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血压
医学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血糖水平比血压正常人群高,血浆胰岛素水平也较后者高。胰岛素本是降血糖的激素,若血浆胰岛素水平高,血糖水平也高,说明胰岛素降血糖的能力出现了问题,即这些人的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发生了抵抗。
我们已经知道,遗传或后天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如肥胖等使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被削弱,即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而为了维持一个较正常的血糖水平,机体自我调节机制使其胰岛B细胞分泌较正常多几倍的胰岛素,造成了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确实能使这些人的血糖在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维持在相对适宜的水平。但有得必有失,他们的机体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最终高胰岛素血症又导致了血压升高、血三酰甘油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高尿酸血症等。胰岛在长期高负荷的重压下,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逐渐减弱以至衰竭,最终使血糖急剧升高,从而出现了糖尿病。机体出现以上种种不同表现,其实它们之间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医学家将其统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高血压、高血糖、脂代谢紊乱、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又无一不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于是冠心病、脑卒中就接踵而至。
二、遗传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但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血压的家族聚集性反映了高血压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动物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家系研究等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提示遗传因素是高血压的重要易患因素。在流行病学横断面及前瞻性研究中,很多研究显示当有高血压家族史存在时,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高。一些研究证实了这种关联的显著性在调整了年龄、体质指数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如饮酒、吸烟、缺少体力活动和盐摄入等危险因素后仍然存在。为探讨遗传因素对中国人群血压的影响,对我国10组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中选择了有家族史资料的7组人群为分析样本,包括2组工人(北京首钢、河北迁安)、4组农民(北京石景山区、山西盂县、陕西汉中、广西武鸣)及1组渔民(浙江舟山)。基线调查时无脑卒中及急性心肌梗死史者共18272人,年龄35~59岁,其中高血压家族史阳性者为3272人(17.9%),家族史不详者为1058人(5.8%)。按高血压家族史分组,基线调查时各组人群的一般特征,双亲均有高血压史组无论男女,其收缩压及舒张压平均值最高,其次为家族史不详组,而父母一方有高血压史组其血压平均值高于家族史阴性组。除去家族史不详组,经过年龄调整的各组血压均值比较,除了女性父母一方有高血压史组与父母双方都有高血压史组的收缩压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别外,其他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成人阳性家族史者比无家族史者血压水平明显升高,而父母双亲均有高血压者血压水平又比父母一方有高血压史者高。无论男女两组中父母均有高血压史者高血压患病率均最高,其年龄调整患病率男性是31.2%,为无家族史组的2倍;女性组为39.9%,比无家族史组高出1.7倍。提示遗传因素对子女血压水平的影响,同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共同的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子女的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