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时脑功能状态并非单一不变,而是呈显著的周期性变化。对睡眠进行分期主要依赖于脑电记录技术的发展。1875年,英国生理学家Richard Caton第一次从家兔和猴的脑上记录到电活动。德国神经精神病学家汉斯·贝格尔在1929年首次记录到了人类的脑电波,并发现人类的脑电波在睡眠与觉醒状态下存在显著的差异。人的脑部存在着两个系统,一个是促进睡眠系统,一个是促进觉醒系统,称为睡眠-觉醒系统。睡眠得以发生,需要觉醒系统的活动减弱,睡眠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进入睡眠。觉醒系统活动过强,或睡眠系统力量不足,则不能发生睡眠。当觉醒系统活动增强,睡眠系统作用减弱,人就觉醒了。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尤金·阿塞林斯基和纳塞尼尔·克莱德曼在研究婴儿睡眠时发现,婴儿在安静睡眠后出现周期性快速眼球运动,眼球会快速地向各个方向移动,同时身体的肌肉会放松。随之证明了快速眼球运动时脑电波与觉醒时类似,这一发现明确了睡眠存在两种类型,即非快速眼球运动(non 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和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曾被称为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或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PS)。并将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又分为3期,包括入睡期、浅睡期、深睡期。
入睡期,即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1期(N1),为睡眠的开始,也可以称为打瞌睡期。此时脑电波开始变化,频率渐缓,振幅渐小。在这个阶段中,人们会觉得昏昏欲睡,能听到周围发生的事,并且容易惊醒。此时,肌肉活动降低,还有可能出现睡前幻觉。有时候他明明觉得自己还醒着,周围的人却说他已经睡着了,其实这就是入睡阶段的一种表现。刚进入睡眠时似睡似醒,朦朦胧胧,有时会感觉自己正在坠落或跌倒而突然惊醒,这是在睡眠第一阶段发生的。在睡眠过程中如果有人大声说话,或者开门都能把人惊醒,此期持续3~7min,然后进入浅睡期。
浅睡期,即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2期(N2期),为睡眠正式开始。此时脑电波频率逐渐减慢,呈现4~7Hz的低电压混合频率波。其中会伴随纺锤波,这个阶段会持续10~25min。这个阶段人的心率和体温会下降,一般的声音不会被唤醒,但是听到敏感的声音还是会被唤醒,比如叫他的名字、妈妈听到孩子的哭声等,在睡眠里这个阶段占比时间最多,然后进入深睡期。
深睡期,即非快速眼球运动3期(N3期),程度加深,也称为慢波睡眠期,是沉睡阶段,不易被叫醒。此时脑电波频率更慢,但振幅增加较大,呈现变化缓慢的曲线。此期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1h不等,在前半夜持续时间较后半夜持续时间长。这个阶段人的血压、呼吸和心率都达到了一天中的最低点。深睡阶段时间的长短和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睡眠质量,这个阶段是人充分休息的睡眠时间,很难被别人叫醒,或者在被别人叫醒的时候,醒来晕头转向、糊里糊涂的,这就是在深睡眠醒来时睡眠惯性的威力,有梦游症的人也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梦游,睡眠的生理修复大多发生在这个阶段,比如生长激素分泌量增加,这个激素对人的状态影响非常大,它能促进新细胞的生长和组织修复,它是恢复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人们在深睡眠状态下时间应占总睡眠时间的20%左右,而有些睡眠不好的人就无法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也就是为什么有人感觉睡了10h白天依然没有精神,其原因是没有足够的深度睡眠所致。因此,好的睡眠一定要增加深睡眠时间。深睡眠期结束后,睡眠又回到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2期或1期。
快速眼球运动为睡眠的第四阶段,脑电波迅速改变,出现与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波相似的高频率、低波幅脑电波,但其中会有特点鲜明的锯齿状波。睡眠者通常会有快速的眼球运动,此时人们肌电活动显著下降甚至消失,尤其颈后及四肢肌肉的抑制更显著,呈姿势性肌张力迟缓状态,如果此时将其唤醒,大部分人正在做梦。因此,快速眼球运动就成为睡眠第四阶段的重要特征,也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根据。进入快速眼球运动睡眠阶段时人的身体将会暂时无法动弹。这个睡眠阶段被认为有助于开发创造力,成人此阶段的睡眠占比有20%左右,婴儿则需要占50%以上。在快速眼球运动睡眠阶段结束时,人们会醒来,但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记得自己曾经醒来,然后开始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