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北方高血压流行病学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长期控制不达标,可以造成心、脑、肾、眼底等靶器官损害。高血压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与血管性疾病发病率密切相关,常作为心脑血管和肾脏疾病一个重要的独立且特征明确的危险因素。它影响着全世界多达10亿人,每年造成700多万人死亡和6400万人丧失运动能力。据估计,全球62%的脑卒中、49%的缺血性心脏病和14%的其他心血管疾病均因血压增高所导致。中医古籍原无“高血压”病名的记载,但是它与中医学中眩晕、头痛极为相似,故多将高血压归为眩晕、头痛及肝风等中医学范畴。高血压可导致多种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危险因素之一。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指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心血管病导致的死亡仍是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的第一原因,其中高血压患者为2.45亿,是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且高血压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然而,尽管高血压患病率很高,但仅有53.7%的成年高血压患者得到满意的治疗,其成功控制率仅为8.1%。此外,高血压是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以及肾衰竭等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成正比,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此病存在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此病还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高血压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成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成负相关。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性。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

我国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北部、山东、安徽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是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东临渤海和黄海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关中地区、关东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主要自然特征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于0℃,夏季气温高于20℃,四季气温变化分明。最冷月在1月,最热月在7月,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明显,每个季节的气温(Temperature,T)均波动很大,血压的这种变化规律尤为明显。既往国内外研究证实:心血管事件存在季节聚集现象,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在寒冷季节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温暖季节,而血压的这种季节变化与心脑血管事件密不可分。

我国北方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华北与东北地区是高发区。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国有近2.45亿高血压患者,其中东北地区发病率为25%,约0.6亿高血压患者;华北地区发病率为27%,约0.7亿高血压患者;西北地区发病率为17%,约0.4亿高血压患者。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是适应。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习惯。如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藏、哈萨克等族的牧民,食肉饮乳;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三江水乡,鱼是最主要的食物;而生活在兴安岭密林中的鄂伦春人,食鴓兽肉……这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代,更是不可改变的饮食模式。南方适于种植水稻,故南方人普遍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多种小麦、杂粮,故北方人以面、杂粮为主食;青藏高原宜种青稞,故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主食青稞。蜀湘湿气重,人多食辣;晋、陕、甘、湘、贵及许多山区,或因水土关系,或因历史上长期缺盐,人喜食酸……饮食上的这些地方特色使中国饮食文化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而我国北方地区饮食多具有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盐等重要特征。

东北地区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五盟构成的区域,简称东北。东北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南北温度差异明显。东北地区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国降雪最多的地区。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肉食为主,应当说是东北民众在数千年甚至更长久历史上的饮食生活基本特点之一。东北菜以炖、酱、烤为主要特点,形糙色重味浓。冬季漫长而寒冷,为满足对蔬菜的需求,产生大量腌制的酸菜和各种咸菜。

华北地区,简称华北,是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在自然地理上一般指秦岭-淮河线以北,长城以南的中国的广大区域。我国华北地区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东、陕西、内蒙古。这一代的民风简朴,饮食讲求实惠,多数地方一日三餐以面食为主,其菜品以炸涮为主,表现味厚,突出酸甜,咸鲜。西北地区深居中国西北部内陆,面积广大、干旱缺水、荒漠广布、风沙较多、生态脆弱、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开发难度较大。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阻挡湿润气流,导致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西部地区仅东南部少数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他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由于气候干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西北地区大部属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局部属于高寒气候。西北地区地域饮食特色浓郁,以肉食为大宗,以咸为主,辅以适当的干辣椒和香辛料。西北的饮食文化受自然环境和宗教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西北地区有优良的天然草场,从西汉至清朝中叶,这里基本上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种植香辛料较多。食物结构较简单,过去基本不吃蔬菜,但人们爱吃烤肉,佐以孜然、辣椒粉等调味品,口味咸重,且有饮酒御寒的豪迈民俗。

综上所述,北方饮食多具有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盐的重要特征。高盐饮食是高血压患病和影响血压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压是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衰竭和外周血管疾病等重要的可逆性危险因素之一。大量试验、人群调查及干预研究均证实,膳食钠摄入量与血压成正相关,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的大样本高盐饮食人群(近30000人)为我们研究高食盐摄入量对高血压患病率和血压水平的影响提供了有利条件。本研究区域地处中国北方农村,高血压人群的食盐量和食盐超标率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人群(P<0.001)。高血压人群平均每日摄入食盐16.88g,超标率为87.1%,非高血压人群也高达15.07g/d,超标率为82.3%,超出了国际推荐的每日食盐摄入量(6g/d)2倍以上,属较少见的高盐饮食地区。本地区高血压粗患病率和标化患病率均为36.2%,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和血脂等其他因素后,增加食盐量,其对高血压的患病危险的独立影响也逐渐增大(P<0.001):食盐量>24.1g/d组比<6.0g/d组患病危险增加了54.4%。随着食盐量水平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逐渐递增(P<0.001),最高的>24.1g/d 组高血压患病率为42.5%,最低的<6.0g/d 组患病率也高达29.3%。在本研究地区血压正常(包括正常血压和正常高值)人群,正常高值占38.1%,随着食盐量的增加,其比例逐渐增加(P<0.001),而且增加的幅度也在增大。正常高值和高血压人群中随着食盐量的增加,高血压的比例相应于正常高值也逐渐递增(P<0.001)。本研究为我国北方农村成年人高血压目前流行状况和高盐饮食对血压水平及等级分布提供了可靠和最新的资料。这个研究在国内外少见的高盐饮食的成年人大样本中进行,采用了国际标准化的方案和设备,严格的培训和质量控制保证了研究的质量。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村民对有关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几近空白。照此发展下去,将会使高血压及主要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天气寒冷也是明显的高危影响因素之一。国外有研究显示,1999年10月-2003年12月连续调查了就诊于当地高血压门诊的6404例患者,发现寒冷季节其平均血压为(141± 12/95±8)mmHg,而炎热季节平均血压为(136±19/80±7)mmHg,表明寒冷季节血压明显高于炎热季节。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冬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好发季节,平均收缩压较夏季高出5mmHg;冬季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3.4%,夏季则降到23.8%,且冬季降压药敏感性较夏季低。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5.8%的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与天气“寒冷”有关,1.3%的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与天气“炎热”有关。在2007-2013年对全国15个大中城市综合调查结果显示,约2千万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与当日的气温相关。从医学健康角度将各地与心血管死亡风险最低的相关温度定义为“最适温度”。即在各地不同的“最适温度”期,心血管死亡率是最低的。这种“最适温度”,各地区并不相同。天气寒冷,特别是气温变化较大时,可直接导致人群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交感神经兴奋性明显亢进和血液黏稠度增高,这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人类的血压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这一观点早有论述。国外早在近40年前即有学者报道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不同的季节出现周期性改变的现象。Morabito等研究发现,观察对象的收缩压测量值在冬季与夏季相比、秋季与夏季相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秋冬季气温下降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如下:①气温下降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进而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的活性,使血压增高。国内路方红等报道,血压正常高值者寒冷刺激后SNS活性增强,血压增加幅度上升。说明寒冷刺激激活SNS,使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使血压增高。②气温下降通过激活L型钙离子通道使血压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L型钙通道是钙离子内流的主要途径,刘燕锋等研究显示随着寒冷暴露时间的延长,胞外的Ca 2+ 经L型钙通道进入细胞内引起Ca 2+ 浓度升高,启动了平滑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机制,诱发血管收缩,直接参与了高血压的发展进程。③寒冷暴露通过炎症途径使血压增高。④寒冷暴露通过抑制一氧化氮使血压增高。⑤寒冷暴露通过内皮素系统使血压增高。⑥寒冷暴露通过氧化应激使血压增高。国外报道,寒冷刺激早期骨骼肌脂质过氧化增强,活性氧簇产生增多和机体内氧化应激增强。活性氧簇水平的升高可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又会进一步促进活性氧簇的生成增加和组织氧化损伤。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的最主要死因,且有80%的心血管病死亡事件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国心血管病发病处于上升阶段,在多个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心血管病危险成倍增加。已有研究证实,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993-2008年,城市高血压患病率增长了1.6倍,而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则增长了3.4倍,应该对农村心血管病防治以及危险因素控制给予足够重视。国内针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较多,但针对农村居民跨省区的综合研究较少。鉴于此,“农村心脑血管病防治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项目专门抽取北方3个省市的农村居民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现阶段农村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分析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为下一步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针对性建议。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北京市顺义区、甘肃省榆中县、吉林省东丰县3个县区,每个县区抽取4个村,调查年龄≥35岁常住人口。使用统一方法收集血压、血脂、体重、抽烟等相关资料,共得到有效样本3250例。在心血管病影响加剧的今天,本研究选择项目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的1个县区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北方农村地区年龄≥35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结果发现:研究地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暴露严重,标化后超重和肥胖率达到49.4%(超重34.6%,肥胖14.8%),高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公布的42.6%(超重30.6%,肥胖12.0%)。高血压患病率为25.9%,高于2012年全国平均水平24%。吸烟率25.9%,低于全国农村吸烟率29.8%。血脂异常率为54.3%,远高于2002年全国成人平均水平18.6%,并且存在≥1个危险因素的人群达到89.0%。危险因素暴露率高,一方面是由于调查人群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另一方面说明农村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形势严峻。北京地区危险因素暴露较为严重,其高血压患病率远高于其他两地区,糖尿病患病率、超重率和肥胖率也高于其他两地区。这可能与北京地区生活水平相对其他两地区较高,农村体力劳动较少有关。甘肃和吉林吸烟率略高于北京地区,这与各地区生活习惯有关。不同性别比较显示,女性肥胖率和血脂异常率均高于男性,这与全国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农村男性重体力劳动较女性多等原因有关。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另外,吉林省女性吸烟率为14.8%,远高于全国农村女性平均水平2.2%,这与当地生活习惯和传统有关。本次调查设计男女比例相同,但最终调查结果男女比例约为44∶56,结果比较中没有完全杜绝性别选择偏倚。高血压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地区、年龄、糖尿病以及BMI都与高血压患病有关(P<0.001),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不同地区高血压患病差异明显,北京地区糖尿病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比其他两地区高,高血压患病率也远高于其他两地区,也证实了糖尿病和BMI对高血压的影响作用。农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暴露情况严重,相关卫生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针对不同农村地区面临的不同问题,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针对不同性别暴露特点采取不同重点防治措施,女性应注意控制体重和血脂异常方面的防治。针对糖尿病、BMI和年龄对高血压的影响,应加强农村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控制措施。 wzzTEr52vCSWAWIDMR1KY8ubL5XPbv/tB4uhPtlOHZVv0EyhowrUTOyMGAmoMt8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