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种年龄相关的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中医学上,并没有骨质疏松这种现代西医的说法。骨质疏松的病症表现包括酸、痛、肢体痿软、筋骨拘挛、骨脆易折等,骨质疏松这个现代西医概念可以划入中医古籍中的“骨痹”“骨痿”“骨搏”“骨枯”“骨极”“骨空”“骨缩”等疾病范畴。《素问·长刺节论》记载:“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现代学者将“骨痹”“骨痿”“骨缩”以及“骨极”对应为骨病的初期、中期(发展期)以及终末期。由此看来,上述病名虽然总体与大方向类似,但具体分期分型不尽相同。骨质疏松病因分型可分为肝肾阴虚、肾阳亏虚、气血瘀滞、脾阳亏虚;也可分为脾肾两虚型、肾亏虚型、肝肾两虚型和淤血阻络型。在病因机制上,中医学认为肾脏、脾脏和肝脏的亏虚血瘀与骨质疏松存在因果联系。
在从古至今积累的中医学文献中,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机制,最为丰富的观点莫过于肾与骨骼之间的关系。许多中医学者深入研究这一联系,详细且全面地探讨了作为骨质疏松主要病因的肾虚所导致的中医上的症与证型。《黄帝内经·素问》记载:“肾主骨”;“肾生骨髓”“其充在肾”;“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发为骨痿”。由此可推论:筋骨之强韧与肾之盈亏关系密切。肾生髓,肾之所以主骨,是因髓可以濡养骨骼,肾精亏虚会使骨髓失养而枯萎,骨髓枯槁则会使骨骼失荣,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症。若肾气旺盛、血液流畅、骨髓充盈,骨质也可坚固回荣。因此,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为骨骼的根基。
脾作为机体后天之本,主运化,气血津液生于脾,则五脏得实、四旁达、筋骨强、肌肤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五脏生成》记载:“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这都表明,除肾脏为导致骨质疏松这一根本原因外,脾脏亏虚同样无法充津养骨,以致筋骨日渐出现衰微,这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如若脾脏盛旺,则能肾得养津得生、气通血活、骨骼强健、筋络有韧;如若脾经虚痿、脾胃亏损、运化不充、津不得生、气血缺乏滋养源泉,则不能四布津液、脉络虚空,日渐久则肾精气枯干、筋骨失养,长此以往,人体便会发生骨质疏松。而人到老年以后,生理功能退化,很容易自然发生脾虚和肾亏,所以随着人年龄越来越大,骨质疏松的概率也随之升高,这充分证明了防治骨质疏松要补肾和健脾相结合。脾虚为发生骨质疏松的另一重要原因。
肝脏和骨质疏松的联系与肾脏同样重要。肝经极难调理,肾和肝疏堵相和,肝主筋、主疏泄、司运动。而肾主骨、主封藏,两者虽然主司功效不同,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肝血充旺可与肾脏协同发挥作用以强筋骨、养骨髓,肝火少旺和肝血不充则肾精少容以至骨髓无精华滋润,日渐久,髓枯骨软筋弱进而骨枯、骨痿。另外,肝主筋,筋可束骨又借骨长筋,骨为筋所固定则根基稳实,筋骨本不同,然实则为一体。若肝血充裕、肝火充虚适中,则裨益于根强骨健。如果肝血虚少,就不能充分充养肾精和筋骨,最开始表现为四肢无力伸举、动作迟钝笨重,日渐久则骨骼萎缩,筋骨外强中干,表现为骨质疏松症。有研究者研究从古至今治疗骨疾的数千单味中药和方剂,得出在这些中药材中,作用于肾脏、肝脏和脾脏的数量最多。临床上最常应用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为淫羊藿、熟地黄、骨碎补、杜仲、补骨脂等,这几味药材的主要功效为强肾益肝、健骨强筋、止痛活血,以上数味中药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方剂更是多被验证,这表明肝脏的健康为防治骨质疏松的一大关键点。
《灵枢·本藏》记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脉气血畅通有助于濡养筋骨、活泛关节。作为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另一重要病因,脉络癖阻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的气血瘀塞、经络阻滞。当血气过于不畅,甚至会形成血瘀,导致供血不足和微循环障碍,进而使骨骼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供给。《灵枢·营卫生会》记载:“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体的血管舒张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伴随血管阻力、弹性减弱及脆性增加,使气血流通不畅,同时血液物质交换受到抑制,影响Ca 2+ 的转运和吸收,从而使骨量丢失加快,这也是老年人更加容易骨折的原因之一。现代西医研究得出,血液循环不通顺引起骨的细微结构微循环障碍会使血液中的Ca 2+ 、内源性激素等营养物质转运至骨细胞时受阻,从而使骨细胞代谢平衡被打破、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缓慢、破骨细胞异常活跃,进而影响骨吸收,骨骼密度趋向于下降,最终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因此,脉络受阻、血液瘀滞作为肾脾亏虚之外的旁因素,也会使骨质疏松症日渐趋向于严重,改善脉络气血的障碍为治疗骨质疏松的又一途径。
骨质疏松症是由数种病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的病理根源来自多个脏腑,具体原因虚实掺杂,是多种因素相加发挥作用最终导致的结果。本虚是指内脏气虚导致的功能失调等内里因素;标实是指人体有外邪侵入,比如风寒、过度劳累、饮食无律和七情内伤等原因导致的气血瘀滞等来自表面的因素。《读医随笔》记载:“阴虚必血滞”“阳虚血必凝”。气虚和血瘀同作为引起和加重骨质疏松的两个因素,两者中有一方出现问题往往另一方也会出现问题,且气虚和血瘀会互相加重对方的严重程度。肾气充旺可推动血液的运行,气虚会使血液无力流通,瘀滞于脉络,而体内缺少津液灌注,不仅肾脏缺少气机,进一步加重肾亏,且两者共同作用更使筋骨失去滋养。骨髓不充、骨骼失去滋润,导致骨痿。这数种因素互相作用,使骨骼密度减小、脆性增大,表现为骨质疏松。
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研究着重于内分泌激素、生化因子水平等微观水平。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手段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等。其中,物理疗法主要是对骨使用声波、电波、振动波等物理方法。运动疗法是以科学的、合理的、个体化因人而异的运动锻炼,旨在防治骨质疏松。抑制破骨细胞的吸收作为临床最常见的治疗原则,其主要药物疗法有:①骨吸收抑制剂,包括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降钙素(Calcitonin)、激素类[植物雌激素、雌激素替代疗法(Estrogen-replacement therapy,ERT)与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②骨形成促进药,包括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他汀类降脂药、雄性激素和氟化物等。③基础治疗药物骨矿化促进药物,比如钙剂、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等。
关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物理疗法是指利用超声波、短波、脉冲电磁场、蜡疗和冲击波等相关仪器来促进成骨细胞生成,使骨密度增加,缓解患者的病痛,减少或避免发生骨折。物理疗法简单方便有效,且基本无创无副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机体的骨骼、韧带和关节强度。通过物理外力,还可以改善患者机体血液循环、增加骨细胞营养物质交换、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尤其可以应用于骨折患者。临床常见的物理治疗手段有低强度脉冲超声(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eal stimulation,FES)、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和脉冲电磁场等。
许多研究表明,恰当适量的运动对于防治骨质疏松有促进作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躯体的机械运动可以刺激活化内环境中的骨细胞和骨髓干细胞,使骨细胞活性提高,加快骨细胞的增殖,有利于骨的矿化。同时,恰当适量的运动还可以调节机体内甲状旁腺素、雌激素、维生素D 2 和降钙素等水平,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运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Ca 2+ 转运,有益于人体的钙吸收;促进胃肠消化,有益于胃肠对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多运动的人骨密度、强度高于不运动和少运动的人,不运动和少运动的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给骨骼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多加运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这种负面作用。在具体方法上,运动疗法可以分为预防和康复两方面。预防骨质疏松时,负重运动和抗阻力运动更着重于刺激活化骨细胞,从而促进骨细胞增殖、增加骨密度。比较建议的运动首先是负重和抗阻力运动,比如深蹲、划船、举哑铃、骑行、蹬踏、负重转体等;其次有氧运动可以进行快步走和慢跑;还有躯体灵活性的运动,推荐五禽戏、八段锦等。在骨质疏松及骨折后的康复运动方面,应首先考虑患者的恢复情况,在不影响痊愈的情况下,尽早进行复健训练,比如陪同下的四肢和腰腹背运动、骨质疏松康复体操。采用运动疗法时要注意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训练方案。
双膦酸盐类是一种内源性焦磷酸盐类似物,为临床最为常用的一类抗骨质疏松药,常用制剂主要包括阿伦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钠等。双膦酸盐类分子结构含有P-C-P侧链,而正常骨磷酸钙盐中侧链结构为P-O-P,双膦酸盐类的侧链可以替换P-O-P结构,这种结构不同于内源性焦磷酸盐,可以与骨表面的羟基磷灰石牢固结合,使其在机体内不易被分解。双膦酸盐类作用机制主要包括:①破骨细胞具有胞吞和胞饮的功能,可以将双膦酸盐类摄入到细胞内,双膦酸盐类在细胞内能够代谢为具有直接细胞毒性的ATP类似物,从而诱导破骨细胞凋亡。②含氮的双膦酸盐类可以对细胞内参与胆固醇代谢的甲羟戊酸途径中的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发挥抑制作用,阻碍破骨细胞发挥功能必需的信号转导分子GTP酶的异戊烯化,使得破骨细胞前体的增殖分化受到抑制、破骨细胞的新生减少、改善成骨细胞的活性。③双膦酸盐类还可以沉积在骨表面,使骨基质的特性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影响破骨细胞的活性,调节骨细胞对骨溶解的过程。本类药物第一代代表药为双膦酸盐依替膦酸二钠,其药物活性和疗效较差,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和抑制骨钙化诱发骨折。第二代代表药物,比如阿仑膦酸钠和帕米膦酸二钠,由于引入了氨基侧链而使药物活性大大增强,不良反应减弱。第三代代表药物,比如利赛膦酸钠,引入了杂环结构的含氮双膦酸盐,药效强、用量小。阿仑膦酸钠常规剂型为片剂,常见规格为70mg,口服剂量为每次1片。
降钙素作为甲状腺C细胞释放的多肽激素,能够与破骨细胞的抑制性受体结合,进而阻碍破骨细胞的活性、增殖和分化,表现为降钙素的快速作用。同时,降钙素可与甲状旁腺素一起调节机体内的钙转运,降钙素作用于肾脏近端小管,使Ca 2+ 的重吸收减少,降低血钙浓度、调节骨细胞的Ca 2+ 交换、促进骨细胞增殖分化、减少骨流失、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表现为降钙素的缓慢作用。降钙素对因骨质疏松所致全身各处骨折所致的骨骼疼痛效果良好,对肿瘤骨转移所导致的疼痛也有较好效果。此类药物通常只用于治疗,不用于预防,作为首选药可治疗中度以上的骨痛。鲑降钙素常用作注射剂,常见规格为50IU/mL,每日1次,每次50~100IU。
雌激素替代疗法曾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长期应用副作用明显,现已较少应用。雌激素主要调节女性的骨代谢,女性绝经之后雌激素水平会明显降低,对骨的调控作用也弱化,外源补充雌激素虽不能完全恢复绝经前雌激素水平但升高作用已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既可增强成骨细胞活性又可降低破骨细胞的数目及生物活性。雌激素替代疗法的长期应用会带来较多的不利影响,比如增加肿瘤的风险,同时心脑血管病变和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也会增高,所以临床对于雌激素替代疗法的使用十分谨慎,主要适用于绝经后妇女中的易骨折患者。临床常用的雌激素有天然雌激素(如雌二醇)、合成雌激素(如尼尔雌醇)、雌孕激素合剂(如替勃龙)。尼尔雌醇常用作片剂,常见规格为1mg/片,口服每次5mg。
甲状旁腺素是由甲状旁腺释放的钙调节激素,主要在骨形成和钙盐沉积的环节和场所发挥作用。其可在cAMP介导下升高血钙、降低血磷、调节骨细胞的钙-磷交换平衡,促进骨骼转换,促使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同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提高骨密度,使骨小梁、骨基质等结构得到改善,从而降低发生骨折的概率。分泌的甲状旁腺素的作用部位主要是肾脏、骨和小肠。重组人PTH1-34和重组人PTH1-84是临床常用的甲状旁腺素类药物。其中,特立帕肽是最常用的重组人PTH1-34之一,具有增加腰椎骨密度的良好效果,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发生骨折的危险。特立帕肽与双膦酸盐联合用药时效果优于单独用药。
钙剂和维生素D作为骨矿化药物代表,临床上常作为最基本的补充剂,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钙的摄取、吸收和利用可以对人体内单位骨量调节起到重要作用。钙剂可以为机体提供Ca 2+ ,从而维持骨代谢平衡、促进骨矿化过程。骨矿化过程即磷酸钙发展为羟基磷灰石结晶的形式沉积于骨的有机质间隙中形成正常骨的过程。钙剂能够调节骨矿化过程以增加骨密度、减少骨丢失,从而改善骨质疏松。单独使用钙剂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效果较好;钙剂、维生素D与雌激素联合应用,对于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骨丢失,减轻症状。补钙作为较为日常的概念,大众的接受度和执行度较高,人体每日约需要700mg的钙用于骨重建矿化,所以推荐每日适宜的钙补充剂量为800~1000mg。临床常用的钙剂主要包括磷酸钙、枸橼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制剂,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以及高钙血症。
维生素D有10余种衍生物,最重要的是维生素D 2 (麦角骨化醇)和维生素D 3 (胆骨化醇),其在机体钙、磷代谢的调节和促进骨生成矿化上起到重要作用。维生素D 3 的活性代谢产物为骨化三醇[1α, 25-(OH) 2 VitD 3 ]、骨化二醇[25-(OH)D 3 ]为无活性代谢产物,其可在肾脏中被1α羟化酶催化为1α, 25-(OH) 2 VitD 3 。1α, 25-(OH) 2 VitD 3 既可促进Ca 2+ 的吸收,又可作为旁分泌因子,以间接方式调节甲状旁腺素发挥作用。维生素D通过促进人体骨骼生成、增加人骨骼密度、抑制骨量丢失,最终降低骨折的发生概率。1α, 25-(OH) 2 VitD 3 更适合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的骨质疏松患者,机体每日对活性维生素D的需求量为200~400IU,骨质疏松患者补充维生素D需要监测25-(OH)D 3 水平,长期大剂量使用维生素D会加重骨质疏松,增加高血钙和肾结石的概率。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经过历时长久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医治疗看重辨证论治,其着重于整体,寻根求灶、内外兼治、方法多样、副作用小,相比西医治疗更具独特的优势。中医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症特点和临床表征进行综合性的诊断分析,进一步指导基本治疗和处方用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数十年来临床中医相比西医,没有细致、完全一致的观点与概念。细节不同,描述也大相径庭。将众多中医学家关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近况和治疗经验进行整合归纳,可以得出,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骨质疏松症病因无外乎和肾、肝、脾、血瘀密切相关,其中肾为根本因素。依据这些主要病因,可以确定治疗骨质疏松的基本原则,虽具体细节各有不同,但总思路大体相同,即以补肾壮骨、健脾益气和活血化瘀为纲。这些基本原则与西医优势互补,帮助诸多学者和患者正确认识骨质疏松的机制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在从古至今的中医研究中,有多种中药可以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中产生效果,补虚药和化瘀药为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两种主要单味中药。治疗原则及方法为补肾强骨,着重于肾的亏虚。肾虚分两型:肾阴虚以腰膝酸软、耳鸣、心烦失眠或者因阴虚内热出现五心烦热、盗汗、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通常表现为神疲乏力、精神萎靡、手足不温、四肢冰冷、腰膝酸冷、男性性欲减退、阳痿早泄;女性白带清冷、舌苔白淡、脉沉弱或脉虚。肾阴虚常用中药:熟地黄、枸杞子、骨碎补、牛膝、山药、牡丹皮、菟丝子、龟甲胶、鹿角胶、泽泻、茯苓、党参、黄芪等。肾阳虚常用中药:淫羊藿、肉桂、巴戟天、杜仲、熟地黄、泽泻、牡丹皮、附子、山萸肉、菟丝子、茯苓、山药等。上文也提到,在这些中药材中,最常使用的为淫羊藿、熟地黄、黄芪、杜仲、山药、骨碎补等。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淫羊藿的有效成分主要为黄酮类物质,其中淫羊藿总黄酮可以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还能够正向调节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破骨细胞生成。杜仲具有强筋骨、益精气的功用,黄酮类物质也为杜仲的主要有效化学成分。骨碎补为骨科常用中药,归肝肾经,性温、味苦,具有强肾阳、活血祛瘀和祛风除湿的功效。骨碎补总黄酮是其主要的有效化学成分。研究发现骨碎补与淫羊藿的作用机制相似,此外,骨碎补的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在骨修复早期有明确疗效。而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亏虚,症见乏力、面色淡白、盗汗、腹痛腹鸣、懒言弱气、脉沉细、舌淡水滑,治疗脾虚常用的单味中药有党参、茯苓、大枣、生姜、白术、木香、桂枝等。
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肝肾阴虚最为经典的方剂,由《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改良而成。“六味”是指熟地黄、牡丹皮、山萸肉、茯苓、泽泻、山药这六味中药,其中有三味是补药,有三味是泻药,以补肾阴为主,补泻结合,共同起到强肾养虚的作用。西医上,通过研究六味地黄丸的有效成分,有学者得出六味地黄丸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生成、提高骨密度,发挥类雌激素样作用,调节人体内环境的激素平衡。李杰等研究右归丸对50例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作用以及对骨密度的影响,以鲑降钙素针50IU皮下注射作为对照,治疗组除上述用药外,还应用右归丸加减中药汤剂,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骨密度和骨转换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患者应用右归丸后骨吸收被抑制、骨密度增强,右归丸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良好。符纯杰等通过应用鲑降钙素50~100IU及具有补肾健脾的中药汤剂壮骨汤(淫羊藿、党参、山药、牡蛎各15g,黄芪、巴戟天、枸杞和茯苓各10g,龙骨和白术各6g,紫河车3g),观察壮骨汤对老年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药汤剂壮骨汤疗效优于鲑降钙素50~100IU,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和骨钙素水平均有较大提升。许程毅等运用补肾健脾法研究养肾固血汤对8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分子水平作用,对照组应用骨化三醇胶丸和口服碳酸钙,观察组应用养肾固血汤,方剂组成为当归、山药、生地黄、芡实、山萸肉、白芍各15g,茯神、石莲肉各5g,陈皮、五味子各10g,甘草6g。结果表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应用养肾固血汤可以降低IL-6、TNF-α水平,提高骨钙素、甲状旁腺素,降低钙素水平,增加骨密度。
中成药是骨质疏松现代治疗手段发展一大趋势,其简便有效、低成本,具有独特优势。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中成药可帮助医生在原方基础上更加准确高效地进行医治。常用中成药有骨舒康颗粒、强骨胶囊、仙灵骨葆胶囊以及众多中药经典方剂左归丸、右归丸等的现代剂型。为了探究补肾壮骨中成药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效,吴琨等通过对照组应用碳酸钙片1500mg/d和阿尔法骨化醇软胶囊0.25μg/d治疗,中成药组除同样应用上述药物治疗外,额外加服中成药骨疏康颗粒和强骨胶囊。结果显示,中成药组疗效良好,具有强肾补精益肝等作用,其可抑制骨吸收、提高骨密度。
国内外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一直着眼于药物治疗,虽然进展颇多,但治疗方式单一,针灸因其绿色良好的镇痛作用在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方面吸引了越来越多医生的青睐,且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疗效,被确定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在针灸与中药联合应用方面。针灸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以中医的辨证论治来确定病因,分辨疾病性质,知晓发病经脉为何、发病灶腑为何,确定疾病为何种特性,比如内外、寒热、虚实、旺枯,并做出诊断。然后通过经络学说理论寻穴点针,通过刺激穴位,连通经络,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调虚实,从而平衡阴阳、梳理内外、调和脏腑火气弱旺,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又不至于干扰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这是针灸突出的特点。针灸治疗骨质疏松常施行于强筋壮骨的穴位,比如三阴交、肾俞、命门、大杼等。三阴交为肾脾肝三经交会之处,肾俞为肾气流动的中间穴,命门为肾气的根源之穴位,大杼为骨会穴。针灸这一治疗手段从古至今就在中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针灸在现代骨质疏松症领域的研究进展飞快,已经由刚开始的研究内分泌水平慢慢上升到细胞分子水平,再进一步跨越至临床症状评估和临床疗效评价。张英等研究电针对实验性骨质疏松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的影响,通过对造模骨质疏松大鼠电针治疗检测大鼠骨密度、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变化,结果表明电针疗法能够通过提升雌二醇E2水平、调控内分泌失衡、增加IGF-1的表达,治疗骨质疏松。张国山等研究针刺结合淫羊藿对3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影响,以经学定位直刺三阴交、肾俞,斜刺脾俞、大杼、命门,并服用淫羊藿胶囊,结果显示,针药结合能够使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的雌二醇E2和卵泡刺激性素的水平升高,对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针药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促进成骨细胞生长。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骨质疏松的治疗都是以药物为主的,但骨质疏松发病群体多为老年人,机体系统老化、脾胃功能日渐羸弱,药片和汤剂的吸收效果经常不尽如人意,故近些年来,推拿也作为治疗手段应用在了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推拿作为一种修身、静心、养息的传统中医疗法,更加注重的是心性上的作用,推拿在放松筋骨皮肉、拓松关节、修身养性、活气舒心的作用上十分明显。推拿结合药物理论上来说对骨质疏松症更有益处。
中医与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中医的基本理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这已经通过现代医学研究加以验证:以中医观念做到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以补肾强骨和活血化瘀的手段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西医治疗骨质疏松则主要是通过基础补充剂钙剂和维生素D以及最常用的阿仑膦酸钠等骨吸收抑制药来增加骨密度、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降低骨折发生率。临床有众多中医与西医治疗手段的组合,依据患者骨质疏松的病因机制以及个体差异性,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综合性联合治疗,从两方面调和根本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法为维生素D和钙剂为基础药,联合使用骨吸收抑制药或者骨形成促进药,再加以中药复方,比如左归丸、右归丸、金匮肾气丸、养肾固血汤等。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中,由于绝经期和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等不可避免的因素,预防的重要性大大高于治疗的重要性,积极进行合理预防、锻炼身体、服用维生素D等保健药品对防治骨质疏松有较大裨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王少君,李艳,刘红,等.中医理论对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认识[J].中医学报,2013,8(9):1046-1047.
[2]杨帆,韩云,温加娜.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用药规律探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19(1):70-71.
[3] Handzhhblik-Orlik G, Holecki M, Wilczyński K, et al.Osteoporosis in liver disease: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J].Therapeutic Advance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16, 7(3):128-135.
[4]朱胤晟,姚新苗,吕一.益骨口服液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血瘀病机微观分子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13,45(5):71-72.
[5]张荣华,陈可翼,陆大祥,等.补肾活血法延缓雄性大鼠增龄性骨质疏松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17(12):1205-1207.
[6]眭承志,刘志坤,甘卫冬,等.围绝经期女性骨代谢与血瘀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22(11):1418-1424.
[7]邱贵兴,裴福兴,胡侦明,等.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J].黑龙江科学,2018,1(9):87-88.
[8]熊鹰.运动对绝经后妇女血钙、血磷、尿钙、尿磷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4, 26(2):81-83.
[9]周隆,任兆舟,张展,等.运动疗法对防治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分析及对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7):1271-1272.
[10]马中兴,高文杰,魏小堂,等.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研究,2012,25(1):14-16.
[11]葛瑞.从络病学说论治骨质疏松症[J].辽宁中医药大学报,2010, 12(1):66-67.
[12]任之强,赵志强,晋大祥,等.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量化评分与性激素和血细胞参数关系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21(5):560-563.
[13] Paskins Z, Warburton L.Bisphosphonates beyond five years[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6, 26(4):371-377.
[14] Hiligsmann M, Ben SW, Bruyère O, et al.Cost-effectiveness of vitamin D an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women and men with osteoporosis[J].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5, 25(1):20-25.
[15] Hughes DE, Wright KR, Uy HL, et al.Bisphosphonates promote apoptosis in murine osteoclasts in vitro and in vivo[J].Journal Bone&Mineral Research, 2009, 10(10):1478-1487.
[16] Chung YS, Chung DJ, Kang MI, et al.Vitamin D repletion in korea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steoporosis[J].Yonsei medical journal, 2016, 57(4):923-927.
[17] Zhao WC, Song LJ, Wen KH, 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longsoer epimedium for anti-osteoporosis[J].China Medical Herald, 2012, 25: 20-22.
[18]李勇,季晖,李萍,等.淫羊藿总黄酮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1):48-50.
[19]殷军,王大为,李美发,等.几种生药的提取部位对成骨样细胞的增殖作用[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1,18(4):278-282.
[20]罗小光,刘国忠,贺至光,等.耳针和六味地黄丸加味预防和治疗去势雌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11):679.
[21]李杰,古剑珂,曾志威.右归丸加减在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及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江西医药,2020,55(8):1075-1077.
[22]符纯杰.壮骨汤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6(22):19-20.
[23]许程毅,江共涛,胡和军,等.养肾固血汤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4):81-82.
[24]张英,王小云,郭燔.电针对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性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6):4-6.
[25]张国山,邱冉冉,刘蜜,等.针药结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殖内分泌激素及骨代谢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6):1853-1854.
[26]吴琨,周惠琼,王国春.补肾壮骨中成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机理初探[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9(5):48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