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寄生虫类疫病

一、马巴贝斯虫病(又称马梨形虫病)

(一)病原体

马属动物巴贝斯虫病是由马巴贝氏焦虫和驽巴贝氏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73号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马属动物巴贝斯虫病在我国被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感染马巴贝氏焦虫和驽巴贝氏虫的病畜是马巴贝斯虫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的传播者有6种革蜱、8种璃眼蜱和4种扇头蜱。蜱传播本病为经卵传递,也可经蜱变态过程传递,染病母马也可经胎盘传递给驹。

3.易感动物

马属动物巴贝斯虫病的易感动物是马、驴、骡等马属动物。

4.临床症状

该病以高热、贫血、黄疸、心肺机能障碍等为主要症状。病初患病动物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流泪,眼睑水肿,机体迅速消瘦。出现明显的贫血和黄疸,血红蛋白尿。病后期常发生便秘,干硬的粪球上附有黄色黏液。鼻腔、阴道和第三眼睑的黏膜上出现出血点。病畜迅速消瘦和虚弱。病程一般为7~12d,病死率通常不超过10%,有时可达50%。

(三)病理特征

皮下结缔组织出血胶样水肿,脂肪变为胶胨样黄染;心包和体腔积水,心内外膜点状出血,并且心肌变性;肺水肿,胃黏膜充血、出血,肠黏膜有溃疡或脱落,脾肿大,软化,髓质呈暗红色;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充血,褐黄色,肝小叶中央呈黄色,边缘带黄绿色;肾呈黄白色,外观呈煮肉样,有时有溢血;脾脏肿大出血。

二、马媾疫

(一)病原体

马媾疫是媾疫锥虫所引起的慢性原虫病,寄生于马属动物的泌尿生殖器官黏膜内。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73号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马媾疫在我国被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马媾疫锥虫是一种单形性虫体,长18~34μm,宽1~2μm。呈卷曲的柳叶状,前端尖锐,后端稍钝,虫体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核,并有由后向前延伸的鞭毛和波动膜。锥虫在宿主体内进行分裂增殖,一般沿体长轴纵分裂,由一个分裂为两个虫体。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患马媾疫的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它的传播主要是因病畜与健康畜交配时,由于生殖器官黏膜的接触而感染。也可在人工授精时因器械消毒不严而感染。

3.易感动物

马媾疫的易感动物是马属动物马、骡、驴等。

4.临床症状

马属动物配种后,出现外生殖器炎症、水肿、皮肤扁平状丘疹、耳搭唇歪、后躯麻痹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消瘦等症状。

(三)病理特征

肌肤轮状丘疹病畜在颈、胸、背部及臀部和腹下的肌肤反复呈现无热、无痛的轮状丘疹,其特色是中心稍凹陷,周边拱起,边界明显,俄然呈现,敏捷不见(数小时到一昼夜)。神经方面首要特征是某些运动神经呈现不一样程度的不彻底麻木和彻底麻木。对比多见的是面部神经麻木,患畜体现鼻唇歪斜,耳、眼睑或下唇下垂。当腰部和后肢的神经发作麻木时,可见到后躯无力,臀部及后肢肌肉萎缩,行走不稳,呈现跛行。病初,体温稍增加,精力、胃口无明显变化。随病势增重,反复呈现短期发热,逐渐贫血、消瘦、精力沉郁,胃口减退。最终,后躯麻木不能起立,可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三、伊氏锥虫病

(一)病原体

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是由伊氏锥虫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73号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伊氏锥虫病在我国被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伊氏锥虫属于锥虫科锥虫亚属。虫体细长,呈卷曲的柳叶状,长度一般为15~34μm,宽1.5~2.5μm,平均25μm×2μm。前端尖,后端钝,中央有一较大的椭圆形核,后端有一点状的动基体。动基体也叫运动核,由位于前方的生毛体和后方的副基体组成,鞭毛由生毛体长出。鞭毛与虫体之间有薄膜相连,虫体运动时鞭毛旋转,此膜也随着波动,故称波动膜。一般以姬姆萨染色效果较好,核和动基体呈深红色,鞭毛呈红色,波动膜呈粉红色,原生质呈淡天蓝色。伊氏锥虫的繁殖在宿主体内进行,一般沿体轴做纵分裂,由1个分裂为2个。伊氏锥虫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很弱。在干燥、日光直射时很快死亡,消毒药液或常水能使虫体立即崩解,50℃5min死亡。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患病畜和带有伊氏锥虫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本病可通过吸血昆虫的叮咬进行传播。

3.易感动物

马对伊氏锥虫病易感,骡对本病的抵抗力比马稍强,驴则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多为慢性。

4.临床症状

马属动物出现进行性消瘦、贫血、黄疸、高热、心肌能衰竭,常伴发体表水肿和神经症状等,怀疑感染伊氏锥虫病。伊氏锥虫病潜伏期为4~11d。急性病例多为不典型的稽留热(多在40℃以上)或弛张热。发热期间,呼吸急促,脉搏增数,血象、尿液、精神、食欲、体质等均有明显新变化。一般在发热初期血中可检出锥虫,急性病例血中锥虫检出率与体温升高比较一致,而且有虫期长,慢性病例不规律,常见体躯下部水肿。后期病畜高度消瘦,心机能衰竭,常出现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后躯麻痹等。驴感染伊氏锥虫病多为慢性,即使体内带虫也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且常可自愈。

(三)病理特征

感染伊氏锥虫病的马属动物尸体消瘦,黏膜呈黄白色。皮下及浆膜胶样浸润,全身性水肿、出血、淋巴结、脾、肝、肾、心等均肿大,有出血点。在血液中可检出吞噬细胞。 tWRfoR0hRXm9agumJRHniDCmYUYRnnYpMg83Ndj+ToQisZraICQ1z0NMU4H4jQJ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