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高血压总体概述

高血压是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如果人体血压长期升高,不仅会引起靶器官如心、脑、肾等脏器的损伤,而且还会导致这些靶器官的功能衰竭。我国古代文献中未有“高血压”的记载,根据高血压的临床特点,现代中医医家认为:该病属于“眩晕”“头痛”等病的范畴。

一、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 [收缩压和(或)舒张压] 增高为主要特征,可控但需终身服药,常伴有其他脏器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高血压多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包括肾脏病变、大血管病变、脑部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继发性因素,或有药源性因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因素。因高血压仅是上述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故继发性高血压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症状常因人而异,早期常见的症状是头晕、头痛、失眠、疲劳、心悸等;也有患者症状不明显或没有症状,仅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发生血压升高,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不易引起太多关注。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地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

(一)高血压定义

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动脉压增高,伴或不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病因,心、脑和肾的结构和功能均受到其影响,终将致其功能衰竭。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密切相关。

(二)高血压诊断标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把不使用降压药物的时候,不在一天之内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定义为高血压。以前有过高血压的病史,现在服用了降压药物,血压虽然暂时<140/90mmHg,也应诊断成高血压。

二、古代文献对高血压的记载

中医古代文献虽无高血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所表现的症状:目眩、头晕、头痛、乏力等基本上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范畴。“眩晕”一词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黄帝内经》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做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河间六书》云:“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之乎动,两动相搏。”《景岳全书·眩运》篇中强调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作眩”。《景岳全书》提出“无虚不作眩”、眩“当以治虚为主”的学说。《丹溪心法·头眩·六十七》提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眩晕的另一种重要原因。《医学正传·眩晕》言:“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廋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之分,治疗眩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论之。《医学正传·眩运》曰:“眩运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眩运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临症指南医案》曰:“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病。”虽然眩晕之病因众说纷纭,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类。虚者为气血亏虚,或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扰乱清空。

三、中医对高血压的研究

(一)中医对高血压的病因认识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病位在脑窍,主要与肝脾肾有关。根据高血压的症状及病机在古籍的体现以及现代医学的认知水平,总结出高血压的病因主要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先天禀赋”和“年老体衰”,进而导致人体心血失和、阴阳失衡、脏腑失调而发病。

1.情志失调

《黄帝内经》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五脏生七情,外界环境刺激使七情变化剧烈,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影响脏腑。《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云:“眩晕者……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明代医家孙志宏曰:“头痛之症,内成者因气血痰饮,七情抑郁。”又清代刘默《证治百问》也提到情绪的剧烈变化会导致眩晕,而眩晕、头痛正是高血压的典型症状。《灵枢·五变》云:“怒则气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又古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强调了怒使气血上逆,气机升降失衡,气血当冲于头,轻者发眩晕,重者则使人晕厥。可见七情相互影响,太多和不及均致脏腑之气不平,郁郁生痰,积久为痰,痰随气动,宜发眩晕或头痛。

2.饮食不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脾胃……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即后天人体气血的生成,全赖于纳入的水谷精微经脾脏运化输布。脾之运化功效,起着维持机体新陈代谢之功。当嗜食肥甘厚腻或饥饱无度,以致脾胃损伤而运化失司。脾为太阴,当机体阴伤时,脾阴首当其冲,进而聚湿生痰,水谷运化失司,气血运化受阻。此时患者常有口淡无味、胃纳不佳、头晕乏力等临床症状。赵献可在《医贯》中也提到,脾胃若虚弱便不能上承下布津液,使津液运行不畅。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脑蒸”,其症状即头眩闷热之高血压症,曰:“热病患愈后,食牛羊肉及肥腻,或酒或房,触犯而成此疾。”巢元方是最早明确饮食失节导致眩晕的医家。

3.劳逸失度

《素问·宣明五气篇》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气伤则虚,肉伤损脾,气虚脾虚,则运化失司,代谢失常。秦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亦云:“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而不达,清不升而浊不降发昏晕。清代汪宏《望诊遵经》中也提示过度安逸的人,四肢不勤,易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气机呆滞,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流行病学也发现,较少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较多体力劳动者。反之机体过劳,气血亏耗,津液盈亏,则发生眩晕、头痛、耳鸣等症,重者眩晕欲倒,如立舟车。诸多古书记载过度房劳,易致肾气不固,耗尽津液致阴虚,阴阳失衡,阳太过而引起高血压。因此,过劳或过逸皆可导致人体正气损伤,造成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进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4.先天禀赋

肾为先天之本,一身精气阴阳之根本。《医彻》言:“所谓肾间动气者,乃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是气之动,则上而蒸津液,肺得之而不渴,胃得之而不饥,膀胱得之而气化。”肾阴肾阳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血压升高。这与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遗传因素之病因的分析不谋而合。

5.年老体衰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年过半百,而阴气自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人到中年后,肾气不固,精元亏虚,脏腑功能由盛转衰,因而发生高血压。《普济方》曰:“气血俱虚……入脑中,则令人头痛。”机体气血亏虚,周身孔窍包括头目失气血之濡养,而发目赤、头痛、头眩等。年老机体阴阳失衡,脏腑气血与筋脉功能紊乱,多形成以眩晕、心悸、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高血压,又年老血脉失柔而弹性减退,更易发生高血压危象。

(二)中医对高血压的病机认识

综观历代文献并联系临床,中医认为高血压为本虚标实之证,瘀血、痰火为其标,根本病机在于气血阴阳亏虚,总病机为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痰瘀内生、气机升降失常所致。《医学从众录·眩晕》云:“其言虚者,乃言其病根为虚;其言实者,则言其病象属实,理本一贯。”历代医家对高血压的机制论述众多,《灵枢·口问》曰:“故在上之气不足,髓海不满,耳鸣发作,头晕欲仆,目眩缭乱。”此处病机在于“上气不足”,即清气不能上承于清窍。《素问·方盛衰论》云:“气上不下,头痛癫疾。”即浊气在上而不下,上扰清空致头痛。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是为眩晕头痛。张仲景最早提出痰饮导致眩晕,李东垣也较推崇“脾胃气虚,痰浊上逆”的病机。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针对头痛同样以痰立论,《丹溪心法·头痛》云:“其病头痛者,大抵主于痰,若痛甚者主火多,其有可吐者,亦有可下者。”刘完素则认为“无风不作眩”,《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眩,昏乱旋运也,风主动故也。”又张景岳认为“无虚不作眩”,《景岳全书·眩运》说:“无虚不能作眩,当以虚为主,而酌兼其标。”又曰:“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说明张景岳主“虚”而兼“痰”“火”之病因。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故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致。”《医宗金鉴》曰:“瘀血停滞,神迷眩晕。”石学敏院士提出,“气海”失司是高血压的主要病机,气海理论囊括了人体卫气血脉等重要体系,与现代医学中血压的形成、维持及调节高度吻合。综上所述,高血压之病机涉及风、火、痰、瘀、虚,其病变涉及脾、肾、心、肝、肺,并有“变动在肝、根源在肾、关键在脾”的说法。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往往合并存在,交互为病。 ZuhX49Y8LNTui24StL1mdU5LeqnzEZ504T36S9lbBPYPE/QGBaWhPzepw3eLbu9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