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饮食对北方高血压的影响

常言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人若是不能饮食则营养就不能补充,身体也就不可能强壮,故《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若是饮食不加注意,过食生冷、油腻、辛热之物,就会损伤脾胃,使后天之消化功能出现问题,从而变生出许多疾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黄疸、暴痛、癫狂、厥狂、久逆之所生者,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意思就是说:若是经常饮食过饱,阻碍了气机的升降平衡。就会出现筋脉松弛,因肠湃而产生痔疮这样的病症。若是饮酒过量,就会造成气机上逆。若是经常吃油腻、精美的食物,就会发生疔疮这类疾病(比如像痛风之类),所以患病就像用空空的容器接收东西一样容易。像黄疸、骤然的剧痛、癫疾、厥狂这样的疾病,都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而不能下行所造成的。五脏不和则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头痛耳鸣,九窍不利,也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像糖尿病、脑出血、脑血栓造成的跌倒、半身不遂、卧床不起、胸闷气喘、过度肥胖等现象,都是过度偏嗜油腻甘美的食物造成的。

《素问·奇病论》对以上现象做了相应的解释:“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其意为: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若胃失和降而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溢,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病名叫脾瘅。患这种病的人,肯定是经常食用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的食物能使人生内热,甘味的食物能使人中满。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就会形成消渴病,这种病可以用芳香化湿的药食排除蓄积于体内的郁热之气。所以治疗糖尿病,单纯地补充胰岛素是不妥的方法,而调整脾胃的功能,才是治疗之根本。

《灵枢·口问》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就是说:饮食物进入胃,经过了胃的腐熟、消化,会在脾气的推动之下将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上注于肺。如果胃中素有寒气,饮食物进入胃中之后,就会出现新生的精微之气与素有的寒气之间相互混杂、正邪相攻,二气混杂相攻就会上逆。从胃中上逆而就形成了呃逆之证。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吃着火锅、麻辣烫喝着凉啤酒或不顾四季之变化,随时从冰箱当中取出寒凉之物皆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原因。

1979-1980年,对全国15岁以上的人进行高血压抽样普查,结果表明,我国高血压的平均患病率为4.85%,其中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南方。除西藏高原情况特殊外,北京地区患病率最高达9.53%,广东最低只有2.4%。与1959年比较,北京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100%,而上海等南方省、市只上升了50%。北方地区高血压的患病率普遍高于南方,除导致高血压的其他因素外,膳食因素不容忽视。有关科研人员分析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食盐量过高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钠和氯。如果钠摄入过多,在内分泌的作用下,能增加血管对各种升高血压物质的敏感性,从而使血压升高。据美国有关资料报道,每天吃15g食盐,高血压发病率约为10%;如果每天摄入食盐量增加2倍,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增加2倍。实验证明,尿中排出的钠量与血压成正相关。

我国素有“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北方人认为“不咸不香”“不咸不下饭”,以致酿成膳食中食盐过量的不良后果。北方人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南方,北京地区高血压患病率居全国首位,嗜咸的饮食习惯导致摄盐过多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脂肪量偏高

一般来讲,正常成年人平均每人每日摄入50g左右的脂肪,既能满足机体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也能完成脂溶性活性物质携带者的生理功能。营养调查表明,北京城区居民平均每人每日摄入动物性食物50~125g,虽然比日本的314.4g少得多,然而摄入的动物脂肪量却远比日本人高,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几乎被肥肉垄断所致。过量的脂肪,尤其是过量的动物脂肪进入体内,会对蛋白质、脂肪和糖在体内的平衡起到破坏作用。我国营养学家曾提出,糖、蛋白质、脂肪的比例为5∶1∶0.7,由于北京地区脂肪摄入量偏高,使脂肪、蛋白质的比例出现1∶0.1的倒置局面。北京地区的托幼和小学生中,脂肪、蛋白质之比竟为1.5∶1,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一般来讲,由脂肪提供的热能应占膳食总热量的17%~20%,而北京地区居民的脂肪热能占总热能的26.4%,大大高于日本和我国南方诸省居民的脂肪热能。

三、动物脂肪过多

动物脂肪摄入过多除能造成脂肪沉积,产生肥胖现象外,还会增加饱和脂肪酸在人体中的含量,从而使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升高。世界各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膳食中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成明显的正相关。

四、维生素C实际摄入量不足

维生素C的功能之一是增加血管韧性,防止血管出血。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主要是新鲜蔬菜和水果,从膳食调查来看,蔬菜在我国居民膳食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故维生素C的供给量一般尚充足。但由于烹调加工不合理,造成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不足。北方地区居民习惯熟食,许多新鲜蔬菜也要经长时间的炖、熬,结果使蔬菜中所含的维生素C几乎完全损失掉。另外,由于气候寒冷,居民在冬、春季节主要吃贮存的大白菜,而大白菜经过长期贮存,维生素C可能被大量破坏和损失。这几种原因造成了北方地区居民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不足。

五、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

调查表明,北方地区居民膳食中,鱼类、瘦肉类和豆类等有利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的优良蛋白质食物普遍缺乏,而鱼类和豆类中的完全蛋白质,可增强机体各组织的抗御能力,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及磷脂和谷固醇则是削脂降醇的有利因素。 r17C+3TiLsikdw5++1I5haGJG3UGUdy7pqTGexZLD5oKMzkuXP70VZZCrcO+/FX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