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睡眠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睡眠生理及失眠病理机制的论述,并提出了相关的论治方药。古人一直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的行为也与自然息息相关。所以睡眠也保持着一些和自然界同步的节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说在春季、夏季的3个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的3个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3个月中就应该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以后再起床。这是人类睡眠与四季节律相一致的表现。比四季的节律更明显的是昼夜的节律,人的睡眠随着日出日落形成了睡眠-觉醒节律。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使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阳气,随天气变化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平旦时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生发而由里出外,阳气渐长,人起床活动,中午时分人体阳气盛于外部,黄昏则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上床休息。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睡眠;阳气盛,阴气衰,则产生觉醒。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觉醒的机制,是由于人体阳气入里出表的运动来决定的。睡眠-觉醒节律与自然界之阳气的变化一致,因此在解释睡眠的时候,仿照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建立了卫气行的理论,认为卫气的运行周期,模仿太阳的运行周期,与太阳相呼应的运行,循环不休,夜间卫气循行于阴则寐,昼日卫气循行于阳则寤。卫气的运行遵守自然界的规律,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结果。恰如《黄帝内经》中认为,入睡和觉醒的产生,以及睡眠的昼夜节律变化都是人体营卫之气运行的结果。如《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其中又尤其体现在卫气的运行上:“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卫气则是阳气的一部分,行于脉外,性质剽悍,运行滑利,起到温养、护卫肌表、抵抗外界侵犯、司汗孔开阖等作用。卫气昼行于阳分去发挥卫外作用,因此使得阳经满而气盛,而夜半阳经潜藏于阴分,使得阴经气盛,脏腑在内修复涵养,人静而得寐。而阴阳跷脉则是卫气出入人体的枢机。阳跷、阴跷脉,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的支脉,均起源于足底,上达头面部于目内眦相会,有阴阳相交之意。而卫气就在此出入于阴分和阳分,因此,阴阳跷脉可以控制开目和闭目,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可以控制人体的清醒和睡眠。
当今,中医对睡眠的研究和现代科学认识相结合,有分化为独立学科的趋势。目前,中医睡眠研究大多集中在睡眠障碍的临床治疗,主要从神、阴阳节律、营卫、脏腑等角度进行论治,而对于睡眠理论特别是睡眠机制,目前公认的中医睡眠理论包括神主、阴阳、营卫等学说。
近年来,睡眠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中医睡眠学理论还处于发展阶段,睡眠的许多奥秘尚待揭开。中医睡眠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包括睡眠的阴阳睡眠说、营卫睡眠说、神主睡眠说,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内涵。《黄帝内经》认为,睡眠发生的根本机制是营卫调和。在“天人相应”“人体五脏与四时阴阳相应”的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内的阴阳消长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节律相应,正如《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而人与自然相应的关键环节就是营卫之气的运行,也就是说,人体是通过营卫之气的生理性睡眠节律进行调控的。正如《灵枢·大惑论》言:“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这是对营卫运行、阴阳相贯的生理阐述,指出卫气在白天行于阳经,则阳经之气盛而主动,神动出舍即寤,这时人是精力充沛且精神饱满的;卫气在夜晚行于阴经,则阴经之气盛而主静,神静入舍即寐,这时人会觉得疲乏困顿,想要休息。因此,人体生理睡眠节律的调节是与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息息相关的。《灵枢·营卫生会》云:“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强调年轻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气和卫气可以正常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晚也能安然入睡。同时,人之将寐,在神的控制之下,充分做好睡前准备,各种思维活动与情绪也随神的内敛而平静,睡眠产生。人之觉醒,即神首先外张,从睡眠状态恢复如常,正常接受各种内外刺激并做出反应,人体各种感知、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肢体行为随之恢复。夜间阳入于阴,神安于五脏而憩,白天阴入于阳,神游于外而觉醒。神的收敛、外张导致了睡眠、觉醒活动的产生,形成人体正常的睡眠节律。
此外,中医学还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们的生理功能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关系,当气、血、津、液正常环周于人体全身运行情况下,形成了一个非常协调与统一的整体,血液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这样心有所养,心气充沛,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意识正常,神志安宁,神安则寐,这是中医学对睡眠的认识。
“医学之要,阴阳而已”,阴阳概念的形成经历了自然的阴阳、哲学的阴阳、应用到其他学科的阴阳这3个阶段。古人在医学实践中对哲学的阴阳加以改造,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成为指导中医实践的理论纲领。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特定领域中的应用非常丰富,归纳其应用特点如下:一是内涵上有抽象与具体之分。用阴阳表示人体经络、组织结构、脏腑属性、药物属性,这些都是具体的、物质性的、有形的,属于“象”的存在。《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推之可十,十之可百;推之可千,千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阴阳之中复有阴阳。”这里的阴阳就是抽象的、思维性的,属于“意”的范畴。抽象阴阳是一个哲学概念,如张介宾《类经·阴阳类》对阴阳含义有一高度的概括为“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具体意义上的阴阳却总是与具体的属性相关。阴阳的本质是抽象的,是理论上的概括,无法作为肉眼可见的物质实在,而阴阳的物质基础是具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在。也因为此,历代学者对阴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阴阳含义的研究和阴阳物质基础的研究。二是形式上有“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之分。《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这是病因的阴阳二分法。《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这是脏腑的阴阳二分法。《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隔而布胸中,走腋……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这是脏腑的阴阳三分法。《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这是脉诊的阴阳三分法。三是属性上有绝对与相对之分。这从阴阳所表述的内涵就可以看出。阴阳属性的绝对性是其属性具有不可变性,不可反称,如水属阴、火属阳,水火阴阳不可反称;如四时之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也是不可反称的。若阴阳属性因比较同一层次的比较对象的改变而改变,即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相互转化,而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还可再分阴阳;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太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少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太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少阳),这时阴阳具有“相对性”。概括而言,中医学的阴阳双方有属性限定,可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条件不变时,阴阳双方不可反称;条件改变时,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可改变;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应用的意义,要而言之,是用以阐述“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以及“动而不息”及“变易”恒动过程观。“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灵枢·邪客》曰:“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生。古人在医疗实践中应用阴阳学说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命与疾病的生、变都是阴阳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动而不息”“变易”是根本规律。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还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矛盾而又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人体组织结构以及内脏之间,都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这样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阴阳交感、对立、自和的恒动过程相似,生命、疾病、人体的生理病理发生也出现“周期性”“涨落”的不断变化过程。另外,作为中医学特点之一的“辨证论治”,也同样体现的是恒动过程观。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反映的是疾病的阶段性本质,具有时相性。辨证论治只是说明了病理变化、疾病阶段的过程性,生命现象有“生长壮老已”的恒动过程,疾病现象也有“证变他证”的恒动过程。
有关睡眠的理论及调节机制自然离不开阴阳学说的指导。《黄帝内经》阴阳睡眠学说同样认为睡眠实则就是人体营卫运行、阴阳出入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一种周期性的生命节律。其作用与机体阴阳的节律性的消长变化密切相关:白天机体阳气亢盛,故目开醒寤;夜晚卫气入于阴分,阳潜于阴,阴气渐盛,故目闭睡眠,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睡眠节律,同时通过睡眠,也可以进一步地保护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受到自然界昼夜更替而致天地阴阳盛衰节律性变化的影响,人们也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昼夜阴阳周期同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和生产模式,白天日照充足,阳气充盛,人体生理机能亢奋,人们开始为食物、生活而劳作;到了夜晚阴暗萧索,阳气入潜于阴,经过一天的劳作人们身心疲惫,机能下降,故进入睡眠以休养生息。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因此,人体阴阳消长出入正常,这种由阴阳盛衰所主导的“睡眠-醒觉”状态即可节律性地运行,反之,则会造成睡眠障碍。如《灵枢·大惑论》所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灵枢·寒热病》载:“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上述均提示,如果夜晚卫气无法入于阴,则阳气相对亢盛,阳气盛则目,故容易导致失眠;白天卫气无法行于阳,则阴气相对亢盛,“阴气盛则瞑目”,故可能引发嗜睡。
人的睡眠-觉醒节律的生理意义在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是生物自然环境中最明显而又稳定的变化,它能够制约生物生存的方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人类为生存而形成的生活、生产模式。昼日光照充足,万物生动,人为食物而劳作,劳作既消耗能量,又要抗御外来的各种邪气,故需要生理功能亢奋;与之相反,夜晚万物静藏,人无所为而睡眠,睡眠是休养生息、恢复体力、储备能量的基本方式,生理功能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人体这种顺应昼夜节律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对于生命体具有自我保护的作用,要“从其根”,若“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所以保持睡眠的自律特性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营卫的生成来源于水谷之气,《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卫。”水谷入胃,经过脾运化成精微物质,通过经脉传到肺,由肺散布全身,其中柔润的称为清,就是营气;剽悍的称为浊,就是卫气。营气,入脏腑,达肢节,入脉运行全身,卫气,外行于肌肉、腠理,内达五脏六腑,扩散于全身。有关营卫的概念,《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认为“营”与古之“环”同声通用,意为“围绕”,与“卫”字同义,《黄帝内经》却两用之,这既表明营气与卫气两者环绕运转的基本性质一致,又表明二者具体运行规律与生理功能不尽相同。对于营卫的功能而言,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主要有:①营养机体。“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灵枢·邪客》)“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②输布津液,参与水液代谢。营气泌津液以资汗源,卫气司汗孔开合调节汗液。汗液对维持体温、调节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具有重要意义。③具有运动和感觉的功能。“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素问·逆调论》)的提法,间接地反映出营卫之气周流不息,充养于肌表之功用。④营卫共主人体睡眠活动,形成昼夜节律。“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灵枢·营卫生会》)不同之处在于,营气可化生阴血,是血液的组成部分,为无形之血,可改善、固护、推动血液的运行,是维持脉体充盈度的重要因素;卫气则是阳气的一部分,为水谷之悍气,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痹论》),这就是卫气独到的抗御外邪、温煦机体的作用。营卫之气关系密切,正如明代张介宾《类经》中说:“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但行于内者便谓之营,行于外者便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营卫分行,不断交会,可以相互转化,互根互用,内外相贯从而维持人体生机的正常。
营卫昼夜循行规律是人体寤寐交替节律产生的内在依据。睡眠的寤寐交替节律,其本质是一种生理韵律,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宇宙自然昼夜周期同步的生命活动,并有体内适应机制。有关于营卫的运行,《黄帝内经》多篇有较为详细的论述。《灵枢·营气》重点讨论了营气的运行规律,指出营气“行于经隧”之中,按十二经之顺序运行,这是其主体的路线,除此外,尚有“支别”路线,即从足厥阴过督脉、任脉,复入手太阴经。《灵枢·五十营》篇指出由于“气从手太阴出”,而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故有“营出中焦”之说。《黄帝内经》有关卫气的运行散见于多篇,运行主要有如下几种:①卫在脉外,与营气俱行。如《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灵枢·卫气》论营卫运行时指出:“阴阳相随,外内相贯。”说明卫气以循经脉之外而行为主,但也贯于脉中。②卫气循脉而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无论行阳、行阴,每周必交会足少阴肾经一次,其行阴则周于五脏六腑。且卫气从阳入阴须通过阳跷脉,从阴出阳则须通过阴跷脉。由于卫气平旦自足太阳出,昼夜每周均交会足少阴一次,二经皆属下焦,故谓“卫出下焦”。③有不循脉而散行者。卫气之散行部分,分布于皮肤、腠理、分肉、肓膜、胸腹、四肢等处。本部分将以营卫的生理,特别是营卫的运行为基础,重点探讨它们在睡眠活动中的机枢作用。
营卫运行是睡眠的机枢所在,体现在人之营卫循环往复运行受大自然昼夜交替周期的影响而成人体之寤寐。卫气阴阳出入的运行规律是睡眠活动之机枢;营卫之气的运行是随着日夜阴阳而有规律地变化,是人体生命节律的反映,也是《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天地同纪”思想的集中体现。如《灵枢·营卫生会》在论述营卫循行规律时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不仅营卫二气的运行直接受着昼夜节律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的睡眠活动。营卫在脉内外感应、贯通的同时,各自运行五十周后于夜半子时大会,交于手太阴肺经。分行脉之内外,内外相贯,周循不休,昼夜循行全身五十周,白昼卫阳维护于外,营阴濡养于内,各循二十五周,故人体机能充盛,精力充沛而进行日常活动;夜间阴气充盛,卫气入里行于脏腑,涵养五脏之神,与营阴相会,阴阳平和,神志安宁,人得以安寐。人体的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直接受到自然界昼夜节律的影响而和自然通应,同时又决定着人体的寤寐(睡眠-觉醒)周期。
《黄帝内经》以营卫的运行来阐述人体睡眠的生理,其中卫气阴阳出入的运行规律,决定人体的寤寐周期,在形成睡眠的机制中占重要地位。强调人体要适应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而机体卫气这种昼行阳、夜行阴的循行特点,与自然界阳气消长变化相一致,决定了人体的寤寐功能,形成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营属阴,行脉中,卫属阳,行脉外,虽然营卫之气循行途径不同,但二者“阴阳相随,内外相贯”,与夜半相会,相互协调促进,白昼,卫气得营阴的滋养,才能发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效,黑夜,卫气入里合阴,助营阴滋养脏腑,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根,昼夜变化规律,促使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协调。依据卫气的这种循行规律,结合神、魂、魄的特点与睡眠的关系,可知白昼之时,卫气行阳而阳盛,阳盛则人之心神外张而寤,寤时魂随神动、魄受神魂之激而活跃,感知、运动随意而发;夜时卫气行阴而阴盛,阴盛则人之心神内敛而寐,寐时魂随神交于内而静,魄因神魂之静,无以激动而内收,感知、运动处于自我保护的迟钝状态。因此,卫气的阴阳出入,导致机体生理性的阴阳交替盛衰,是寤寐的交节之所在。如清代喻昌《医门法律·一明营卫之法》中就认为卫气出入经络则寤寐分,且少阴为卫气出入的门户。卫气出,从肾脏行于少阴之分,由太阳、阳跷上注于目,则目张而寤矣,然后行于阳经,而五官为之用(凡阳经皆上于头);行于手经,而手为之用;行于足经,而足为之用;间行于脏,而慧生;间行于腑,而饮食入。此卫气之出,而为寤也。卫气入,从太阳、阳跷而下走阴跷,由少阴之分而注于肾,则目合而寐矣。
喻昌对于卫气出阳入阴的门户所在有自己的认识,但同样他也强调卫气的出入是寤寐形成的关键,卫气行于阳经,使人体各种功能正常,人寤而活动;夜间虽行于五脏,但由于在外之经脉不为所用,故人卧而休息。尽管睡眠主要受到卫气运行的影响,但由于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常相伴而行,营气的运动变化常直接影响着卫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营卫的运行均直接影响着睡眠功能,而尤以卫气为要。
阴阳跷脉在营卫运行的基础上,对睡眠也具有调节作用。《黄帝内经》认为,卫气昼日行于阳经,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阳跷脉为膀胱经之别,此时阳跷脉气盛,使人目开而寤;卫气夜行于阴经,从足少阴肾经开始,阴跷脉为肾经之别,此时阴跷脉气盛,使人目合而寐。由于卫气之从阴出阳,须经过阴跷脉;从阳入阴,须经过阳跷脉。所以,阴阳跷脉功能失调,就会影响到睡眠。此外,卫气之阴阳出入,二目为其门户津口,故《灵枢·卫气行》说:“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则寤,“下行阴分,复合于目”则寐。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云:“跷脉之剽悍,同于卫气,而皆出目眦。”所有这些论述都指出了跷脉主睡眠的功能,二跷脉与双目是寤寐的开合节点,由此后世医家常有“魂昼日游于目、夜则归于肝”之说。
基于阴阳跷脉对于睡眠的作用,目前针刺治疗睡眠障碍,多取阴阳跷脉循行经络上的穴位用以调整、恢复阴阳跷脉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通过上述营卫运行和阴阳跷脉对于睡眠的作用特点,可知卫气的阴阳出入以及阴阳跷脉的气盛、气衰,是睡眠活动的关键和节点,犹如睡眠-觉醒活动的枢纽。因此,我们在认识睡眠问题时,必须把握营卫运行规律和阴阳跷脉的特点。另外,营卫运行规律同大自然昼夜交替相适应、与睡眠自律特性相同步,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生命活动自我保护的神机所在,这也是睡眠自律特性强调“天人相应”的具体体现。
营卫昼夜而行阴、行阳,是睡眠-觉醒活动的机枢所在,是人体适应自然界阴阳消长平衡而产生的,具有保护机体和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功能,其生理基础是人体物质转化、能量代谢、信息传递的整体性周期变化,如能量的消耗与储备、免疫能力及其活动的盛与衰等。因此,人体这种顺应昼夜节律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对于生命体具有自我保护的作用,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要“从其根”,若“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所以保持睡眠的自律特性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营卫睡眠理论还是后世阴阳睡眠理论的基础和根源。《黄帝内经》以营卫运行论寤寐,营卫出离阳分则“阳虚”,入于阴分则“阴盛”,并依据于此对不寐和嗜睡的病机做了阐释,认为卫气常留于阳,故阳跷脉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卫气常留于阴,故阴跷脉盛,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这与后世舍营卫运行而取阴(精)阳(气)的盛衰论睡眠障碍的含义有所不同,现阴虚之不寐,多是由于肝肾阴虚、心阴不足、心肝火旺、虚火扰神所致;阳虚之嗜睡则多是脾阳不足,湿邪困脾所致,这种认识丰富了《黄帝内经》关于睡眠障碍的病机,因此可以说阴阳睡眠理论是对营卫睡眠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神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概念,《黄帝内经》将其纳入医学的范畴,阐述了神的基本概念、理论系统及研究方法,是中医学精神活动理论之源。神对于睡眠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就用“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进行了高度概括。庄子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觉醒之时,神运于中而张于外,携魂魄感知应对内外刺激并能表现为外在的各种生命活动;而人之将寐,神必内敛,隐潜于中而幽于事,所以意识活动暂时休而不作,魂魄亦随神俱隐于内,故感知、应对能力减退。因此,睡眠与神关系非常密切。
神主要有4种含义:其一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主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神明之府也。”乃自然之神。其二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为神机。《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其三是指精神活动之主宰,乃广义之神,《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以心为生命主宰,同时也是精神之主宰。其四是把心与其他四脏并列各言主神的一部分,则此神为心所主的自觉意识,即《灵枢·本神》所说:“心藏脉,脉舍神。”人类的睡眠、觉醒是神、魂、魄在不同状态之下,发挥不同生理功能的体现,因此,探讨睡眠问题,离不开对觉醒的认识。由于神、魂、魄三者在睡眠与觉醒中的关系密切,故首先系统阐释它们的作用,基于神、魂、魄的属性、关系,以及功能、特点,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睡眠-觉醒活动系统如下:白昼时,人的清醒状态和正常功能活动,是以心神的自觉意识活动为主导、魂魄的感知活动为基础维持的,此时神处于开张状态,由于魂“随神往来”,所以魂在神的控制之下,激发魄使之处于活跃状态,并随时接受内外刺激。魄虽为形体中先天而生的感知觉、运动本能为阴中之阳,但无魂之激发则不活;接受刺激后,其信息也由魂上传于神,形成有意识的感知,并加以分析,经过思维,作出判断、决策,再由魂将指令传于魄,形成综合的情绪、动作反应,这就是行为。
人之将寐,心神先收敛,魂便随之入内,魄无魂之激发,亦处于抑制状态,这便是睡眠状态。心神是自觉意识,是神志活动的主导;魂是人的本体意识,沟通人的感知本能与自觉意识,而作为潜意识影响心神灵拙,是心神的基础;魄是动物即有的低级生命机能,与魂阴阳合一,动静相成,其迟速亦与魂有关,所以二者合则为实,在心神主导下开展健全的精神活动;离则为虚,失去心神的主导,则为梦、为幻,即当有内外刺激,刺激量在促醒阈之下时,虽未动神,但却能扰动魂魄产生梦境。魂魄之中,魂属阳而主动,魄属阴而主静,外来刺激启动魄之隐性感知,影响于魂;内之刺激动魂或由于神之蛰藏以致减低约束力而释放出的记忆,便使魂活跃起来,这便是梦境。在这个系统中,一则心神是睡眠-觉醒活动的主导,为阳中之阳,是人体的自觉意识,正如明代张介宾《类经》中所说:“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正是它的收敛、外张导致了睡眠、觉醒活动的产生:人之将寐,把“将要睡眠”这种信息传达给心神,人体在心神的控制之下,充分做好睡前的各种准备,停止肢体活动,找到有利于睡眠的场所和姿势,然后,各种思维活动和情绪也随心神的内敛而平静,睡眠产生;人觉醒时,心神首先外张,从睡眠状态恢复如常,能正常接受各种内外刺激并做出反应,在这个基础之上,人体各种感知、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肢体行为才能恢复。二则魂、魄是心神在睡眠-觉醒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为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是人体的本体意识和感知觉本能,正是它们随心神的收敛和外张,才保证了睡眠-觉醒的正常:人之将寐,心神内敛,“随神往来”之魂便随心神敛入内,失去了对魄的激发功能,魄也因此处于相对抑制状态,不能像觉醒状态时,对任何刺激都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维持了睡眠的正常进行。
神需要靠后天之精来滋养,并源于先天之精。《灵枢·海论》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精血都来源于先天肾精和后天水谷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而神由先天之精生,靠后天之精养,精和血是神的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生髓,髓充于脑;这样一来精、血、神、脑都与肾藏先天之精、脾胃化生后天水谷之精、肺吸入自然之清气、肝藏血、心主血脉密切相关。张仲景曰:“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脑神与心神一样都是以五脏所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而五脏神上归于脑,因此脑神与睡眠亦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形象地描述了人在胚胎阶段,最先形成的物质是精,先天肾精逐步发育形成脑髓。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构成脑髓发育的最基本物质。《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其盖,下在风府。”阐述了脑髓汇聚于颅腔之中而形成脑,解剖位置上抵颅囟,下至风府。《医林改错·脑髓说》云:“盛脑髓者,名曰髓海。其上之骨,名曰天灵盖。”这与神经解剖学上的人脑由两额叶、两顶叶、两颞叶、两枕叶以及中央间脑等现代认识大致相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头者,精明之府”。从中可以看出,脑主髓,为精明之府,五窍均通于脑,一方面五脏六腑所藏之精华物质可以通过脑来充养目、耳、鼻、舌,使其各司其职,发挥正常的功能,另一方面视、听、嗅、味等感觉又能反馈于脑。《三因方·头痛证治》:“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宫,百神所聚。”认为头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神明汇集于此处。《本草纲目·辛夷条》更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这是我国医学史上首次明确地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脑为元神之府的意思是说脑是人体精神、思维、意识、活动所居之处,也就是脑主元神之义。《医林改错·脑髓说》云:“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说:“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这些经典条文,指出了“脑”的功能范畴的物质基础即为“髓”,它的功能是调控精神、意识、思维与感觉、知觉等活动。元神在脑,识神在心,神明循环往复于心脑之间,当人们欲用神明之时,则自脑达心;不用其时,神明则仍由心归脑。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也认为脑或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语言、学习、记忆、情绪、心理等高级活动器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脑主神明,脑主要承担心的心主神明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心理活动(狭义的神)功能。
脑作为生命活动的主宰,调控着人体对天地自然的适应性。而且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又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相互协调的结果,人身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推动了人体生命的活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睡眠和醒觉是人体生命的正常生理活动之一,是随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昼夜变化的节律而不断更替。平旦时人体的阳气渐长,人起床活动,中午时分人体阳气盛于外部,黄昏则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上床休息,正所谓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因此,脑主生命活动、调节全身的功能,不仅涵盖了脑内阴阳平衡的调控,而且包括了对机体内在阴阳平衡的调控,以及对人体与天地自然环境相关性的调控。由此可见,“脑”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内在决定了人身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亦决定了人体正常睡眠和醒觉的相互转换机制。阴主静,阳主动,人体阴阳不能协调平衡,相互变动节律紊乱,或阴偏衰、阴不敛阳,或阳偏胜、阳不入阴,则阴阳失调、阴阳不交,均可导致脑对人体正常睡眠生理活动的失控,不能与自然界昼夜节律性相应,故而失眠。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以五脏为主体,精神活动亦纳入其中,不仅形成了神志五脏之内涵,而且建构了五脏藏神的理论系统,因而五脏又称“五神脏”,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精神理论的学术特色。此外,五脏藏神还是睡眠活动的基础,下面将分别从五脏的特点讨论五脏藏神与睡眠的关系。
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且心在五神中所主之神是自觉意识,唯人独有,因而是最后形成的、最高层次的神志机栝。其主要活动内容是“任物”,主持思维过程、情绪反应及神志活动产生的聪明智慧等,因而总领魂魄,并该意志统制七情五志。所以心在神志系统位置重要,并有助于神志系统在整个生命领域的主宰地位,但心神这个功能与其自觉意识之用,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不可混淆。心藏神与睡眠活动密切相关,具体发挥作用的是自觉意识之层次。人之将寐,心神首先收敛,魂便随之入内,魄无魂之激发,亦处于抑制状态,这便是睡眠状态。因此在整个睡眠过程中,心所藏之神的主动内潜占主导地位。
心藏神,心在五行属火,《素问·解精微论》说:“火之精为神。”依据这个特性,只有心神精明,火耀阳旺,才能驱散阴霾鬼魍梦幻,保持精神健康。火亢阳盛、火微阳败都是心神病证的主要病机。因此在睡眠时,基于心属火的这个特性,一方面不要过度兴奋,使心神过亢而无法内敛,另一方面也不要使心神萧索昏蒙甚至外浮而无力内敛。喜为心志,所以大喜最易伤心,在日常生活中最奢望得到的一朝终获实现,长期所处苦难日子终于得释,或者濡染遇到喜庆、团圆的时候,暴喜过度,难以自制。最开始喜笑不休,夜卧不宁;继则耗伤心气心阳,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致使心悸失眠。所以,一般主张在睡眠前利用各种方法使心态平和,从而有利于睡眠顺利地进行。
由于睡眠与心所藏之神密切相关,且心神具有心五行属火的特性,因此在治疗与心神密切相关的睡眠障碍时,多从心本身进行治疗,比如常用的有养心以安神、清心以安神、镇心以安神等安眠之法。
肝藏魂,肝在五行属木,魂为木之精。《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作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作阴中之阳。而木之为物,正是根于阴而出于阳,有沟通阴阳之德。其母水,其子火,合于五脏,则乙癸同源、心肝同气。合之于魂,以潜意识影响心神之灵拙,是心神的基础,随神往来则光明爽朗、聪明智慧,此阳界人间之事;神敛神衰,独魂为动,则为梦、为幻,此阴间冥界之际。基于肝魂属木的五行属性,可知魂为心神之基,且有沟通阴阳之德,这对于睡眠-觉醒阴阳的交替,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以魂归血藏为论,故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卷六》有云:“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因此,临床治疗睡眠障碍时也常常使用养肝血以安魂之法,如酸枣仁汤就是用来治疗肝血不足,魂不守舍所致的失眠、梦寐不宁的经典方剂。如果肝胆火盛或痰火内扰,肝血亦不静,则魂难随神内敛,亦常表现为失眠、梦寐不宁,当清肝胆、化痰火以宁肝魂。
肺所藏之魄,属于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但其感知、运动本能却是心神“任物”的基础,并在心神主导下,与魂动静离合,主持形体感知、运动。魄同样是睡眠活动的基础,人之将寐,魄在心神主导之下,失去魂的激发,处于抑制状态,使得睡眠在一定程度内,不会因内外各种轻微刺激而受影响。肺在五行属金,魄为金之精。由于魄是形体中感知、运动本能,而形中有气,才能知觉存焉,故《灵枢·本神》说:“肺藏气,气舍魄。”魄的这种本能,由魂来激活,并达于心神,魄魂静动离合,阴阳相成。因此,魂魄共同作用,是心神在睡眠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若魂魄动静不协调,离合不一致,就会多梦连连。在后世治疗以多梦为主证的睡眠障碍时,多从魂魄入手,如临床上用琥珀、人参、龙骨等药物治疗多梦纷纭之失眠,源于这些药物均有定魂魄之功。
脾藏意,肾藏志。意发于心、主于脾,其用为思,以其土德而贯余脏、调诸神。志发于心、主于肾,以水德沉静、坚毅而固志不移。意志二者相合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不仅能认识事物、主动适应事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己和事物。在神志活动中,它通过影响心神主导,作用于思维、心理情绪乃至于脏腑气血的调控机制。正如《灵枢·本脏》所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有关于意志对于睡眠的作用,也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发挥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思伤脾,思虑过度,导致脾的正常生理功能受损,脾无法运化水谷,脾胃为气运行之枢纽,气机不畅,脾营耗伤,营血不足,正如《类证治裁》云:“由思虑伤脾,脾血亏虚,经年不寐。”肾为气之根,惊恐过度会影响气机之升降出入,使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得以打破,气血津液的运输代谢失常。恐则气下,胸中空虚,心无所主,心慌心悸,畏惧不安,惊慌失措,亦可致不寐。
虽然五脏所藏之神均有五行之所属,但分类时仅考虑了五行的某些特性,而较少考虑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因此,神、魂、魄、意、志之间的关系难以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来解释,也导致了神、魂、魄、意、志各自所包含的神志活动难以精确的与心、肝、脾、肺、肾五行五脏一一对号入座。因此在论治失眠时我们把五脏看成一个与神志活动密不可分的整体,理解为五脏整体协调配合完成对各种精神活动的主宰作用,因此,五脏藏神对于睡眠的作用也是以心所藏之神为主导,五脏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