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北方高血压的主要诱因

一、肥胖

(一)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人群平均动脉压与体重、体脂含量及腰围、脂肪细胞重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肥胖人体脂肪贮存的部位主要是皮下组织、腹腔大网膜及内脏周围,尤其是心脏和肾脏周围。据研究,体重增加1kg,心脏推动血液多跑5km的路。胆固醇是动物性脂肪主要成分,胖人往往脂质代谢紊乱,过多的胆固醇沉积于动脉管壁上,引起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减弱。经临床观察,这些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多是正常的,但是血容量是增加的。长期观察发现肥胖人发生高血压的比例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大多数肥胖患者的血压不呈现进行性增加,多为轻度高血压。当肥胖的高血压患者体重减轻后,血压也随着下降,而且这种下降不依赖于钠离子平衡的变化。据报道,减轻体重还可预防冠心病。因为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绞痛和猝死的概率是血压正常的肥胖者的2倍。由于肥胖人血脂代谢失常及葡萄糖耐量减低,长期下去可引起心、肾等重要脏器的动脉硬化,管腔狭窄,甚至发生闭塞或形成血栓。经过大量研究,证明超重和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体重与血压的高低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个时期体重上升速度快的人,血压的上升速度也会很快。在我国,北方相对于南方来说,胖者较多,高血压发病率也很高。并不是所有肥胖者都有高血压,有的肥胖者血压并不高,但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却比正常人高出2~3倍。

肥胖症患者由于皮下和脏腑组织的脂肪大量沉积,扩充了血管床,血循环量也随之加大。要么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和心脏搏动输出血量,要么就加快心跳的速度,才能维持人体脏腑、组织的正常活动,这就势必导致左心室肥厚,血压升高。最终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成为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病因。

肥胖者中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肥胖者,这是经临床观察所证实的事实。据日本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体重增加、皮下脂肪厚度或体脂的增加使血压上升,特别是没有其他影响血压因素的年轻人,高血压与肥胖的相关性是明确的。我国的南北对比研究(北京与广州)或10组人群对比研究发现,在人群间或同人群内无论是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均证明了体质指数(BMI)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我国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也表明,血压和体重的关系在儿童和青年期就已存在。北京地区对少儿肥胖和血压改变的8年随访观察表明,13岁肥胖少儿高血压的关系发生率为14.3%,为同龄非肥胖少儿的3倍。肥胖与高血压均有家族性,对高血压易感者,肥胖促进血压升高。人群统计资料表明,体内脂肪增加10%,导致收缩压与舒张压平均升高6mmHg和4mmHg。随着年龄与体重的增加,高血压危险性进行性增加。相反,体重下降常伴血压下降。另外,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还与脂肪的分布有很大的关系。成年人的肥胖主要表现为中心性肥胖、脂肪细胞增大,但其数目并无变化,中心性肥胖高血压患病率最高。

美国Framingham研究中心调查研究表明,超过理想体重20%或更多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是常人的10倍。目前已认识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导致血压增高的一个因素就是体重增加。人口调查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的人体重与血压之间有着很好的相关性。另外,那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血压增加的人中,体重的增加起重要作用。

肥胖作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子,无论是理化检查所见还是患者自觉症状都是明确而发生率高的。肥胖成为加速高血压重症化因子,往往未能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尽管肥胖可以引起高血压,但临床观察中的确有不少肥胖者的血压正常,这可能与机体本身的代偿能力有关。当然代偿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代偿能力则会出现血压升高。减轻体重是防止高血压发生的有效措施,甚至对已经发生高血压的肥胖者,经低热量饮食疗法治疗使体重下降后,高血压也可自行缓解(由于在肥胖者的体内脂肪组织大量地增加,从而导致血液循环量增加,此时小动脉的外周阻力便会增加,这就使得心脏此时必须加强工作,增加心搏出量,以保证外周组织的血液供应。由此便会导致小动脉硬化,促使高血压发生,加上肥胖病患者体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钠潴留,进一步增加了循环的血量,加重了高血压的发生)。

一个人的血压如果长期都处于较高的状态,就会损伤到心血管、脑血管、肾脏血管等器官,最终就会导致心肌梗死、脑中风、肾功能衰竭等症状的发生,严重者还会威胁到生命。

人的代偿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如果这种代偿能力一旦失去,就会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减轻体重是防止高血压发生的有效方法,甚至对于已经发生高血压的肥胖者来说,经过低热量饮食疗法的治疗后体重便可以下降,高血压也可以自行得到缓解。

父母的遗传因素对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医学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经常会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其中包括一些体重正常的高血压患者。高胰岛素血症对血管壁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对高血压的发生有非常大的影响。医学研究表明,体重超重的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大约是体重正常成年人的4.5倍。

国内研究认为,BMI对高血压发病影响最大,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性随BMI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同样受年龄影响。在他们所观察的35~59岁人群内,年龄越小,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性随BMI上升越快;年龄越大,则越慢。BMI每增加一个单位(kg/m 2 ),确诊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性分别增加10.8%和8.6%。总之,体重的增加是许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增高的主要原因。尽管体重增加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肥胖作为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有关专家调查1005例正常体重者,血压增高仅56例,占5.5%;而另外503例肥胖患者中,高血压占112例(32.3%),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肥胖患者的高血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步升高,而且随着体重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生率几乎是成倍增长的。如超重10%以内,高血压发生率为10.3%;超重10%~30%,高血压发生率为19.1%;超重30%~50%,高血压发生率为25%;超重在50%以上,高血压的发生率竟高达56.5%。从年龄上分析,肥胖者中高血压的发生要比正常体重者早10~20岁。由此证明,肥胖也是少年儿童高血压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并发高血压的肥胖患者,在采取种种减肥方法之后,大部分体重减轻,血压随之下降。这既反证了肥胖症与高血压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提示减肥消胖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健康人正常的血压范围是收缩压为90~140 mmHg,舒张压为60~90 mmHg。高于这个范围就是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低于这个范围就是低血压。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中国高血压联盟于1999年10月颁发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为: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18岁以上成年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临界高血压标准为141~160/91~94 mmHg。高血压的标准为:≥160/95 mmHg [2022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调整为收缩压≥130mmHg 和(或)舒张压≥80mmHg]。我国曾分别于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对15~74岁人群进行过3次全国性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其患病率分别为5.11%、7.73%和13.6%。3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在不断升高,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超过1亿,我国每年约有350多万人加入高血压的队伍,而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却很低。因此,为了加强这方面的防范意识,我国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

(二)体重对血压影响的现代研究

在美国,成年人体重超过身高在不同人群的大多数研究中,体重和血压被发现是相关的通常代表多余的脂肪。克托莱指数与肥胖客观指标的相关系数。血压的升高或降低与体重的增加或降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大约0.75。身体脂肪的测量也可以通过皮褶厚度的测量,尽管其机制尚不确定。血压和体重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在生命早期被识别出来,这个相关系数在年轻人中更高。更复杂的身体脂肪成分研究是可能的,使用水下称重来获得身体脂肪和脂肪质量的百分比。很可能体重与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控制血压。不同年龄对取样脂肪来确定脂肪细胞的大小和数量,预后或血压控制的影响也可能不同,注意在生命的某个特定时期,如年轻的成年期,尽量减少体重增加。可能对预防随后的高血压或随年龄增长的血压过度升高有长期的超重或肥胖人群的风险收益有作用。

尽管高血压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肥胖通常被认为通过其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压、胆固醇升高和糖尿病的影响而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体重是营养充足程度以及通过体育活动消耗能量的间接衡量标准。如果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体重就会增加到肥胖。

二、酒精对高血压影响

(一)酒精与高血压

酒精是引起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就是说长期饮酒足以导致高血压发病。1990年报道的一组美国白人和日本人的酒精摄入和血压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心率、血尿酸及尿钠/钾比值等因素后,酒精摄入量与血压之间存在正相关,且饮酒与高血压患病率成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每天增加饮入酒精10g,工人或渔民中高血压发病率的相对危险性增加12%~14%。有一份研究报告称,每日饮酒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分别比每周饮1次酒升高6.6mmHg和7.9mmHg。有的学者认为,饮酒与血压的关系呈“U”形相关,存在“阈值”效应,指出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78g的重度饮酒者,其高血压患病率是不饮酒者的2倍;但是每日40g以下的酒精摄入,其血压水平与非饮酒者无明显差异。但是这种阈值说法并未获得大多数公认。因此,饮酒导致高血压,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饮酒可以使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可以促使钙盐、胆固醇等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硬化。

饮酒在我国是一个普遍社会现象,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武阳丰等对“九五攻关课题”期间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共入选男性7422人,年龄35~60岁,结果显示男性饮酒率50.2%(30%~66%),饮酒量酒精范围0.04~654.17g/d,中位数25.07g/d。目前我国男性与女性饮酒人数仍在不断上升,同时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原卫生部(卫健委)颁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已达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了31%。资料表明,年龄在40~70岁,收缩压每增加20mmHg或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危险性将增加一倍。因此饮酒与高血压的关系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认为,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增高,继发的心肌损害、心律失常、脑卒中等临床事件风险也将显著增加。正确认识酒精与高血压的关系,尽早发现和治疗单纯酒精性高血压,是心血管医师的当务之急。

早在1915年,Lian C等报道了法国军人中,每天饮葡萄酒超过2L者血压升高,此后进行了大量前瞻性研究观察了酒精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现有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干预试验结果均显示,每周摄入210g以上的乙醇(>3drinks/d)才会导致高血压,而<10g/d则使血压下降。

MRFIT研究结果提示,在无论是否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酒精摄入量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成正相关。与不饮酒者相比,饮酒量为3~5drinks/d的人群高血压发生率增加3~4倍,同样另一项研究发现长期饮酒量为3~5drinks/d的人群严重高血压(血压≥160/95mmHg)发生率增加50%,而≥6drinks/d则高达100%。酒精与血压的相关性独立于其他影响因素如年龄、肥胖和尿钠排泄。乙醇对高血压的影响如同肥胖对血压的影响,并且大于每天钠盐摄入量对血压的影响。Nakamura K等对日本人群酒精诱导高血压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共入选3454例男性受试者(其中64.8%为饮酒者,49.8%为高血压)和4808例女性受试者(其中7.6%为饮酒者,43.1%为高血压)。结果表明,无论是男性或女性,饮酒者高血压的风险较不饮酒者高,饮酒量与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呈显著剂量依赖相关性。男性人群中,饮酒者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不饮酒者(54.2%对41.7%)。尽管女性人群中,饮酒者高血压发生率略低于不饮酒者(41.3%对43.3%),但在调整了混淆因素后,饮酒女性高血压发生率仍高于不饮酒者(OR=1.54)。在所有高血压患者中,34.5%的男性患者高血压为饮酒所致,女性为2.6%。

近年来,我国的饮酒人数及高血压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1991年我国高血压抽查显示饮白酒量与高血压患病率呈剂量-反应关系。不饮酒组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12.87%,轻度饮酒组(50~1500g/月)为13.7%,中度饮酒组(1500~3000g/月)为17.83%,重度饮酒组(3000g/月以上)为25.98%。对北京、广州居民研究中均发现酒精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发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饮酒者中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性比不饮酒者高40%。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入选了19335例老年人,观察酒精摄入量、酒精敏感性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女性饮酒者很少,与从不饮酒者相比,轻至中度饮酒(<140g/周)且对酒精不敏感的女性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发生高血压的风险降低38%,而大量饮酒者(≥140g/周)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5.1mmHg 和2.7mmHg,高血压风险增加34%。而这些差异在对酒精敏感的男性饮酒者中更显著,其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12mmHg和6.2mmHg,高血压风险增加95%。因此研究认为对于东亚人,男性饮酒量应<2drinks/d,女性应<1drink/d。

(二)北方人群饮酒现状

2010年以来世界各国实施合理的控酒政策,使得全球人均酒类消费量下降超过10%。中国是拥有庞大酒类消费人群的国家,人均酒精消费量却一路攀升,戒酒率持续下降。2016年死于饮酒行为引发相关疾病的人数超过70.9万。同时,中国每年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数超过11万,由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数十万起,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由于历史文化传承和社交需求的影响,中国一直拥有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的饮酒人群。中国男女成年人中饮酒者的比例分别高达84.1%和29.3%,饮酒者的数量超过5亿;中国人均酒类消费量位居世界第3,饮酒人群中超过40%的饮酒者每天饮酒超过1次,65%的饮酒者存在过量饮酒行为。

三、食盐过多

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人体摄入盐量过多(每天超过10g以上),对于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及诱发脑出血等发有直接关系。每天摄入15g盐的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10%。我国大部分居民有高盐饮食习惯,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天每人盐摄入量为12g,其中农村12.4g,城市10.9g,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因纽特人每人一天只吃4g盐,那里的人就基本没有高血压,由此可见,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盐能升压,中国人素有南甜北咸的习惯,据调查我国北方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14g以上(相当于摄入钠5.5g),而南方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7~9g(相当摄入钠3~4g),血压平均水平北方明显高于南方。中国医科院心血管研究所等对北京和广州两地11184人的血压进行普查比较,并对其中10%的人尿钠与钠/钾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广州的尿钠与钠/钾比值显著低于北京,正和南方人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北方人相一致。从而证明了血压水平与尿钠排出量成正相关。

近年来世界不少国家进行了限盐试验,对降低血压起到了明显作用。日本从1971-1981年间,大规模推荐降盐饮食,从日摄盐量14.5g降至12.5g,使脑卒中死亡率显著下降;在另一项婴儿对照实验中,婴儿经过半年不同喂养,发现低盐组比高盐组的血压平均低2.1mmHg。这一结果表明,从幼儿起就应限制低盐饮食,做到早期预防高血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推荐:每日每人摄入食盐小于6g。一个普通啤酒瓶盖装盐,平装满一盖,即相当于5~6g食盐。

四、情绪问题

强烈的情绪变化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许多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好,与“心病”有关,如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下,有负性情绪,经常出现情绪紧张、激动、焦虑过度、抑郁等,都会导致人体血压升高。情绪与高血压有非常明显的关系。人们遇到紧张的事,往往心跳加快,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在情绪紧张时,神经系统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激状态,就能促使人体内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类物质,这些活性物质的增多,从而调节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常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和舒张的状态也有变化,全身的血液循环的速度和血液分配必将有所改变。这样,心率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就可以适应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需要,这是人体正常的生理调节过程。反之,如果情绪紧张状态持续的时间较长,正常的生理调节过程就会失常,成为一种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可能增高,有人进行过数十万人的人群调查,发现数万名高血压患者存有情绪紧张的因素。情绪紧张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难以控制,更为重要的是还会促进高血压患者的病情突然恶化。脑出血则常是高血压患者情绪紧张的产物,这些基本概念,都是很容易被人们理解的。但是,在人们测量血压时,往往不重视这样的事,即患者去医院看病时,坐下来就要求测量血压,其实,应该休息5~10min后,在平静状态下,测量血压的结果才能真正反映患者的基本血压水平,当情绪未稳定时,测量的血压往往偏高,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特别明显。长期的忧虑、恐惧、愤怒常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1971年Hokanson等对愤怒导致高血压的研究表明,在激怒的被试者中,那些必须压抑敌对反应而不允许发泄愤怒的人比允许发泄愤怒的人血压要高。有人通过催眠暗示的办法研究情绪对血压影响,发现经催眠暗示,被催眠者表现愉快时,血压可下降20mmHg,脉搏每分钟减少8次;相反,在暗示愤怒时,血压可升高10mmHg,脉搏由65次/min增加到120次/min。此外,人们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有易焦虑、易冲动、求全责备、主观好强的A型性格特点,而临床对高血压的观察也表明,药物配合心理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单药物治疗组。

五、寒冷与高血压

高血压、冠心病的发作和天气寒冷有明显的关系。寒冷对于人体是一个非特异性刺激,它能导致人体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血管运动功能改变,增加毛细血管以及小动脉的阻力,使血压升高;同时又能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可见,寒冷对于高血压伴有冠心病的患者,是一个很大的诱发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在冬季保暖是非常重要的。气候与血压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高血压患者都知道夏天轻,冬天重,部分患者的血压夏天可接近正常。这是为什么人的生存必须适应环境,气候的变化可造成环境重大差别。适应气候全靠自身调节,包括精神、神经、内分泌、外周血管的阻力、毛孔的启闭等。春暖则血管扩张,阻力减少,血压也相对低些。夏天出汗多,血容量减少,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少;出汗多排出钠盐多,减轻肾脏负担;夏天蔬菜、水果多,特别是西瓜含钾盐多,对高血压有益。综合诸项因素,有利于血压下降。因此在春夏时高血压的症状减轻。如过于炎热,天气湿闷,睡眠不足,心情烦躁,也不利于高血压,此时要加以适当调理。天气寒冷,为了御寒,机体减少散热,增加产热的组织功能,毛孔收闭以减少散温。肾上腺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输出量增加,血管阻力增加,引起动脉血压增高。寒冷的空气刺激机体,其中的臭氧容易引起血管痉挛,使头部血压剧烈变化引起脑出血。

六、年龄对高血压的影响

(一)年龄与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非同日血压持续在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3次以上者。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根据资料统计发病率20~29岁为3.91%,30~39岁为4.95%,40~49岁为8.60%,50~59岁为11.38%,60~69岁为17.23%~26%。老年高血压是导致老年人脑卒中、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竭和主动脉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长寿等生活质量,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所以作为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老年人高血压正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20世纪90年代高血压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就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有效降压治疗能显著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和病死率,证明在心血管病高发的这类人群中实施降压治疗不仅是可行的、安全的,而且获得的益处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逐年增加,高血压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总外周阻力升高、肾脏排钠能力减退、α受体功能亢进、血小板释放功能增强及压力感受器功能减退与失衡等。外因主要指不良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肥胖、嗜酒和高盐饮食等。

(二)东北老龄化现状

我国自2000年整体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各省份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7%,而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这一比例分别为25.7%、23.2%和23.1%,位居全国第一、三和四位,东北三省已然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19年东三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负数。

七、性别对高血压的影响

男女高血压发病率有一定差异,两性的血压变化,开始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而女性45岁以后血压升高稍快,尤其收缩压,在绝经期期间有上升的趋势。同时女子高血压的特点为:同是一样程度的高血压,其预后女性比男性好原因尚不明了。

八、工作对血压的影响

(一)久站立工作者血压的变化

在自然条件下,四足类动物很难患上高血压,而人和猿猴却例外。人体血管的应力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一昼夜直立时间超过16小时,动脉血管的应力反应就会加大心脏负荷。人的一生中,这种应力反应的机制是逐渐形成的与年龄成正比关系。当这种应力反应机制调节功能因长期紧张而发生失控时,就有可能发生高血压。因此,既要主张每天有一定的运动量,也要提倡保证一定时间的静坐和平卧休息。人们躺下休息,不仅仅是为恢复体力和脑力,也是为了让血管张力得到休息。高血压患者直立时间每天不要超过16小时,休息时可采用卧位,哪怕是5~10min也是有益的。坐位时可把双腿抬高,增加回心血量,每次15~20min,这对长期从事站立或行走工作的高血压患者很有好处。

(二)衣服过紧对血压的影响

高血压患者,多发于中老年人,因此要在这个年龄组的人中强调“三松”,一是裤带宜松,最好不用收缩拉紧的皮带,宜采用吊带式;二是穿鞋宜松,以宽松舒适为度,多穿布鞋;三是衣领宜松,尽量不结领带,遇必须系结领带时,应尽可能宽松。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很多不起眼的人为因素都可能促使血压升高。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常伴随发生,而且动脉粥样硬化几乎涉及全身,其病理变化反应也是全身性的。以大腿股动脉为例,其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腔狭窄,若此时过分勒紧裤带,则会进而增加腰以下部位血液流动的阻力。为了维持人体下半身正常的血液循环,心脏这个“动力泵”不得不提高功率,血压就随之增高。这种血压突然升高的情况,有时会产生严重的反应。对于鞋带、衣领以及手腕扣夹的表带等,都是同样的道理,均须注意宜松不宜紧,以自然、舒适为度。 NutYDfzT1PUPqwKld0NUXbaCVVQ11z3g+oHLYxO3IMlSryMQuDM8QtSyMbnPKv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