疽结节如高粱米或黄豆大小,常发生在肺膜面下层,呈半球状隆起于表面,有的散布在肺深部组织,也有的密布于全肺,呈暗红色、灰白色或干酪样。
鼻腔鼻疽中隔多呈典型的溃疡变化。溃疡数量不一,散在或成群,边缘不整,中央像喷火口,底面不平呈颗粒状。鼻疽结节呈黄白色、小豆大小,周围有晕环绕。鼻疽瘢痕的特征是呈星芒状。
皮肤鼻疽初期表现为沿皮肤淋巴管形成硬固的念珠状结节。多见于前驱及四肢,结节软化破溃后流出脓汁,形成溃疡,溃疡有堤状边缘和油脂样底面,底面覆有坏死性物质或呈颗粒状肉芽组织。
马腺疫是由马链球菌马亚种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73号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马腺疫在我国被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马链球菌马亚种,为链球菌属C群成员。菌体呈球形或椭圆形,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运动性,不形成芽孢,但能形成荚膜。在病灶中呈长链,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菌体相互连接呈串珠状;在培养物和鼻液中为短链,短的只有几个甚至两个相连。马链球菌马亚种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6~9d,脓汁中的细菌在干燥条件下可生存数周。但菌体对热的抵抗力不强,煮沸则立即死亡。对一般消毒药敏感。
马腺疫的传染源为病畜和带菌畜。破溃的淋巴结、鼻子和眼分泌物可散布病原菌。亚临床感染者、处于潜伏期的马属动物和已经痊愈的马属动物也可能是传染源。
马腺疫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创伤和交配感染。
马、骡、驴等马属动物是马腺疫的易感动物,以马最易感,骡和驴次之。4月龄至4岁最易感,尤其是1~2岁发病最多,1~2月龄的幼驹和5岁以上的马、驴感染性较低。
马属动物出现体形消瘦,体温升高,精神委顿和食欲减退;结膜潮红黄染;心跳加快,呼吸脉搏增加;鼻卡他,出现鼻黏膜潮红,流出浆液或黏液脓性鼻液;咳嗽、呼吸及吞咽困难;颌下淋巴结热痛、肿胀并向周围迅速扩展,使颌下间隙消失等症状的,怀疑感染马腺疫。马腺疫分为一过性腺疫、典型腺疫和恶性腺疫三种,临床症状有区别如下。
一过性腺疫主要症状表现为鼻腔黏膜潮红,流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颌下淋巴结轻度肿胀,症状逐渐消失而自愈。
典型腺疫主要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至39~41℃,鼻黏膜卡他性炎症,鼻内流出浆液或黏液性脓汁,咳嗽、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颌下淋巴结肿胀、质地硬,随着病程发展,淋巴结化脓变软形成脓肿,肿胀处皮肤变薄,出现波动,在皮肤表面渗出黄色黏液、破溃,流出大量黄色或白色黏稠脓汁。病程为2~3周,可自愈,也可转化为恶性腺疫。12月龄内的驴驹感染后死亡率高。
恶性腺疫主要症状表现为高热,感染转移至肺部等部位,出现多处淋巴结肿胀,严重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低头、咳嗽和咀嚼时,有大量脓汁从鼻孔流出,伴有恶臭味,死亡率高。
鼻咽、喉、额窦、副鼻窦、耳咽管及泪管内有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和咽后淋巴结肿大,脓肿,内有大量黄色黏稠脓汁。恶性病例可在肺部、颈部、肠系膜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脏器转移性化脓灶,化脓性心包炎、胸膜炎和腹膜炎,肺部化脓性坏疽。
马流行性淋巴管炎(EL)是由伪皮疽组织胞浆菌引起马属动物以形成淋巴管和淋巴结周围炎、肿胀、化脓、溃疡和肉芽肿结节为特征的慢性传染病。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73号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马流行性淋巴管炎在我国被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马流行性淋巴管炎的传染源为患病、带菌的马、骡、驴,以及被其污染的场地、器具等。
自然感染是通过病畜溃疡脓性分泌物直接或间接通过受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侵入而发病。包皮及阴囊有病变的种公马与母马交配也可直接感染。病变部位的脓液或分泌物污染的厩舍、厩具、马具、刷具、垫草、土壤、厩肥、管理人员用的鞋、靴、工作服、医疗器械、保定架、绳、绷带材料等都是间接传染本病的媒介物。蚊、蝇、虻等刺螫昆虫是本病病原的机械传递者,刺螫昆虫通过对皮肤的刺吮传播此病。另外,厩舍中易造成外伤的钉头、铁丝断端、挽具、装蹄及马匹互相咬踢等引起的外伤容易感染本病。
马、骡、驴对感染有同样的易感性。本病与年龄关系不大,幼龄及老龄的马属动物都可发生,但2~6岁马较敏感,在牧区则以1~3岁育成马发病率较高。
马流行性淋巴管炎主要临床症状是在皮肤、皮下组织及黏膜上发生结节和溃疡;淋巴结肿大、有串珠样结节和溃疡。
皮肤(皮下组织)结节、脓肿和溃疡:常见于四肢、头部(尤其是唇部),其次为颈、背、腰、尻、腹侧和胸侧。初期为硬性无痛结节,髓质软化形成脓肿,破溃后流出黄白色混有血液的浓汁,形成溃疡,继而愈合或形成瘘管。
黏膜结节:常侵害鼻腔黏膜,可见鼻腔内有少量黏液性鼻漏,鼻黏膜上有大小不等黄白色结节,后逐渐破溃形成溃疡,颌下淋巴结也多同时肿大。口唇、眼结膜及生殖器黏膜,公畜的包皮、阴囊、阴茎和母畜的阴唇、会阴、乳房等处也可发生结节和溃疡。
淋巴管索状肿及串珠状结节:病菌引起淋巴管内和淋巴管周围炎,变粗变硬后呈索状。因淋巴管瓣膜栓塞,在索状肿胀的淋巴管上形成许多串珠状结节,呈长时间硬肿,而后变软化脓,破溃后流出黄白色或淡红色脓液,形成蘑菇状溃疡。
溃疡性淋巴管炎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伪结核棒状杆菌为棒状杆菌属成员。本菌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无荚膜,是一种多形性杆状菌,革兰氏阳性而非抗酸性。它通常栖居于肥料、土壤和肠道内,存在于皮肤上,以及感染器官(特别是淋巴结)中。在局部化脓灶中的细菌呈球杆状及纤细丝状,着色不均匀,在固体培养基上,可见细小的球杆状集合丛,在老培养基内常呈多形性。在血清琼脂平皿或鲜血琼脂平皿上生长良好,呈现针尖大小、透明、隆起的小菌落,菌落呈乳白色,干燥、扁平,本菌对热敏感,60℃很快杀死,普通消毒药迅速杀死。
患病畜是溃疡性淋巴管炎的主要传染源。
溃疡性淋巴管炎通过皮肤伤口感染,一般不直接传染。主要通过含有本菌的垫草、粪便、土壤经皮肤伤口,尤其是后肢球节部伤口感染。
溃疡性淋巴管炎的易感染动物为马属动物,多发生于马、骡、驴,羊、骆驼等也可感染。
病畜皮下淋巴管肿胀,似手指状,柔软有痛感,沿肿胀淋巴管产生很多小结节、脓胀和溃疡,但不侵害周围淋巴结,病变部淋巴结不变硬,不化脓。开始在一侧后肢或两肢呈现弥漫性肿胀,患肢疼痛,有跛行。以后在跗关节周围和系部出现界限明显、细小、棕黑色、有疼痛感的小结节,破溃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溃疡,溃疡边缘不整似虫蚀状,在隆突底部呈灰白色或黄色,排出带血脓汁,并有肉芽组织增生。治愈后,形成结节状疤痕。病程较长,常可持续数月到数年。严重病例,病变可蔓延到躯干、颈部、前肢及头部,或转移到肺脏和肾脏等形成脓灶肿,使病程恶化甚至死亡。
病原菌经球节部皮肤伤口,首先进入皮下淋巴管引起化脓性淋巴管炎。在沿该淋巴管的径路上由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聚集,形成小结节,患肢呈弥漫性肿胀。继而结节逐渐增大、化脓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流出浓稠的干酪样物质和含有血液的脓汁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溃疡。溃疡底部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边缘不整齐,呈虫蚀状。以后肉芽组织逐渐增生,形成结节状瘢痕。局部淋巴管因发炎增粗、变硬呈条索状。在肿胀的淋巴管瓣膜处又形成结节、脓肿和溃疡。溃疡部的淋巴结呈轻度或中度肿胀,但不化脓或形成纤维性硬结。本病经数周、数月或数年而自行痊愈,只有少数严重病例出现死亡。此时病变常波及家畜前肢、躯干、颈部、面部甚至内脏,特别是在肺脏和肾脏可见转移性脓肿。牛也可发生溃疡性淋巴管炎,病变多半始发于颈部或躯干的真皮和皮下组织,而不是在后肢的下端。家畜病初脓肿很大,直径可达5cm以上。由此沿增厚的淋巴管扩散,形成新的脓肿,皮肤脓肿破溃,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溃疡面常有淡黄色液体渗出,炎症可扩散形成进行性化脓性炎症。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73号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炭疽杆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孢。炭疽杆菌受低浓度青霉素作用,菌体可肿大形成圆珠,称为“串珠反应”。这也是炭疽杆菌特有的反应。
患病动物和因炭疽而死亡的动物尸体以及污染的土壤、草地、水、饲料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炭疽芽孢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力,其污染的土壤、水源及场地可形成持久的疫源地。
炭疽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感染。
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及人对炭疽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草食动物最易感,其次是杂食动物,再次是肉食动物,人也易感。
马属动物出现高热、呼吸增速、心跳加快;食欲废绝,可视黏膜发绀,突然倒毙;天然孔出血、血凝不良呈煤焦油样、尸僵不全;体表、直肠、口腔黏膜等处发生炭疽痈等症状的,怀疑感染炭疽。
死亡患病动物可视黏膜发绀、出血。血液呈暗紫红色,凝固不良,黏稠似煤焦油状。皮下、肌间、咽喉等部位有浆液性渗出及出血。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潮红。脾脏高度肿胀,达正常数倍,脾髓呈黑紫色。严禁在非生物安全条件下进行疑似患病动物、患病动物的尸体剖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