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是由环境代谢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多基因和多因素的复杂性疾病,其上游致高血压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性别、年龄、高盐低钾膳食、肥胖、糖尿病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多种遗传和环境代谢因素,其下游为脑卒中、心肾功能衰竭和动脉粥样病变等高血压所致的并发症,高血压是连接上下游的关键中间表型,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存在着北方发病人群广、知晓率低、控制率低等现状。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广泛开展高血压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临床示范研究,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控制率,对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以及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血压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古籍中并无“高血压”一词,现代中医医家根据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多将其纳入“眩晕”的范畴,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有效地、具有中医特色的防治方法。汉代张仲景认为眩晕的病因各异、病机复杂,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痰饮致眩”的观点;“补土派”李东垣在临床上重视脾胃的作用,从虚痰论治眩晕,认为脾胃气虚,失于运化,痰湿蕴生,浊痰上犯清阳之位,则见眩晕;明代张景岳认为“无虚不作眩”,因此,治疗上以“治其虚”为主;清代王清任“诸病之因,皆由血瘀”的学术观点同样体现在本病的治疗中,至今在临床治疗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北方尤其是辽西北地区由于地域饮食等因素,高血压发病率很高。高血压是由于心、脑、脾、肾等脏腑以及血管,在长期血流变异常的状态下发生功能性损伤,进而产生血压异常升高,这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因此,团队根据辽西北地区高血压的发病特点及中医“因、机、证、治”的不同,以辽宁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为中心,建立省、市、县区、乡镇四级诊疗网络,开展中医药防治技术研究,制定标准,对地方中医师进行培训,建立北方高血压中医药防治相关档案,动态跟踪观察中医药防治过程,同时广泛开展相关健康知识教育。通过该示范研究,预期在北方地区推广应用高血压中医药防治技术。
目前,我国中医学防治高血压的诊疗技术尚未规范化,国际认可度不高。因此,开展中医药特色防治技术的规范化研究,需要做大量扎实的科研基础工作,以制定标准,推进中医药的标准化进程,为高血压的防治做出贡献。
本书的编撰有利于明确北方地区诱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探索不同地区高血压病因病机特点,体现“早防早诊早治”的治未病特色理论;提高中医药特色疗法防治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发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防治高血压的理论体系,实现“早防早诊早治”的治未病理论对高血压防治的应用;推进中医药的标准化进程,让中医学特色诊疗技术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优化治疗方案,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医疗风险,推进我国经济化社会发展;将规范化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推广到基层临床,以促进地区间学术交流,惠及民众。
本书共分八章(共计约35万字),由高血压研究团队人员共同编写。由其中张立德负责全书的最后统稿工作。参与各章编写的人员为:第一章,薛亚楠(3万字),马永钢(1万字),丁丽(1万字);第二章,王丹(1万字),王晓彤(1万字);第三章,曲怡(2万字),王建波(6万字),王丹(0.3万字),张曼婷(1万字),徐国睿(0.4万字),李浩(1万字),金圣博(1万字);第四章,孙杰(1万字);第五章,刘继东(6万字),乔铁(1.5万字);第六章,程岩岩(1.2万字),刘景峰(2万字),张曼婷(0.5万字),乔野(1万字);第七章,董佳梓(1万字),王晓彤(0.8万字);第八章,徐国睿(0.6万字),韩堃(0.7万字)。
虽然对本书内容进行了反复审改、修订,但是由于编者的时间精力和水平有限,在材料的收集和内容的展示上,难免存在疏漏和讹误,诚望专家同道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