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明清女性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从王熙凤的服饰,也能梳理出明清时期女装的一种基本搭配样式,即上袄(衫)下裙,再外搭一件连身袍衫。事实上,明亡清兴,清统治者强制要求男性剃发易服,但明代女性服饰得以保留传承。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国初,人民相传,有生降死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优不降之说。故生必从时服,死虽古服无禁;成童以上皆时服,而幼孩古服亦无禁;男子从时服,女子犹袭明服。盖自顺治以至宣统,皆然也”。 由此看来,清代前中期贵族女性的服饰装扮,都能在晚明的流行时尚中找到痕迹。《红楼梦》的年代背景虽然被作者架空虚写,但女性服饰的传承并未被明清易代的历史变更完全截断,因此,我们考察《红楼梦》中的女性服饰,仍然要立足于明清时期主要的汉族女性服饰装扮进行梳理,而要探究这个历史时期的服饰特点,则不可避免要追溯到朱明王朝以衣冠治国的制礼初衷。

从王朝更替的角度来看,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族主导建立的封建政权,夹在元朝和清朝两个少数民族主政的王朝之间,服饰制度在建立之初和坍塌之际,其中包含的意蕴内涵都值得关注。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草莽,驱元帝于漠北后,重新建立了汉族为主导的大一统王朝,为强调大明王朝的正统性,他下诏要求“复衣冠如唐制”,建立了一整套服饰制度,对皇帝及皇室、贵族、文武官及命妇、宦官及锦衣卫、军士、吏员及皂隶公使、四民 、三教九流等群体的冠服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强调上下有等、尊卑有别,其核心概括起来就是别华夷,明尊卑。 如明前期官员各按等级穿衣,命妇的褙子上加补子,补子图纹需与丈夫品级规定的图纹完全保持一致, 乡绅、举人、贡生、秀才等戴巾,百姓戴帽等。不仅官民有别,士庶有别,良民和贱民之间的区别也相当严格。如伶人只能戴绿头巾,腰系红褡膊,脚穿布毛猪皮靴,不能在道路中间行走,只能在路两边走。朱元璋甚至一度非常关心臣民的袖子、鞋子、帽子,亲自与官员商讨定议,规定了若干细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朱元璋制定的衣冠制度,其中所包含的以礼制教化、驯服民众之意,影响深远,甚至直接延续到辛亥革命,将每个身处于衣冠包裹之中的个人,都裹挟严控于社会网络之中。

在朱元璋的设计草图里,天下万民都应遵守本分,各安其责,各行其是,各守其位,如此则大明江山可以一劳永固,延祚万世。但他忽略了两点,一是世界本身处于动态变化中,明初细密如网的规定,并不能覆盖不断冒出的新事物;二是人之天性皆爱美,只要有机会,人人都想尝试体验新鲜事物。如此,以呆板僵硬的成文规定,来限制无时无刻不在流动的社会风尚,无异于螳臂当车,徒劳无益。

事实上,即使在服饰管理最严苛的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也并未做到使天下万民服膺,而在他之后,明朝的君王们更是力不从心,往往只能采取不断打补丁的方式,以应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服妖”现象。如成化年间,朝鲜使团入京,使节内着马尾衬裙,将外面穿的下裳撑开,类同欧洲中世纪贵妇们所穿的裙撑,能扩大腰臀视觉比例,肥胖者穿着也能显瘦。这种马尾裙引起京城官员们关注效仿,到成化后期,满朝文武都穿马尾裙,这显然违背了国初以服饰彰显贵贱的初衷,但祖制虽然厉害,却找不到穿马尾裙的处罚依据,所以皇帝也无可奈何,最后只能找其他理由施以禁止。待到嘉靖万历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兴起,设置于明初的服饰制度更是受到了来自朝野上下的多种挑战,不仅官员胡乱穿衣,连皇帝本人也不遵守祖宗成法违制滥赏,破坏了服饰规定。

明初服饰制度的严苛和晚明服饰风格的自由开放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间生成的罅隙,为我们了解明晚期的社会变迁提供了很好的观察视角。服饰制度被破坏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各种僭越穿衣,不仅官员不守规矩,商人也肆无忌惮,流风所及,良贱区分也逐渐消失。如成书于明中晚期的《金瓶梅》写从五品官员西门庆的妻妾做衣裳,妾室的衣服补子居然用二等文官的“锦鸡补子”。而妓女李桂姐穿着红罗裙子,公然违背了明初民间妇女不得穿大红、鸦青、黄色的规定。服饰制度的松动,一方面导致尊卑有别的服饰隔离界限日渐模糊;另一方面也使得晚明社会的服饰风格呈现出多元包容的特点,女性的服饰穿戴日渐丰富生动。

而到清代初期,由于满族统治者的区别对待,女性服饰一方面继承了明制,另一方面则吸收融合了满族的部分特点,形成明清交融的风格,而这些,都必然会在清代前中期的文学书写中得到相应反映。

基于此,倘若我们要给《红楼梦》中的群体,尤其是女性群体来量体裁衣,则首先需要对明清女性服装的基本款式有所了解。

明代服装仍然传承唐宋旧制,可分为袍衫、上衣、下裳、裤等四大类。 袍衫为连身长衣,长度一般过膝到脚,明代女性的袍衫有长袄、披风、褙子、褂等称呼。上衣和下裳,合在一起叫两截穿衣。上衣没有连身袍衫那么长,长度一般不过膝,有袄、襦等称呼。下裳包括裙、裤等,有马面裙、百褶裙、膝裤、套裤等称呼。清初,汉族女性和满族女性(包括在旗汉女)的服饰装扮各有特色,泾渭分明,但清中叶以后则呈现出相互影响、融合的特点。《红楼梦》的人物,大致生活在清朝康乾时期,故女性的服饰以明为主,也杂糅了部分清代元素。如书中写到芳官扎辫子,无疑受到清代男性发式的影响;又如黛玉、湘云等闺秀穿靴,也从侧面反映了旗女不缠足的习俗;再如王熙凤送给袭人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石青八团褂也是典型的清代满族贵族服装。而在王熙凤身上,明清杂糅、满汉交融的服饰特色也很突出。如前文提到她穿石青色银鼠褂是清代贵族的喜尚,又如第十一回写到她“款步提衣上了楼”,俞平伯先生在其所藏嘉庆甲子百二十回刻本此句下有清代人批语“上楼提衣是旗装”。因为汉女的典型着装是上衣下裙,而旗女穿上下连体的袍褂,故而提起下摆即为提衣。由此可见,要复原或想象《红楼梦》中的贵族女性服饰,不妨先对明清常见的女性服装穿搭作基本整理。

以文献记载和图像绘画为基础,可以梳理出几类常见的明清女性服装搭配类型:

第一类就是王熙凤所穿的竖领袄+马面裙+披风。如前文所述,清代褂子、明代披风都是对襟,明前期称褙子 ,晚明称披风,但披风和褙子最大的区别就是领子,“‘褙子’是合领,从上到下一直通下来,而‘披风’是重新㩟的瓦领”。 如《雍正十二美人图》 (故宫博物院藏,图1.21) ,美人或坐或站,都可清晰看到内穿竖领袄,外搭披风。

第二类是交领袄衫+马面裙或者百褶裙。如《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1.22) 中的宫女。

图1.21 清 佚名《雍正十二美人图》(局部)

图1.22 明 佚名《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第三类是交领袄衫+马面裙+外罩圆领袍。如明代唐白云夫人画像 (安徽省博物馆藏,图1.23)

图1.23 明《唐白云全夫人画像》(局部)

第四类是交领襦+抹胸式长裙。如明陈洪绶《补衮图》 (大英博物馆,图1.24) 中的仕女。

第五类是竖领大袖衫+马面裙。如明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夫人陶氏画像 (山东孔子博物馆藏,图1.25)

图1.24 明 陈洪绶《补衮图》(局部)

以上五类服装搭配,常见于明清时期的画像和历史文献记述中。当然也还有其他的搭配款式,囿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而如果我们要进一步了解《红楼梦》中贵族女性的服饰搭配,则不妨将这常见的五类款式与书中人物进行相应建构。 ATkNI4ekKD9FHCrlZA4lGW2o7wl9pbsm7yesRrnosusS8u9OJSLeVTt6MCDfLwA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