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林黛玉为何进贾府?

既然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故事发展的裉节,那么,林黛玉为何要进贾府呢?作者对此并未详述,只在林如海对贾雨村、林黛玉略作解释时轻轻带过。林如海对贾雨村说,“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言下之意,是外祖母贾母思念黛玉,故遣人来接。林如海和贾雨村相处时间不长,交情不深,他对贾雨村的说辞交浅言浅、滴水不漏,比较符合他们的身份和关系,而他对女儿的一番言语,则直接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忧思,所谓“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语气中充满疲惫和沧桑,意思是他已经没有精力和人手照管女儿,只能将她托付给舅氏,中年丧妻、诸事缠身的老父亲在爱女面前流露不舍、牵挂、无奈,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林如海和黛玉的父女深情固然令人鼻酸,但他的表述中却潜埋着一个矛盾,既然父女二人相依为命,他为何不将女儿留在身边呢?黛玉身体不好,本就不应长途奔波,而贾夫人去世不久,从情感上来讲,他也应更需要女儿侍亲膝下,以稍解丧妻之痛。就算贾母思念外孙女,从人之常情的角度而言,这个时候接走黛玉似乎也不太合适。林如海还提到身边无人照顾黛玉,才送她去依傍舅氏,但书中说得很清楚,林家世代封侯,林如海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怎么看也不像是那种寒门薄宦之家。俞平伯先生曾解释过,扬州盐政的正名应该是两淮盐运使,在清代是最阔气的衙门,最阔气的官。也就是说,林黛玉是豪富之家的千金小姐,门第财富并不输于日渐败落的贾家侯门, 黛玉去贾府,即使不是纡尊降贵,以高就低,至少也应是贵客登门,何谈“依傍”呢!并且,贾夫人虽逝,林如海房中还有其他姬妾,黛玉也自有贴身嬷嬷和丫鬟照顾,也不至于无人打理内帏,何以他想到黛玉的未来,会有顾盼之忧呢?

要解答这些疑惑,或许还要回到黛玉进府的具体语境中,结合贾府众人对黛玉的反应来展开解读。俗话说言为心声,在第三回中,明确写到和黛玉交谈过的女性眷属有四人,分别是贾母、王熙凤、邢夫人、王夫人。贾母见到黛玉,“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安排她和自己同住,并把服侍黛玉的丫鬟、教养嬷嬷等细节一一张罗妥帖,对黛玉的喜爱关心溢于言表。相较而言,邢夫人和王夫人的态度更为内敛。邢夫人说话不多,但携了黛玉、搀着黛玉的手、苦留吃晚饭、送黛玉至仪门前、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曹公将邢夫人的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般写下来,一位深知礼节、将面子功夫做得足足的贵夫人形象呼之欲出。也就是说,不管邢夫人内心深处对黛玉是何观感,至少在面上她做得非常周到。再来看看王夫人,从邢夫人处出来,黛玉在嬷嬷、丫鬟们的一路带领下,如进迷宫一般,最后才见到王夫人,对比邢夫人的热情,王夫人似乎略显冷淡。见面后两人交谈,王夫人对黛玉说了一大段话:

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细细揣摩王夫人的话中之意,前面说到贾政斋戒、姊妹们相处等都是过渡之语,她表述的核心就是要求黛玉远离宝玉。后面王夫人对此作了解释,“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话说到这个份上,王夫人对宝玉的控制可见一斑。她警惕一切可能让儿子失控的因素,并尽力将一切危险扼杀在摇篮中。是以,对初来乍到的林黛玉,见面伊始,她就发出了赤裸裸的警告。

王夫人对黛玉的警告,或许还包含另一层心思。荣国府内,玉字辈的少夫人有两位,即李纨和王熙凤。 按理来说,李纨是王夫人亲生嫡子贾珠的遗孀,又抚育着唯一的孙子贾兰,从人之常情的角度来讲,王夫人对这母子二人,应该是百般怜惜千般呵护,但通览前八十回,就不见王夫人和孙子有任何交流。并且,在荣国府内当家主政的是王夫人的侄女王熙凤,嫡亲儿媳李纨反而靠边站了,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透着各种古怪。从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或许王夫人并不怎么喜欢李纨,李纨也不是她心中的理想儿媳。可如果王夫人对李纨抱有成见,李纨当初何以能嫁入荣国府呢?且看李纨的出身,她是金陵名宦之女,父亲曾做过国子监祭酒, 位高权重。从贾府的两代联姻来看,贾敏嫁给探花郎林如海,贾珠娶高级知识分子的女儿,可以发现以军功起家的贾府越来越靠拢文官群体,试图通过联姻巩固家族地位, 这却不一定为王夫人或者说她背后的王家所喜闻乐见。想那王家是何家风?先看王夫人,书中所有宴会场合,从未见她表现诗酒风雅或点评晚辈诗作,可见腹内无才;二看薛姨妈,名门出身的她居然嫁入商贾之家,虽然在酒宴上也能勉强成句,却并无突出诗才;再看王熙凤,她能力出众却几乎是个文盲,嫁入贾府后因管家需要才勉强认得了几个字。从两代三位王家女性的文化修养之低,可见王家家风不注重培养女儿文才,联姻也更看重实际利益而不好士林清流之虚名。如此看来,与文官家族联姻恐非王夫人所喜,李纨作为儿媳,既不符合王夫人的母族利益,也不符合她的个人审美。

王夫人不中意出身书香门第的儿媳妇,却无法阻止李纨嫁给她的长子贾珠,那场联姻应该更多由贾母和贾政主导。那种无力控制局面的不快随着贾珠的去世、李纨退守一隅或许逐渐淡去,但随着宝玉年龄增长,围绕他的婚配,王夫人和丈夫、婆婆之间的分歧将再次浮出水面。在长子的婚姻上她曾作出妥协,但对于幼子的婚姻,她或许再不会轻易低头。那么,贾母和贾政究竟属意于谁呢?从贾敏逝世后,老太君迫不及待地要将黛玉接到身边来看,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如果说与林家联姻是贾家从武官系统向文官集团靠拢的一着妙棋,那么贾敏的早逝一方面让贾府有遽失骨肉之痛,另一方面更有政治资源中断的焦虑,而二代再次联姻则可以救活这盘死棋。如此,再来关注黛玉进贾府,可以发现围绕未来宝二奶奶的人选,贾府内部的角力博弈已然开始。事实上,贾母力主接黛玉进京,未必不存着培养宝黛感情,以后再顺水推舟的意思。彼时林如海仕途如日中天,贾府反倒需要极力攀缘这门亲事,林如海对此也未尝不是心知肚明,但因女儿年龄尚小,也采取了观望姿态。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理解贾家在林如海丧妻之后,还要借机接走黛玉;而林如海明明舍不得女儿,但为了她未来的人生考虑,还是送她进京。正因为宝黛二人背负着贾、林家族再次联姻的展望,黛玉进府是势在必行。双方家长对此心照不宣,王夫人自然不会置身事外,她对黛玉的敲打,正反映了她内心的不安和排斥,也为后来宝钗进府,金玉良缘对木石前盟形成挑战埋下伏笔,而黛玉进贾府,也将身不由己地卷入以贾母和王夫人为代表的内宅两大势力的纷争矛盾中。 ATkNI4ekKD9FHCrlZA4lGW2o7wl9pbsm7yesRrnosusS8u9OJSLeVTt6MCDfLwA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