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中,没有其他器官像胰腺这样被其他解剖实体紧密包绕。因此,胰腺癌经常侵犯到十二指肠、胃、脾、左肾上腺、横结肠、左肾、空肠和右输尿管。胰腺属于狭长型的腺体,于腹后壁上部斜过第1腰椎~第2腰椎前方,表面大部分被网膜囊后壁的腹膜所覆盖,属于腹膜外位器官。其右侧相当于第2腰椎、第3腰椎水平,嵌于十二指肠降部与水平部所形成的凹陷内;左侧靠近脾门,可高达第12胸椎。因此,胰腺的长轴自右下向左上倾斜,与水平面成20°~40°夹角。从矢状位(侧位)来看,胰腺呈前凸的弓形,后面借疏松结缔脂肪组织附着于腹后壁,此脂肪层称为胰间隙。胰体与脊柱之间一般间隔一个椎体的距离,但此距离因个体胖瘦而异。胰腺在腹壁的体表投影:上缘大约位于脐上10cm,下缘大约位于脐上5cm。
40%的胰腺形态为蝌蚪形,而弓形约占20%。胰腺外观呈淡粉或淡黄色,质地柔软,表面被一层薄薄的结缔组织覆盖,并延伸到胰腺实质内,将胰腺分为许多小叶,因此胰腺表面外观呈细分叶状。成人胰腺长为15~20cm,宽为3~4cm,厚为1.5~2.5cm,重为60~100g。
如图1所示,正常胰腺由胰头、胰颈、胰体和胰尾共同构成。这四个部分之间可根据它们的毗邻关系及外形进行粗略划分。脊柱右侧是胰头和胰颈,而胰体和胰尾(简称胰体尾)位于左侧。从胰头到胰颈逐渐变窄,胰颈连接胰头和胰体,但三者之间无显著解剖学界线。胰头与胰颈的分界线通常看作肠系膜上静脉右缘和门静脉右缘的连线,胰头与胰颈的分界线也可用十二指肠上曲与肠系膜上静脉右缘连线来表示。肠系膜上静脉的右缘常作为胰颈和胰体的分界线,胰体、胰尾之间尚没有明确的标志。通常来讲,胰尾部各面均有腹膜覆盖,略可翻动,由此将可翻动与不可翻动的交界处定为胰体和胰尾的分界线。
胰头位于第2腰椎的右侧,呈扁平状,宽约为4.7cm,厚约为1.7cm,是胰腺最宽大的部分。其上、右、下三面被十二指肠的上部、降部及水平部形成的C形凹环抱,胰腺组织紧贴于十二指肠壁,甚至有时会呈钩状嵌入十二指肠降部壁内,以至胰头右缘出现相应的压迹。胰头下方向左后下侧突出,一部分达肠系膜上静脉的右后方,称为胰腺钩突。此处有数条来源于胰头、钩突的小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的右后壁。
横结肠系膜根部的右端将胰头前面分为上、下两部分。胰头上部覆盖的腹膜,属于网膜囊后壁的组成部分,紧邻十二指肠上部和胃幽门部。胰头下部覆盖的腹膜,是腹膜腔结肠下部的一部分,紧邻空肠袢和横结肠起始部。后方与右肾动脉和肾静脉、膈肌右脚、右卵巢或精索血管下腔静脉相邻,在内后方与肠系膜上静脉毗邻。胰段胆总管沿胰头后方下降的过程中,后面有舌片样或散在胰腺组织覆盖的占60.7%,无胰腺组织覆盖的占38.7%,胰腺组织环状包围胆总管的占0.7%。
图1 胰腺分部及毗邻解剖图(图片来源于Contemporary Surgery,1979,15:17-50.)
胰颈是连接胰头和胰体的狭窄扁薄部位,长为2~2.5cm,宽约为2.8cm,厚约为1.6cm,位于胃幽门部及十二指肠上部的后下方。胰颈的表面大部分被网膜囊幽门部的腹膜所覆盖。胰颈的右前方有胃十二指肠血管和胰十二指肠上前血管行经,而其背侧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行经,过胰腺时无小静脉汇入。迷走肝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经胰颈的后方行至肝脏,出现率为7%~12%。
胰体大致呈棱锥形,略向前弓,长约为7.8cm,宽约为2.5cm,厚约为1.3cm,大致位于第1腰椎水平。横结肠系膜根部附着在前方,胰体被分为前上面和前下面。横结肠系膜上层连接的腹膜覆盖胰体的前上面,参与构成网膜囊后壁,隔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邻。横结肠系膜的下层覆盖胰体的前下面,紧靠结肠左曲、十二指肠空肠曲和空肠袢等结构。胰体后方由右至左分别有胸导管起始部、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根部、膈肌左脚,左肾上腺及左肾,上缘紧靠腹腔干及腹腔神经丛。胰体上缘的后方有脾动脉、脾静脉走行,脾静脉有时埋在胰腺上缘的沟内。脾动脉发出数条分支进入胰腺,为胰体供血,胰腺内又有多条小静脉直接汇入脾静脉。据统计,半数以上的肠系膜下静脉在胰体后方汇入脾静脉,其余汇入肠系膜上静脉或直接汇入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交汇处。
胰尾是胰腺左端的狭窄部分,居于结肠脾区的下方。其自胰体伸向左上,进入脾肾韧带的两层腹膜之间,逐渐变窄,终止于脾门的前下方。胰尾各面均有腹膜覆盖,是胰腺唯一可移动的部分。胰尾与脾门关系密切,50%的两者相距1~3cm,其他情况胰尾抵及脾门。
胰管系统是胰腺实现外分泌功能的排泄管道,可分为闰管、小叶间导管、叶间导管及总排泄管。与胰腺腺泡相连的闰管汇合成15~30支间液胆管(胰管的一级属支)后以锐角或直角汇入主胰管或副胰管。叶间导管可分为上、下头支,上、下体支和上、下尾支。胰头处一些不对称的叶间导管称之为钩突支。胰腺实质内的胰管属支分布密集,但在头颈交界和体尾交界处较为稀疏。
主胰管平均长度为12~15cm,起自胰尾,在胰腺实质内横向走行,与胰体尾长轴平行,位于胰体上、下缘的中部,横断面上多位于前、后径的前1/3与后2/3交界处。主胰管背侧的厚度从左至右逐渐变薄,据统计,在胰颈部胰管背侧的厚度仅为1~2.9mm(少数者仅有一层膜状组织)。主胰管在胰头颈交界处弯向下后方,在胆总管的左侧与之汇合,斜行穿入十二指肠降部的肠壁,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主胰管在尾端的直径约为0.2cm,头侧可达0.3~0.4cm,影像学检查若发现管径超过0.4cm,可认为有胰管的扩张。
副胰管源自未消失的背胰管近端,出现率为80%。且其短而细,走行于主胰管的上前方,主要引流胰头上部和腹侧的胰液。副胰管右侧多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位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上方偏内侧2~2.5cm处),左侧常与主胰管相通,当主胰管末端发生梗阻时,胰液可经副胰管进入十二指肠。
腹腔干分支(肝总动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为胰脏供血。控制胰头血供的动脉主要来自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而控制胰体尾血供的动脉主要来源于脾动脉。
肝总动脉在十二指肠上部的上缘产生2个分支——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而胃十二指肠动脉又在十二指肠上部的下缘(后面)产生2个分支——胃网膜右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包括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沿胰头和十二指肠降部之间的沟内或部分埋于胰腺实质内向下走行,与十二指肠下动脉前支重合。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常有1个左分支,可与胰背动脉(起自脾动脉)右支吻合,构成胰横弓,即胰前动脉弓。此动脉弓出现率为77%~93.3%,是胰头十二指肠与胰体尾之间动脉循环的主要分支。胰十二指肠的上前动脉通常有1个左分支,它可以与胰背动脉的右分支相吻合,动脉弓是胰头十二指肠和胰尾之间动脉循环的主要分支,其发生率为77%~93.3%。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位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斜向右下,从胆管前部到右侧,在胰头后正中,与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后支重合。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一般在肠系膜上动脉十二指肠水平部与胰腺下缘之间的穿出处发出,走行至肠系膜上静脉的后方分为2个分支——胰十二指肠下前和下后动脉。这两支动脉分别与胰十二指肠上前、上后动脉吻合形成胰十二指肠的前、后动脉弓,形成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循环。
出现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主干的概率为60%~70%,其余大多存在变异: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可独自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或空肠动脉第一支干或第二支干,也有少数来自肝总动脉或胃网膜右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也可来自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或空肠动脉第一支干,偶有极小比例来自胰背动脉或肝左动脉。
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分布在距离胰十二指肠沟0.5~1.0cm处的胰头前部,前动脉弓的上半部分多位于胰头的表面,下半部分埋于胰腺实质内、胰腺钩突的深部,恰在胰十二指肠沟内走行者很少。
薄层胰腺组织常覆盖于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的后方。而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走行经过胰十二指肠间沟中,至胰十二指肠上部与水平部之间中、下1/3交界处。前、后动脉弓作为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的主要血供来源,有许多细小的胰支自其发出进而进入胰腺实质,许多十二指肠支(前直动脉、后直动脉)同时也向右发出。因此,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中,应注意保护好胰十二指肠的前、后动脉弓以确保十二指肠的血供,防止十二指肠缺血坏死。3%~5%的病例显示十二指肠后动脉弓可能缺失。
胰背动脉多起自脾动脉第一段,在胰颈或胰体的背侧分为左右两支。右支一般再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略粗,穿至胰头前面与十二指肠上前动脉的分支相吻合,构成胰横弓;另一个较小的向下弯曲为钩突和邻近的胰头(胰头钩突动脉)供血。胰背动脉的左支位于胰腺实质的左侧,位于胰体尾下部后方,称为胰腺下动脉或经胰腺动脉,与脾动脉的胰支重合。胰背动脉的大部分左右分支贯穿整个胰腺。有人认为,如果胰背动脉受损,可能会导致胰腺尾部血液循环紊乱,这主要受胰腺动脉和其他尾动脉的副循环的影响。
脾动脉在胰背侧上缘及胰尾前方走行时发出10~15个分支垂直进入胰腺,即脾动脉胰支。其中分布于胰体的分支称为胰体动脉,进入胰尾的分支称为胰尾动脉;在脾动脉的中1/3段常常有一支粗大的胰体动脉发出,称为胰大动脉,出现率为74.7%~100%,进入胰腺实质后呈人字形或T形分为左右两支,左支在脾门与脾动脉吻合,而右支经过胰下动脉与胰背动脉吻合。以上关于胰腺动脉的描述,仅代表常见的动脉分布类型,胰腺动脉的个体差异较大,完全符合以上描述的个体较少见。
胰腺的静脉基本与同名的动脉伴行,且绝大多数都会回流到门静脉系统,也有一些静脉不与动脉伴行,而是单独走行。肠系膜上静脉收集来自胰头和胰颈的静脉血,肠系膜下静脉收集来自胰体和胰尾的静脉血。
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沿胰头自十二指肠降部下端前,向上、向内走行,汇集胰头前上部及邻近的部分十二指肠来源的小静脉,多汇入胃结肠干(60%),有些汇入胃网膜右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胰十二指肠上后静脉经胆总管后方并沿其左侧上行,沿途收集胰头后上部及邻近十二指肠的小静脉,在胰腺上方或胰颈处汇入门静脉后外侧壁。
胰十二指肠下前静脉在十二指肠降部前面穿入胰头向内、向下走行,于钩突下缘绕过肠系膜上静脉,单独或与第一空肠静脉支干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胰十二指肠下后静脉在十二指肠降部后面穿入胰头向内、向下方走行,于钩突下缘与第一空肠静脉支干之后汇入肠系膜上静脉(60%)或直接汇入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主干及第二空肠静脉支干。以上静脉在胰头相互吻合,构成了胰十二指肠前静脉弓(出现率80%)和胰十二指肠后静脉弓(出现率85%)。
胰横静脉出现率约为80%,在胰体后下缘与同名动脉伴行,此静脉多汇入肠系膜上静脉或肠系膜下静脉的左缘。胰下静脉有许多小的属支与汇入脾静脉的小静脉相通,通过连接肠系膜下静脉的左缘,成为连接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的侧支通路。
在胰体尾有5~10支胰背静脉,主干很短,以直角汇入脾静脉的前壁、前下壁或胃网膜左静脉,主要引流胰体尾后部的胰腺实质。胰体尾前面有1~3支静脉,由横结肠系膜根的附着处穿出胰腺实质,沿横结肠系膜向下前方走行,并与其静脉网相吻合,主要引流胰体尾前面的胰腺实质。
在胰头和钩突处常有数量不定的小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引流胰头前面和钩突的部分血液,直接汇入肠系膜上静脉主干的右后壁。在胰头、胰颈的上部有时会出现1支小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主干的后壁,称之为胰上静脉(出现率17%)。
胰腺组织中含有丰富的淋巴管,它们相互沟通、连接成网,沟通小叶内和小叶间结缔组织,伴随血管走行至胰腺实质表面,呈放射状汇入淋巴管。
胰头前上部的淋巴管汇入胰头前上部淋巴结(1~5个);胰头后上部的淋巴管汇入胰头后上部淋巴结(1~3个);胰头前下部的淋巴管注入胰头后下部淋巴结(1~4个)。前者的淋巴结输出淋巴管,或注入幽门下淋巴结,或直接注入沿肝总动脉排列的肝总动脉干淋巴结(3~6个),最后汇入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后者的淋巴结输出淋巴管注入胰下淋巴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胰颈部的淋巴引流方向基本与胰头的淋巴回流相同,向上回流到肝总动脉干淋巴结,向下注入肠系膜根部淋巴结。
胰体左上部的淋巴管汇入脾动脉干淋巴结(3~6个)。胰体左下部的淋巴管向下注入结肠中动脉起始部的淋巴结(1~5个)。胰体右上部的淋巴管向上汇入肝总动脉干淋巴结(3~6个)。胰体右下部的淋巴管直接注入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这些淋巴结属于肠系膜根部淋巴结的一部分。胰体后面的淋巴管向下注入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发出的淋巴管可以向下注入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胰尾的淋巴管注入脾门淋巴结或脾动脉干淋巴结,之后发生的淋巴管沿脾动脉走行,注入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
胰腺受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同时也分布有内脏感觉神经。这些神经主要发自腹腔和肠系膜上神经丛。腹腔神经丛位于膈肌内侧脚和主动脉裂孔前方及两侧肾上腺之间,围绕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周围。
腹腔神经丛主要由众多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交感神经节组成,节与节之间有丰富的神经纤维相连,其中最大的一对神经节称为腹腔神经节,稍小的一对神经节称为肠系膜上神经节。分布到胰腺的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右侧腹腔神经节,其位于下腔静脉和右肾静脉之间的上交角内,通常部分或全部被下腔静脉覆盖。内脏大神经、内脏小神经、腰交感干的上半神经节、两侧迷走神经、膈神经分支均参与腹腔神经丛的构成。腹腔神经丛又发出许多分支构成了膈丛、肝丛、胃丛、脾丛、肾丛、肠系膜上丛,伴随同名动脉走行,并发出神经纤维随动脉分支进入包括胰腺的各个脏器。
从功能上看,胰腺的神经分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两种。
胰腺的运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来自第5胸椎~第10胸椎脊髓节段,主要通过内脏大神经到腹腔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全部或绝大部分止于胰腺的血管壁,通过对血管的调节可增加胰腺的血流量,从而影响胰腺的外分泌。
神经节前副交感神经纤维来源于右侧迷走神经,穿过胰头丛和胰支,无论是否穿过腹膜神经节,都终止于胰腺实质结缔组织间隙。神经节后副交感神经纤维在胰腺腺泡细胞和胰岛细胞附近终止。迷走神经刺激对胰腺排泄有刺激作用,也可能与胰岛功能的调节有关。胰管上皮细胞也有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布,控制胰管的扩张和收缩。
胰腺的痛觉传导与迷走神经没有直接相关性,胰腺的痛觉纤维位于交感神经内,主要经过胰头丛、胰支及腹腔神经丛,随内脏大神经、内脏小神经至腰交感干后至脊髓。右腰交感干主要接收来自胰头、胆总管、Oddi’s括约肌的感觉神经纤维,左腰交感干主要接收来自胰尾的感觉神经纤维。
[1]赵玉沛.曾宪九胰腺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Gockel I, Domeyer M, Wolloscheck T, et al.Resection of the mesopancreas(RMP):a new surgical classification of a known anatomicalspace[J].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2007, 44(5):1-8.
[3] Abu Hilal M, Takhar AS.Laparoscopic left pancreatectomy: current concepts[J].Pancreatology, 2013, 13(4):443-448.
[4] Adham M, Singhirunnusorn J.Surgical technique and results of total mesopancreas excision(TMpE)in pancreatic tumors[J].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2012, 38(4):340-345.
[5] Gaedcke J, Gunawan B, Grade M, et al.The mesopancreas is the primary site for R1 resection in pancreatic head cancer: relevance for clinical trials[J].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2010, 395(4):451-458.
[6] Kawabata Y, Hayashi H, Takai K, et al.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first approach in radical antegrade modular pancreatosplenectomy for borderline resectable pancreatic cancer: a technique to obtain negative tangential margi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2015, 220(5):e49-54.
[7] Mittal A, de Reuver PR, Shanbhag S, et al.Distal pancreatectomy, splenectomy, and celiac axis resection(DPSCAR):Common hepatic arterial stump pressure should determine the need for arterial reconstruction[J].Surgery, 2015, 157(4):811-817.
[8] Senthilnathan P, Dhaker KC, Kaje V, et al.Laparoscopic management of solid pseudo papillary neoplasm of pancreas in tertiary care center from south India[J].Pancreatology, 2017, 17(6):927-930.
[9] Tee MC, Krajewski AC, Groeschl RT, et al.Indications and Perioperative Outcomes for Pancreatectomy with Arterial Resec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2018, 227(2):255-269.
[10] Yamamoto Y, Sakamoto Y, Ban D, et al.Is celiac axis resection justified for T4 pancreatic body cancer?[J].Surgery, 2012, 151(1):61-69.
[11]刘兴国.腹腔镜胰腺外科的应用解剖学及临床研究[D].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系,2007.
[12]吴振源.胰腺血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2004.
[13]胡明根.腹腔镜胰腺切除术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外科学系,2009.
[14]杨志刚,杨开清,闵鹏秋,等.胰周区域淋巴结CT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2(04):223-227.
[15]谢敏,潘一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腹腔神经节廓清的意义[J].现代医学,2004(04):231-232.
[16]赵琼惠,张小明.胰腺神经的解剖及CT和MRI表现[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02):152-155.
[17]解亦斌,刘昊,田艳涛.重视和规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J].中国医刊,2013,48(1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