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了解了常见的几类明清女性服装搭配,那么,还是让我们回到林黛玉进贾府的具体情境中。在内宅迎接黛玉的基本都是女性,上到鬓发如银的老祖宗贾母,下到平辈迎、探、惜三春姊妹,以及邢、王夫人,王熙凤和李纨妯娌等,包括林黛玉在内,金陵十二钗的六钗都已经出场,这是荣国府女眷的一次集体亮相。在荣国府迎接远方贵宾的一派和谐景象中,作者以如椽之笔对每个人的表现展开了栩栩如生的描绘,一方面以登场亮相的方式直接交代人物的身份性格,另一方面则以侧面烘托、委婉暗示的手法,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巧妙的勾勒。那么,在这样的场景中,荣国府中的贵族夫人、小姐们,都是何种装束?而服饰作为符号又传达了哪些信息呢?
图1.25 明 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夫人陶氏画像(局部)
我们不妨仍然以林黛玉的视角为线索展开现场观照,并建构艺术的想象。首先要考虑的是,林黛玉进贾府时究竟多大?由于《红楼梦》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版本,前后不乏相互矛盾之处,书中主要人物年龄迄今并未形成定论。关于黛玉进府时的年龄,有六岁、七岁、九岁、十三岁等多种说法,
但无论如何,她进府时还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女孩子,这点基本可以成立。那么,从小女孩的视角来观看周围环境,她最关注的人都有谁呢?想来,首先应该是同龄人或岁数更接近的年轻人,王熙凤的穿着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符合人物心理和现场情况的。而除了熙凤之外,应该还有三春姊妹。
书中写三春姊妹的妆扮“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曹公从写作的角度考虑,对现场人物采取了详写、略写和不写三种方式,他对王熙凤是详写,对三春姊妹则是略写,所以我们要想象复现三位娇小姐的服饰装扮,首先就需要对她们的身份、性格有基本的了解。迎春是贾赦的女儿,非嫡出;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年纪很小,被贾母接过来养在身边。贾赦、贾政、贾敬虽然都是文字辈的三兄弟,但他们住在不同地方。贾赦住在荣国府旧花园,贾政住在荣国府,贾敬的府邸则在宁国府。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探春是真正住在自己家里,迎春、惜春都是住在亲戚家。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经历会在个体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对个体性格培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迎春、惜春寄居于亲戚家的童年经历,对她们的性格和人生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先看迎春,书中对她的外貌描写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微胖、脾气好、不爱说话。迎春有个诨号叫“二木头”,言下之意,她是一个被针扎都不会叫出声的老实人。迎春的老实懦弱多有体现,如第七十三回,奶妈把迎春的攒珠累丝金凤首饰偷出去当掉,事发后,迎春的贴身丫鬟司棋、绣橘等和奶妈媳妇对骂吵架,迎春反而不闻不问,置身事外。贵为千金小姐,迎春为何如此软弱,以至于邢夫人恨铁不成钢地痛斥她呢?从邢夫人的斥责中,或许能略窥一斑:“总是你那好哥哥好嫂子,一对儿赫赫扬扬,琏二爷凤奶奶,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但凡是我身上掉下来的,又有一话说——只好凭他们罢了。况且你又不是我养的,你虽然不是同他一娘所生,到底是同出一父,也该彼此瞻顾些,也免别人笑话。”这段话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第一,作为亲哥亲嫂子的贾琏王熙凤对她不闻不问。第二,嫡母邢夫人对她不管不顾。那么,亲爹亲祖母亲叔叔呢?第七十九回,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后文孙绍祖骂迎春时透露出来:贾赦欠他五千两银子,以女儿的婚姻抵债,说来竟是卖了女儿。而贾母心中不称意,但也不想出头多事。至于贾政,虽然极其厌恶孙家,也知道侄女所托非人,但劝过贾赦两次,贾赦不听,他也就罢了。如此看来,迎春身边的亲人虽不少,却都对她冷漠无情,长期处于被忽视、被冷落的环境中,虽然珠围翠绕、锦衣玉食,这千金小姐的内心世界却是一片荒芜。她的懦弱,或许是千百次求助却被无视后形成的自保,但即使如此退缩、隐忍,她最后也未能落得个好结果,年纪轻轻就被狼子野心的丈夫虐待至死。
这样一个被忽视的女孩子,在迎接远方表姊妹的隆重场合,会怎么穿戴呢?或许,她发髻上斜插着攒珠累丝金凤钗、银镀金嵌珠莲花纹结子、银镀金镶珠宝莲池璎珞,戴着明清时期常见的金镶宝八珠耳环,内着白色交领中单,外罩黄色圆领袍,下搭翠绿色马面裙,裙上织着灵芝方胜纹
(图1.26)
。她的攒珠累丝金凤首饰曾经被奶妈偷走当掉,
该首饰虽然贵重,却更多是在正式场合使用,并非每天都需要佩戴,不然根本无法向长辈交代。奶妈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为自己儿子弄点周转的急钱。迎春对此置之不理,固然是懦弱无能的表现,但或许也从另一个层面折射了她内心深处的柔软。她是如此地缺爱,而在幼年时,或许只有贴身陪伴的奶妈曾给过她少有的温情,所以即使奶妈犯下如此大错,她却仍然不忍心责罚,唯恐失去生命中仅有的这么一点亮色。这个缺爱的女孩子,也会格外珍惜和远方表妹相见的机会吧,在这个备受贾母重视的重要场合,作为三春之长,想来她会戴上贵重的凤钗,以表现诗礼之族千金小姐的知书达礼和对表妹到来的期盼。虽然满头珠翠昭示了贵族小姐的不凡出身,但她却微垂双眸,仿佛要尽量在热闹的人群中隐藏自己的存在,将满腔心事,都化作无声沉默。她衣服上的灵芝纹寓意着这个鼎盛家族对女儿的祝福期待。古人称灵芝为瑞草,认为它需要很长的生长周期,只要耐心等待,就能收获千年仙芝。或许这正是迎春的命运:如果她能得到家人更多的关爱,又得遇良人,在安详平静的家庭生活中,她也能慢慢成长,最后从木头蜕变成灵芝。但生活里没有那么多假如,她的家族出身,彼时的社会环境,注定了迎春的悲剧结局,这个可怜的女孩子最终还是化作朽木,徒然换得世人几声叹息!
图1.26 迎春出场
再看惜春。惜春和迎春有点像,纵观全书,她的亲爹贾敬、亲哥贾珍、亲侄子贾蓉基本就没和她有任何往来,似乎这些血亲自从把她送到荣国府后,就完全忘了她的存在。而她在书中极少见的和嫂子尤氏互动一次,就闹到了断绝关系的程度,是何原因呢?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从惜春的丫鬟入画处搜出金银锞子和男人的贴身衣物,在男女严格禁绝往来的贵族之家,入画可谓明知故犯,所以惜春要撵走她。这时尤氏帮着劝解,姑嫂之间说着说着,竟然唇枪舌剑起来,这段对话的高潮,是惜春冷冷说出“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尤氏“羞恼激射”,双方不欢而散。尤氏是宁国府的当家少奶奶,被小姑子劈头盖脸指责,恼了很正常,但这个“羞”字,却很值得推敲。曹雪芹写《红楼梦》,往往以隐笔曲笔暗藏机锋:贾珍和秦可卿的暧昧情事,可以从焦大口中和秦可卿丧事的诸多细节中窥见一斑;贾珍、贾蓉和贾蔷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则是奴仆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宁国府的种种荒唐,用柳湘莲的话说,就是“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连隔了好多层关系的外人柳湘莲都知道宁国府的烂账,惜春怎会不知?而柳湘莲的诛心之论,在一定程度上更代表了彼时社会舆论对宁国府的宣判,其中自然也包括惜春。这意味着,作为贵族小姐,她的名誉已经被家人的荒唐行径连累,在当时的社会中已经没有可以期待的未来了。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惜春对宁国府、对哥嫂的痛恨,她当面抢白,不仅没给嫂子留半分面子,还对尤氏与贾珍等人表达割席之意。这一回回目就叫“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惜春行事如此狠绝不留余地,世人皆以为四小姐天性孤僻,但一个人如何对待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世界如何对待她的反射,也就是说,从来没被爱过的人,终究也学不会爱人。天知道冷漠孤僻的惜春,看了多少冷眼、听了多少冷语,才会最后变得无情无爱,一意断绝尘缘!
此时,这个小女孩安安静静立于众人之中,看到远方来的林表姐被贾母一把搂入怀中,或许也在内心深处涌起复杂感受吧!她两髻上各插一个金镶玉嵌宝万字簪,和堂姐迎春一样插戴着银镀金嵌珠莲花纹结子、银镀金镶珠宝莲池璎珞,耳戴嵌绿松石金耳环,内穿白色交领中单,外罩绿色圆领袍,织如意万字纹,下搭红色马面裙,绣万字纹 (图1.27) 。万字纹是最常见的中国传统纹样之一,寓意着万福万寿,辟邪消灾。万字在纺织物上常被呈现为“卐”,代表着佛教所指喻的轮回。可惜贾府虽然尽量用珠翠珍宝装扮着闺中小姐,万字纹也寄寓着家族的吉祥祝福,但无情少爱的土壤终究开不出丰盛的花朵,惜春在府中向来少人陪伴,第七回周瑞送宫花给她时,她正在和小尼姑智能一起玩耍,还戏语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仿佛一语成谶,与她的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形成了前后呼应。也就是说,在目睹了元春、迎春、探春三位姐姐的人生遭际之后,排行最小的惜春大彻大悟,最终选择剃发出家。昔日的金钗银钏、绮罗绫缎,乃至花容月貌都化作浮生一梦,她最后的结局是陪伴青灯古佛,了却残生。衣饰上的万字纹,早已昭示了她未来的命运!
图1.27 惜春出场
和迎春、惜春相比,探春要稍微幸运一些,不仅因为她住在自己家里,她还和自己的亲人有着比较正常的互动。她的父亲贾政俨然是贾府的一股清流,虽然总在后辈子侄们面前板起面孔,对小女孩们却相对温和,也偶尔参与孩子们的猜谜拟诗活动。第二十二回众人猜灯谜,贾政道“这是风筝”,探春笑道“是”,一个“笑”字,说明探春与父亲的关系至少保留了场面上的融洽。探春和哥哥宝玉的往来也比较密切,比起贾琏、贾珍等对妹妹毫不在意,宝玉对探春显然好得多。书里透露宝玉经常从外面买些小玩意捎给探春,在探春发起海棠诗社时,宝玉也是第一个响应支持的。可见,来自兄长的关爱扶持,对探春养成开朗舒阔的性格,应该有一定影响。但生性要强、才能出众,被誉为玫瑰花的三小姐,心头也有难言之隐,不得不长出周身之刺以自全,那就是她的生母赵姨娘。赵姨娘是贾政的宠妾,又生下一对子女,按理来说在府中已经有了安身立命之本,但在宗法制社会,正室夫人对妾室操有生杀予夺之权,从王夫人对李纨和其他看不顺眼小丫头们所施展的雷霆手段可以想象,赵姨娘在她管辖下讨生活,处境何等煎熬。人皆以为赵姨娘愚笨不堪,但她也曾对女儿倾吐心声,“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按照当时贵族大家庭的规矩,探春只能认王夫人为母亲,相比庶子贾环,探春对宝玉不构成威胁,未来还能成为家族联姻的棋子,故而王夫人对探春也相对和善,但赵姨娘毕竟是探春的亲生母亲,她也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母亲争取到一些空间,但愚钝的赵姨娘唯恐失去对女儿的控制,频频生事,甚至公然要求女儿直接表态为她撑腰,探春倘若处理不当,必然会引起王夫人对她和赵姨娘的恶感。因此,夹在嫡母和生母之间的探春,竭尽全力周旋想求得平衡,却总被裹挟着卷入各种是非,怎一个累字了得!
同样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如果说迎春的策略是忍,惜春的策略是冷,探春的策略则是硬,庶女出身让她格外敏感,转而格外强硬地捍卫自己名门千金的身份。所以在管家过程中,她痛斥前来搅局的生母;抄检大观园时,面对邢夫人陪房的挑衅,探春果断出手,以一记响亮的耳光再次昭告她千金小姐身份的不可撼动。强硬的处事风格和闺阁少女的青葱年龄形成了强烈对比,让我们感受到埋藏在三小姐心中的痛苦和不甘。这样一个女孩子,在迎接远道而来的表姐时,是什么心态呢?书里写她“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想来,在这种重要场合,探春既是淡定自如的,也是敏锐细心的,眼睛看着表姐,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老祖宗和王夫人吧。在迎接黛玉的众裙钗中,她的装扮令人眼前一亮:发髻上插金海棠嵌紫宝石簪,和堂姐、堂妹一样戴银镀金嵌珠莲花纹结子、银镀金镶珠宝莲池璎珞,耳戴八珠环。内穿白色交领中单,外罩深红色圆领袍,衣面上织着海棠纹;下搭米色马面裙,裙面上是杏花纹 (图1.28) 。
海棠明艳灿烂,正如探春其人。她头上的海棠发簪,衣身上的海棠纹,都对应着她发起海棠诗社的首功和写作海棠诗的诗才。在大观园的一众女儿中,除黛玉、宝钗、湘云外,探春的诗才也不容小觑,第三十七回中,作者只记述了这四位闺秀的海棠诗,可见他对探春才华的赞赏。此外,作者巧妙将琴、棋、书、画等四项才艺分别赋予了元、迎、探、惜四位小姐,探春正以擅长书写而称,她的丫鬟一名侍书,一名翠墨,合称为书墨。第二十三回提到元春省亲回宫后,“便命将那日所有的题咏,命探春依次抄录妥协”,说明探春的书写才华得到了家族认可。第四十回贾母引众人游赏大观园,来到探春居住的秋爽斋,只见房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墙上挂着宋代著名画家米芾的《烟雨图》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手书对联,都足以说明探春对书画有着超凡的审美品位。而张俊先生曾提到探春所住的秋爽斋,其命名也很可能来自老北京习俗,清代京师的学堂为鼓励京城子弟们读书,立秋时节在学堂门口挂牌子,写一个大字“学”,旁边还有四个小字“秋爽来学”,意思是天气凉快,应抓紧读书。
如此,作者将秋爽斋分给探春,差可说明他对探春勤奋好学品格的欣赏。
图1.28 探春出场
除海棠纹外,我们还将杏花纹样赋予了探春。第六十三回中,探春抽到的花签是“瑶池仙品”杏花,签上的诗是“日边红杏倚云栽”,旁注“得此签者,必得贵婿”等。杏花娇俏,且在清明节前后开放,而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结合来看,这位美丽才女最后的结局是在清明时节远嫁贵婿,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难再相见。在贾府三春中,探春最关心家族命运,最有责任感,她曾经勇敢站出来进行经济改革力图革除弊端,也曾在王夫人下令抄检大观园之时沉痛说出“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等有见地的话,可见这位三小姐头脑敏锐、视野开阔,虽是一朵娇艳的闺阁富贵花,却具有不输于须眉男子的心胸眼光。《红楼梦》的作者若干年后回首往事,才领悟到“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其中应该包含着他对探春等一干裙钗发自内心的欣赏。如果《红楼梦》故事的确折射了作者本人的家族记忆,那么,探春就是那颗他午夜梦回时闪闪发光的家族明珠,寄寓着他深切的忏悔和深沉的思念。
迎、探、惜三位小姐除去各自的金凤钗、海棠钗、万字钗之外,其他的首饰都是相同的,即戴银镀金嵌珠莲花纹结子、银镀金镶珠宝莲池璎珞,和八珠耳环,呼应着原书中的描写“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但迎春的首饰以黄色为主色调、惜春以绿色为主色调、探春则以红色为主色调,一方面彰显差异,另一方面则是以首饰和身上衣服的主色调相呼应。
除了三春姊妹外,黛玉的视线,应该还会投射到李纨、王夫人和贾母身上。两代婆媳之间,或许始终存在某种微妙的张力。青春守寡的李纨,本来丈夫的早逝已经带给她莫大打击,而那应当顺理成章接过来的管家权又被强势婆婆夺走,处境可谓相当尴尬。她的应对策略是万事不理,一心只教导幼子,希冀在荣国府窒息的环境中勉强觅得安身立命之处。她的穿衣搭配可能和王熙凤比较接近,只不过服装的色彩更黯淡些罢了。或许,她头上挽起高髻,略插一支金兰花簪子、金镶珠宝梅花鬓边花,戴一对金镶宝珠梅花耳环,内穿白绫袄,袄面绣着龟背纹,外罩月白方领比甲,上绣着如意云纹,下搭蓝缎马面裙,裙面织着落花流水纹 (图1.29) 。龟背纹和如意云纹,都暗含着青春年华的她对吉祥幸福的期待,而落花流水纹又暗指过去的美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寄寓着她对过往幸福的思念。她的装扮整体色调冲淡优雅、素净端庄,比较符合她大家闺秀的出身和孀居的身份。而她鬓上所插兰花簪子、耳上所戴金镶宝珠梅花耳环,包含了兰花、宝珠等元素,则寄寓着妻子对丈夫贾珠的思念和对儿子贾兰的期待;梅花纹样,则对应着她在第六十三回抽到的梅花花签“竹篱茅舍自甘心”,她看似已经心如枯槁,但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儿子成长的盼望,实则是支撑着她度过漫漫长夜的内心支撑。正如她在元春省亲奉旨题诗时写道:“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以神仙比喻元春,以珠玉指代元春的哥哥贾珠和弟弟贾宝玉,一方面符合了省亲场面的隆重氛围;另一方面则巧妙将贾珠与宝玉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亡夫的思念,可见她内心深处的情思并未被寡居生活完全泯灭。
这种情与礼的冲突,在李纨身上表现得并不明显,但也偶有流露。如三十七回诸闺秀集结海棠诗社时,李纨主动请缨张罗诗社细节,和小姑子妯娌们说说笑笑,居然显出一点活泼。又如第六十三回怡红院中开夜宴为宝玉庆祝生日,正值凤姐生病,李纨、探春、宝钗三人担任管家职务,严禁大观园中夜饮。此刻众人喝酒行令,毫不避讳在场的三位管家人,黛玉更是打趣说“你们日日说人夜聚饮博,今儿我们自己也如此,以后怎么说人”,探春宝钗皆不答,唯有李纨笑道“这有何妨。一年之中不过生日节间如此,并无夜夜如此,这倒也不怕”,更主动参与抽签喝酒。在谨守规范中带着几分圆融活泛,这或许是李纨立足于贾府的安身之道,也是她本人性情的自然流露,为她的行为举止平添了几分烟火气,也让这位孀居少妇的形象显得更生动丰富。
图1.29 李纨出场
按照当时贵族大家庭的规矩,有婆母在场的场合,李纨要恭恭敬敬地伺候。那么,顺着黛玉的视线,在李纨旁边就能看到王夫人。书中第六回刘姥姥回忆她见过年轻时的王夫人“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如此说来,出身军功世家的王夫人,有着性格爽利、礼佛修行的一面,她看起来应该眉目间带着几分和善吧。但贾母又曾评价她“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曾经伶俐爽快的王二小姐,嫁入规矩多、深似海的侯门,上奉公婆,下抚幼子,要处理府中大小事务,还曾经历刻骨铭心的丧子之痛,岁月的变迁、世事的磨砺让她曾经的少女情怀消逝得无影无踪,唯有牢牢抓住荣国府主母的权柄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吧。她为何明知不合规矩,却一定要排斥李纨管家呢?这或许涉及荣国府的核心利益斗争,如果李纨的丈夫贾珠没有早逝,他们夫妻俩和儿子贾兰,将是王夫人最有力的未来臂膀,但贾珠的去世,反而将这对婆媳推到对立的位置。因为倘若李纨接掌管家权,待到贾兰长成,嫡系长孙承接荣国府资源名正言顺,从名分上,感情上,他都会更偏向自己的母亲而不是祖母。但如果宝玉接班,那么荣国府的核心权力还会掌握在王夫人手中。或许在现代人看来,不管贾兰还是宝玉接棒,王夫人作为祖母和母亲都能安享富贵,又何必多事。但王夫人恰恰不是那种感情至上母性强烈的女性,为了未来的权力博弈,王夫人宁可推举儿子排挤孙子,在她的身上,对权力的渴望压倒了骨肉亲情,当寡媳独孙碍事时,她会无情地扫清他们,当儿子不听话时,她也会挥起权力大棒进行打压。细细考究,在前八十回中,宝玉生命里的挫折起伏,如逼金钏,撵晴雯,暗推金玉良缘等,多半都来于他的亲生母亲,何其可悲!
这位中年贵妇头戴䯼髻,插金镶宝花钿,额头裹着蓝色珠子箍,戴一对金镶玉葫芦耳环,身穿秋香色立领对襟大袖衫,系莲花双鱼形金扣,蓝锦缘边,锦上织菊花纹,下搭蓝色马面裙。䯼髻的挑心是佛像,大袖衫上织着佛教八宝吉祥纹样,包括宝伞、金鱼、宝瓶、莲花、白海螺、盘长、胜利幢、金轮等,马面裙上平织松竹梅岁寒三友纹和万字纹 (图1.30) 。王夫人的服饰比较符合原书对她吃斋念佛的描述,葫芦寓意福禄,佛教八宝吉祥纹和万字纹都寓意着智慧和慈悲,但综合来看,身处末世,感受到贾府倾颓之势的王夫人诸事繁忙,虽有向佛之意,却身心困顿,行事混乱,抄检大观园即为一例。而七十七回更提到,抄检大观园后,王夫人将芳官等人撵出怡红院,让她们的干娘领去嫁人,芳官等则闹着要做尼姑,王夫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允许,原来她觉得芳官等太年轻,进入佛门恐非了局。但水月庵和地藏庵的老尼姑们想要徒弟使唤,反复进言,又正逢邢夫人接回迎春以备人相看、官媒求说探春之时,王夫人心绪烦恼,因此不在意芳官等出家小事,最后还是让她们随老尼姑去了。在这段交流过程中,王夫人态度反复,情绪在不忍心和不在意之间波动,对芳官等小丫头们始终存着一丝善念,矛盾之中显出她人性的复杂。她或许并不是存心要置金钏、晴雯、芳官等于死地,只是在那无趣的人世间,她能抓住的东西实在太少,唯有牢牢抓住宝玉,以寻求最后的安全感。为此,所有在她看来妨碍他们母子前程的人事都要被清扫隔离,当她得知那些被赶走丫鬟们的不幸下场时,或许也会闪过一丝不忍吧,但终究荣国府小姐公子们的事情,才是她心头要紧之事,那些丫头们如同小猫小狗,也就随她们去吧。佛说众生平等,一心向佛的王夫人终究还是没有参透佛理,但说到底,置身于滚滚红尘被名枷利锁拘住的,又何止她一人呢……
图1.30 王夫人出场
越过王夫人,黛玉的眼光最后会定在贾母——她最亲的外祖母身上吧。当年金陵史侯家的千金小姐,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太君。表面上,老太君被儿孙们簇拥着安享尊荣,仿佛诸事不理,但事实上,她却比任何人都明白贾府此时面临的困境。贾府宁荣二公以军功起家,第二代、三代都以袭爵为主,在朝中并未担任实际重要官职,且“国朝”开创已近百年,对武将的重视不比开国之初,通过科举考试让子弟入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世家的选择。贾府也曾尝试过转型,如让贾敏嫁给探花林如海,让贾珠读书入仕并娶李纨,但这两步妙棋策划随着贾敏、贾珠的早逝都付诸流水。于是,在子弟中选出能读书的接班人着力培养,并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联姻对象,是贾府高层念兹在兹的当务之急。从书中细节来看,贾母和贾政在这点上达成了一致,将史湘云、林黛玉先后接入贾府,也是基于未来贾宝玉联姻的考虑。从老太君的布局可以看出,她头脑清醒,具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并且处事灵活。如她当初把管家权交给次子贾政而不是袭爵的贾赦,后来又默许长房孙媳妇王熙凤接手管家;又如为长房嫡孙贾琏娶妻于武官集团的王家,又为次房嫡孙娶妻于文官集团的李家,如此种种,都能看到她对荣国府的长房和次房采取的平衡之术,足见政治手腕高超。
这样一位老祖宗,我们为她设计的造型是:头戴䯼髻,上插金镶宝慈姑叶分心和金镶宝小插,
裹着绛色箍儿,外罩一件蓝色缕金八团花立领对襟大袖衫,下搭淡紫色马面裙、蓝灰色缘边,外表仿佛慈祥观音,内中不乏霹雳手段。她衣身上的团花纹是鸾凤纹,马面裙上是五湖四海纹,都有吉祥和睦之意。为迎接心爱的外孙女,老人家特意戴上了一对金玉喜相逢耳坠,分明映衬着老祖宗内心的喜悦和期待
(图1.31)
。黛玉进府,不仅能让爱女贾敏的亲生骨肉继续陪伴膝下以慰老怀,更是贾府未来转型的一步好棋,怎能不让她喜上眉梢呢!
在这个场合里,最重要的女主角——林妹妹,那个被慈爱的老祖宗一把搂入怀中,被众人怀揣着各种心思默默打量着的娇小姐,她是何种妆扮呢?从《红楼梦》成书至今,众多文人雅士们都画出了他们心目中的林妹妹,如清朝的改琦、费丹旭、孙温等。改琦画中的林黛玉梳堕马髻,穿对襟长披风
(图1.32)
;费丹旭画的林黛玉也梳低髻,穿上襦下裙
(《十二金钗图》,故宫博物院藏,图1.33)
;孙温笔下,初进荣国府的林黛玉梳着高高的双螺髻,后颈有垂髻图,
穿上襦下裙
(图1.34)
,都是晚明至清代前中期江南汉族女性的典型装扮。他们画笔下的黛玉,都弱不胜衣,楚楚可怜,折射出封建时代男性文人对才女的想象和规训,即又美又弱又惨,与其说这是真实的林黛玉,不如说他们是借才女之酒杯,浇自己心中各种不平之块垒。
自有现代媒介以来,更多的林妹妹活跃在剧场、银幕和荧屏中。据学者整理,清末北京京剧舞台上的林黛玉,还是采用传统戏曲表演中小姐梳大头穿帔的造型,出场时引得观众发笑,认为不是真正的黛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梅兰芳对古装扮相进行改革后才改善。1915年,梅先生排演了京剧《黛玉葬花》,参考古画仕女造型,让黛玉“穿玫瑰紫的软绸对襟小袄和白色长裙,腰系软纱短围裙,系丝带,两边挂玉飒。回房后加上一件绣着八个五彩团花的软绸素帔。头上正面梳三个髻,上下叠成品字形,旁边戴珠花或翠花,发式清丽淡雅”
。该戏演出后大受欢迎,而黛玉的戏曲造型也影响了此后的《红楼梦》电影。如1924年京剧《黛玉葬花》的纪录片
(图1.35)
、1944年华联版《红楼梦》电影
(图1.36)
、1977年《金玉良缘红楼梦》电影
(图1.37)
等,林黛玉梳高髻、佩云肩等,其服饰和发型都参考戏曲元素,平添了几许古典意蕴。这几部电影的人物造型,也为后来诸多的《红楼梦》电视剧、电影人物的服饰设计奠定了基础。如1987年《红楼梦》电视剧中,初进贾府的林黛玉内穿白色交领中衣和浅紫绣折枝梅花上襦,下着白色百褶裙,外罩白底绿萼梅刺绣斗篷
(图1.38)
;1989年版《红楼梦》电影中,林黛玉身穿淡黄底子连枝花叶纹样镶边披风、蔚蓝绸面偏襟对眉立领袄子和银白绸面细褶裙
(图1.39)
;2010年版《红楼梦》电视剧中,林黛玉的造型吸取了不少昆曲元素,更在发型上采用了大柳和小弯的设计
(图1.40)
。她们的形象既有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吸纳,也折射出现代受众对古典才女的想象。
图1.31 贾母出场
图1.32 清 改琦《红楼梦图咏》之林黛玉(局部)
图1.33 清 费丹旭《十二金钗图》之黛玉葬花(局部)
图1.34 清 孙温《红楼梦》之“接外孙贾母怜孤女”(局部)
当然,无论是清代文人的绘画,还是现代电影、电视剧的画面展示,女性人物形象更多反映了不同时代对理想女性的想象。那么,当我们脱离此前的众多版本,展开自己的想象去建构林黛玉时,她大概会是什么模样呢?
首先立足于文本展开梳理,黛玉必然是很美的。第三回巧妙地以虚写的方式展现了她的美,“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动静之间,美人意致宛然,跃然纸上。这种虚写,从旁人的感受和评价处都得到了进一步印证。如第二十五回,凤姐宝玉姐弟被邪魔作祟危在旦夕,众人忙乱不堪,而薛蟠“忽一眼瞥见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薛大傻子阅美女无数,见到林黛玉还有惊艳之感,可见其美。第六十五回,尤二姐等和兴儿聊天,借兴儿之口说出林黛玉是“多病西施”,在贾府众多美丽的夫人小姐中,格外推崇其美,可见黛玉的容貌出类拔萃。
图1.35 京剧《黛玉葬花》剧照
图1.36 1944年电影《红楼梦》海报
图1.37 1977年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剧照
图1.38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图1.39 1989年电影《红楼梦》剧照
图1.40 2010年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黛玉还很强。这种强,并不是外在的刚强,而是才华出众,聪慧过人。书中记述黛玉自幼多病,幼秉父母庭训,后来又跟着贾雨村断断续续读了一阵子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她并未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但即使如此,在大观园的多次诗社诗会中,她的诗作独出一格,赢得众人交口称赞,可见她极其聪明。不仅诗才突出,黛玉还有着通晓人情、机灵达变的另一面。如贾府财政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安享尊荣者如宝玉犹然不觉山雨欲来,黛玉旁观却说出“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倘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之类的忧心之语。又如府中各位公子小姐的丫鬟嬷嬷,各种钩心斗角闹得家宅不宁,首当其冲者如怡红院,丫鬟们之间的争夺已经趋于白热化,宝玉还始终懵懂。可潇湘馆内人手不少,却一直呈现出一派和谐安宁的局面,从未见过类似闹剧,可见她管理到位。这说明黛玉的聪明是通实务接地气的,天仙般的林妹妹,倘若给她机会,又何尝不会成为一位治家有道、御人有术的得力当家人呢!
更重要的是,黛玉心中有爱,也懂得表达爱,这是非常宝贵的品质。黛玉有一位非常优秀的父亲,给了她莫大的支撑关怀,来自父亲的爱,使得黛玉书卷气质格外突出,浑然不似普通闺秀。幸运的是,来到贾府后,她更得到了贾母、贾政和宝玉等人的爱。贾母和宝玉对黛玉的偏爱在书中俯拾皆是,不用多说,而贾政对黛玉的偏爱,则是隐藏在字里行间。如建设大观园之时,贾政格外喜欢潇湘馆,而这处院子最后给了黛玉。又如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在凸碧堂和凹晶馆联诗,湘云赞叹馆名取得好,黛玉说道“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可见贾政对黛玉的欣赏。再如第二十三回宝黛共读西厢,宝玉一时失言冒犯了黛玉,黛玉的反应是“我告诉舅舅舅母去”,少年人吵架,往往会把家长搬出来,黛玉的第一反应是脱口说出“舅舅”,可见在失去父亲之后,贾政给了她一定的父爱,成为她的现实支撑。如此看来,在充满算计和倾轧的荣国府,从上到下,有贾母、贾政、宝玉的保驾护航,就算有小人有心生事,那些麻烦却绝对牵涉不到黛玉,比起三春姊妹,她是何等幸运!或许正因为她得到了足够多的爱,她在表达爱的时候,往往肆无忌惮。世人只看到了黛玉在宝玉面前的各种矫情娇气,但反过来想想,倘若不是感受到了足够多的安全感,黛玉又怎会如此不知收敛呢!要知道,她刚进荣国府的时候,可是“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最初的小心翼翼,变成后来的有恃无恐,正说明她是被偏爱的那个特别存在。或许正因为她太完美了,所以作者为她设计了另外两点不足,一是父母早亡,二是身体羸弱,但这又反过来强化了贾母贾政宝玉等人对她的关爱怜惜。黛玉性格中的若干矛盾之处,如感性又善思,多疑又痴情,计较又豁达,如此种种,正是复杂的现实环境在她身上的折射和反应。
如此可爱的才女,千言万语都难以尽述她的美好。或许,她梳着明清江南女性最流行的三绺头,发髻在头部左侧堆起一个小巧的堕马髻,下垂一缕小垂髫,点染几分深闺少女的娇羞。斜插金玉梅花簪,戴桃花纱头花,耳佩金镶宝梅花耳环,腕上是松石珍珠金手镯,指戴金镶珍珠宝珠戒指 (图1.41) 。
金玉梅花簪和金镶宝梅花耳环的设计中,梅花都是主纹样。黛玉曾在咏海棠诗中写到“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梅花孤傲、清冷的气质正如黛玉灵魂的写照,所以这两样首饰的设计是以白玉衬其美好,梅花点其清丽。
桃花纱头花,则以桃花暗喻她发起桃花诗社的诗情和春天葬花的慧心。这种纱头花参考了清代贵族女性所戴的宫花造型,也和第七回中周瑞家送宫花故事相呼应。薛姨妈拿出十二支新鲜样法堆纱的宫花,让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送给荣国府的几位年轻女眷,顺序是“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薛姨妈远来是客,送花给贾家女眷,当然要首先送给三位小姐,这是礼仪常情。而林黛玉是贾府的客人,但又是贾府小姐贾敏的女儿,老太太养在膝下视同亲孙女,所以安排在第二位的顺序。王熙凤是薛姨妈的内侄女,从关系上更亲密,有几分自己人的意思,先疏后亲的顺序,也符合中国社会的送礼习惯。并且,从空间位置来看,三春住在王夫人处,黛玉和宝玉住在王夫人旁边,王熙凤的住处则离得更远,周瑞家的从梨香院薛姨妈处出来,直奔王夫人住所,可以一路送下去,这个安排也比较合理。但在现实操作中,周瑞家的却更改了送花路线,先送给三春,然后绕路去了王熙凤处,最后才把两支花送给黛玉。从周瑞家的角度来说,她是王夫人的陪房,和王家人天然更亲近,王熙凤又是荣国府的当家少夫人,她表现得更殷切周到,再是自然不过。但林黛玉聪慧过人,且心思细腻,看到最后两支花,很快得出“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的结论。她当着周瑞家的说出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周瑞家的仗着是王夫人陪房,平日里没少高低看人,让黛玉已有不满;另一方面则说明贾母的确对这个外孙女儿各种宠溺,从物质到精神,都给予了她充分的关爱,故而薛姨妈送来的宫里新鲜样儿的宫花在黛玉看来不过平常,并未觉得是甚稀罕物件。并且,她对周瑞家的当面撂话,丝毫不顾忌其背后的王家,和她刚进贾府时小心翼翼生怕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的样子形成了鲜明对比,只能说明被满满爱意包围着的她,已然呈现出完全松弛的状态。
图1.41 林黛玉进贾府
松石珍珠金手镯,则参考了陕西西安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手镯文物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该手镯分四节,相互之间由青绿玻璃珠相连,开口处为镶嵌六颗宝珠的花朵形扣环。李静训又名李小孩,是北周太后、隋朝公主杨丽华的外孙女,九岁夭亡,杨丽华伤心之际,用众多珠宝陪葬外孙女以寄托哀思。这件手镯做工精致,价值连城,不仅展现了皇家雄厚的财力,更寄寓着外祖母对早亡外孙女的无尽思念。我们对《红楼梦》人物进行复原和想象时,所参考的首饰大多出自明清时期,但这件则出自隋代。每个朝代的首饰都有其特色风格,但也会对前朝的特点加以继承,故而隋代首饰被后人所传承,就情理而言,应该也能成立。这件尊贵的皇家手镯,充分展现了外祖母对外孙女的宠溺思念,将它戴在黛玉腕上,正堪表现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尊荣。
她上身穿浅粉色交领袄,衣领上绣着荷花纹,下衬蓝色百褶裙,裙上织着龟甲纹,垂下的一方素帕上画着墨兰,衬出大家闺秀幽静娴雅的仪态。她手托香腮,眉尖若蹙,一副弱不胜衣的娇俏模样,仿佛唐寅《美人思春图》中的仕女。这样的仕女走出美人图,走进贾府,纵然荣国府内一众女眷早已见过无数出色闺秀,但看到这般气质出众的女孩儿,仍然免不了会夸赞一句“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虽然有讨老祖宗欢心之意,但也从侧面肯定了林黛玉的卓尔不凡。衣领上的那些缠枝荷花纹,色泽鲜艳,光彩照人,让人想起那句浅浅嗔怪,“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一个才华横溢、孤傲自许的小才女形象跳出纸面,栩栩如生。
纵观《红楼梦》全书,对林黛玉的外貌、服饰、妆造等,基本都是虚写,只能从旁人眼中口中印证她姿容出众、气质绝尘。或许,于作者而言,林妹妹是他少年时代最美好的梦,他实在不忍心、也不愿意以俗套笔墨破坏他心中美好天使的形象。但这种不写而写、以虚印实的书写方式,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中建构了一个光彩照人、难以超越的女性形象,也为后人想象、勾勒林黛玉的模样提供了更多空间。数百年以来,无数人以文字、画笔、雕刻等多种方式展现他们对林黛玉的喜爱,也让林黛玉成为知名度最高、最受认可的古典才女之一,冥冥之中,这或许就是作者对他的缪斯女神最好的致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