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我国高血压的流行情况

我国曾进行过4次大规模的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分别是在1958年、1979年、1997年和2002年。前3次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分别是5.1%、7.73%和13.58%,结果表明从1980-1990年的10年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4.15%,绝对值增长了54%。2002年原卫生部(卫健委)组织的对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但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高血压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国内其流行病特点是北方人发病高于南方人。很多朋友不解,这个病与寒冷有关吗?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高盐饮食

人们习以为常的盐,看似属于食品添加剂,似乎没有毒性。但事实上盐是一种应用最为久远的食品添加剂,也是“最传统”的防腐剂。几千年的使用人们忘记了它的毒性。说它是防腐剂一点也没错,因为无论什么容易腐败的食品,无论什么样的食品只要放入大量的盐就能在室温下长期保存。连最无孔不入的微生物也无可奈何,而盐之所以能有这样的防腐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它们能牢牢地束缚水分子,让水分子像固体一样不能运动,微生物不能利用食物中的水,食物中的酶在缺水状态下也无法发挥活性。这种作用在食品保藏中固然可以,但在人体中可就会带来极大的麻烦了。首先,摄入过多的盐意味消化道黏膜细胞会因为缺水而受损。人的肠道对盐中的钠离子几乎是百分之百地吸收,大量的钠离子进入血液会导致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升高。组织中的水分子就会向血管内移动——是大量的钠离子吸引了这些水分子,而身体最外层的皮肤自然会受害而缺水。用大白话来说,人们吃太多的盐就是把自己做成腌萝卜,只不过这种腌制是从身体里面开始的。有人会说,多吃盐没关系,多喝点水不就行了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摄入大量的盐之后人体确实会感觉到渴,于是会多喝水。然后这些水分很快就会进入血液然后被血液里的钠离子牢牢吸引使血管膨胀、升高血压。这时候人也会看起来有点“肿”。如果吃了很多盐之后,怕造成肿胀而不多喝水呢?那就会造成组织脱水,无论是肿胀还是脱水,只要多吃盐都对健康和美丽容颜不利。吃过多的盐会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这个结论已经得到了循证医学的公认。且吃过多的盐会增加罹患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脑卒中发作在我国中老年人中十分常见。轻则致残,重则致死,而控盐是预防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吃过多的盐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所有肾功能下降的人都必须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婴幼儿的肾功能没有发育成熟,早早多吃咸味食物也会使肾脏造成极大的压力,甚至造成慢性中毒。很多女性朋友都有感觉,在月经结束前的几天,眼睛和脸会有点肿胀,肚子有点鼓胀,头也有点胀痛,如果有意在经前少吃盐和其他咸味的东西,这种不适感就会明显减轻。很多人有偏头痛的毛病,如果少吃盐,头痛的发作往往能够有所缓解。有国外研究发现,摄入大量盐是诱发头痛的一个重要因素。吃盐会增加尿液中钙元素的排出量,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危险。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对于膳食钙摄入不足,患骨质疏松症概率大的中老年人来说,这更是雪上加霜,这些从肾脏排出的钙还会增加肾结石形成的风险。吃咸味重的食物会让咽喉非常难受,组织脱水时更容易发炎。会降低黏膜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所以患咽喉炎病的人更要避免过咸的食物。此外,还有少数研究提出高盐饮食可能增加喘息和哮喘发作的风险。

高血压的致病因素中,高盐饮食名列前茅。北方人盐的平均摄入量高于南方人。其原因有历史性的,因为盐是可以防腐、提味的。北方物产没有南方丰富,冬季新鲜的食材匮乏,往往利用腌制的方法保存食物,久而久之养成了吃腌制食物如咸菜、包菜、腌肉的习俗。同时,咸味也有促进食欲的作用,让单调的菜肴易被用餐者接受。现在,物质丰富了,但沿袭下来们风俗、地域性饮食文化的氛围以及人们从前养成的习惯没有被深刻纠正。世界卫生组织给我国居民们建议是成年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g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是不超过6g),而我国东北很多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盐摄入量高达30多克,超过了建议值的五六倍之多!这就到导致了北方患高血压的人数高于南方。

二、高能量饮食

肥胖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北方人肥胖者多于南方,这便为高血压的发病埋下了隐患。高血压与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儿童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肥胖青少年出现高血压症状的比例也较高;在20~30岁之间的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生率要比同年龄而体重正常者高1倍;40~50岁的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生率要比非肥胖者高50%。有人发现,身体超重的程度与高血压的发生也有关系:体重越重,患高血压的危险性也就越大。肥胖作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已属定论。我国10组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饮酒、基线血压值、心率、吸烟和地区)后,体质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kg/m 2 ),5年内发生高血压 [收缩压≥160mmHg或(和)舒张压≥95mmHg的危险性增加9%。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2001年汇总分析约24万人群结果,发现高血压现患病率均随体质指数或腰围(WC)的增高而上升。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合作研究提示,基线时体质指数相差3kg/m 2 ,4年内发生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的相对危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在4年内体重增加相差3.7kg,高血压的发病危险男、女性分别增加35%和38%。Framingham人群调查资料也证明,相对体重、体重指数、体脂含量、皮褶厚度、腰围等肥胖指标与血压均成正相关,肥胖是预测和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相关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研究提示,在人体大量的脂肪组织形成血管紧张素前体血管紧张素原增多,与体重指数、血浆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瘦素(Leptin)水平明显相关;脂肪组织尚存有高浓度心房钠尿肽(ANP )清除受体,从而推测脂肪积聚可能导致血浆心房钠尿肽清除过多,使肾脏ANP 活性降低,促发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内分泌、遗传和新陈代谢机制与肥胖和高血压的发生有关,包括胰岛素抵抗(IR)、交感神经系统(SNS)的过度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水钠潴留、遗传机制以及瘦素水平。

三、饮酒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第七条“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少量饮低度酒并不一定有害,但过量饮酒甚至酗酒肯定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嗜酒者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高,一次大量饮酒即可引起肝功能异常,长期大量饮酒可增加喉、食管、胃、胰腺、肝脏等部位患肿瘤的危险。慢性酒精中毒可导致男性阳痿。因为嗜酒者饮食很少正常,他们可能患有营养缺乏症。大量饮酒最严重的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酒精为亲神经物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饮酒后有松弛、温暖感觉,消除紧张、解乏和减轻不适感或疼痛。一次大量饮酒可产生醉酒状态,是常见的急性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大脑皮层、小脑、脑桥和胼胝体变性,肝脏、心脏、内分泌腺损害。怀孕妇女大量饮酒对胎儿产生损害,造成流产、胎儿畸形。各种酒类均可致依赖,含酒精浓度高的烈酒较易成瘾。对酒类产生依赖的速度较慢,一般慢性酒精中毒的形成,常有10年以上的长期饮酒史。酒类与镇静催眠药可有交叉耐受性,有些酒精依赖者可伴有催眠镇静药依赖。酒精依赖综合征在临床表现上,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为四肢与躯干的急性震颤,患者不能静坐或稳定地握杯、易激动和惊跳、害怕面向他人,常见恶心、呕吐和出汗。若给饮酒,上述症状迅速消失,否则会持续数天之久。进一步发展,可有短暂错觉、幻觉、视物变形、发音不清或狂叫,随后可出现癫痫发作,48小时后可产生震颤谵妄。慢性酒精中毒者常呈人格改变,变得自私、乖戾,对工作和家庭不负责任,终日嗜酒如命,常有说谎、偷窃等违纪行为。患者常伴有躯体疾患,包括慢性胃炎、肝硬化、吸收不良综合征、周围神经炎及心肌损害等。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饮用高度酒是导致高血压的另一种因素,北方人高度酒消费高于南方人。研究显示,饮酒与血压之间呈一种“J”形关系。轻度饮酒者(每天1~2杯)比绝对戒酒者血压低,但与不饮酒者相比,每天饮3杯(1个标准杯相当于12g酒精,约合白酒30g、啤酒360g、葡萄酒100g,可引起收缩压升高3.5mmHg、舒张压升高2.1mmHg)或更多者有显著的血压升高。酒精类型与危险性有关,少量饮酒有扩张血管活血通脉、增加饮食、消除疲劳之功用,因此在寒冬季节或逢年过节适量饮些酒精含量低的啤酒、果酒、黄酒对人体有益。但是,长期大量饮酒则危害人体健康。有饮酒习惯并在服用降血压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在接受降压治疗时,饮酒可抵抗药物的降压作用。因此,减少饮酒或戒酒也是高血压患者预防血压升高的措施之一。饮酒者往往同时伴有体重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和血尿酸升高,这些也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使高血压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增加。

四、钙与维生素D缺乏

有研究显示,我国北方人缺钙与维生素D总体高于南方。缺钙会使血压升高而与钙吸收及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维生素D,如果维生素D缺乏,即便摄入了充足的钙,也会出现吸收不足和利用障碍,使钙的功能大打折扣。维生素D在天然食物中含量很有限,晒太阳是人体获取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而北方人在冬天晒太阳较少,这也是容易导致高血压的一个因素。维生素D缺乏国内外均比较普遍,主要是由于日照不足,皮肤得不到充足的紫外线B段照射,引起内源性维生素D合成减少。人体3%的基因受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调节。相关性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地域、季节、年龄、种族、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本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与高血压的发生成负相关。维生素D的缺乏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高血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疾病,目前人体及维生素D状态与高血压是否有直接相关性和补充维生素D能否有效防治高血压目前尚无定论,需要今后的实验中加以完善,特别是临床大型的前瞻性研究,才能给出一个合适的推荐方案,将可能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五、寒冷

如果人长期处下寒冷环境中,便可对环境温度逐渐发生适应,而维持正常生理状态,对环境的此种适应机能称为服习。人体暴露于低温环境中,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接受皮肤冷觉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和被冷却的血液的刺激,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散热。与此同时,内脏和骨骼肌血流量增加,代谢加强肌肉产生剧烈收缩、寒战,使产热增加,以保持正常体温,人体具有适应寒冷的能力,但是一定的限度。如果在低温(-5℃以下)环境中时间过长,越过了人体的适应和耐受能力,则机体调节机制发生障碍,体温逐渐降低。当直肠温度降为35℃时,各种生理功能转为抑制,体内产热减少。当温度降至30℃即出现昏迷,这种假死状态尚可恢复。直肠温度自30℃降至20℃这一过程进展较快,一般认为体温降至26℃以下极易引起死亡。寒冷的外部环境作用人体的神经感受器官,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人体在寒冷气候影响下,除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等反应外,人体还有一个“冷适应”过程。冷适应是个复杂的自身生理生化调节过程,首先表现在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作用增强,机体受冷时,通过皮肤束梢到中枢的神经反射而使体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加,耗氧量明显增加;其次是心血管反应,在受冷后出现的抵抗阶段,此时心率和心输出量增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实验表明,手或面部受到冷刺激时,血压和心率明显升高,对于经过耐寒锻炼的人,收缩压上升较低,而不适应者上升则较高。 qZzMFxzlV2UuSyanVob2FbL/xZ6fROmYGpEfFY45e4HKAJuc4MVH2SlF2t0Ln29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