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1859年,作者格雷厄姆生于爱丁堡,他五岁丧母,九岁随父迁到伯克郡,在泰晤士河畔度过了童年。二十岁时,格雷厄姆进了英格兰银行,却与同事格格不入,反而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并广交当时的文化名流,一有机会就逃离都市,重返乡土。1897年,三十八岁的格雷厄姆认识了小他三岁的埃尔斯佩斯。两人于1899年结婚,次年五月,儿子阿拉斯泰尔出生。然而,这个孩子天生单目失明,另一只眼也斜得厉害。夫妻俩不愿面对现实,宠溺地称儿子为“小老鼠”,并坚信他是一个天才。孩子四岁起,格雷厄姆每天晚上都会为他讲一小段动物故事。1908年,这些零碎故事结集出版,便成了《柳林风声》。这个有着不幸童年的父亲,却在给儿子的信中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天地,用自己的方式,让孩子体味到了美,让成人忆起了曾经属于自己的那个纯真世界:头枕着晃悠悠的小船,心向蔚蓝的天空敞开……

故事发生在岸边的柳林里。确切地说,格雷厄姆笔下的这群小伙伴,其实写的就是英国乡绅。那里风光旖旎,他们或泛舟湖上,或围炉夜话,虽偶有争执,却从不会真正记恨对方。故事的基调是优雅的,描写的笔触是细腻的。作者不仅优美细腻地写景绘物,还生动俏皮地描摹书中角色的丰富内心,几乎不动声色地写出一系列复杂微妙的情感体验,时时刻刻牵动读者的心。

书中的动物不需要拟人,因为他们就跟人一样,比邻而居,没有物种之别。《柳林风声》不是猎奇类的探险小说,也不是说教式的呆板故事,作者笔下的蛤蟆甚至算得上顽劣乖张的“问题少年”。在别的故事里,蛤蟆或许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大反派,是家长让小朋友们切莫模仿的对象。可在格雷厄姆笔下,这个喜新厌旧、狂妄自大却知错能改、珍视友谊的浪荡子,真是可爱极了。虽然他偷车、越狱,兴奋起来忘乎所以,好了伤疤又忘了疼,但朋友们会因此而厌弃他、离开他吗?不会!不管对方做了什么错事,因为是朋友,所以都可以包容和原谅。最为纯真的友谊,总是没有道理的!

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不喜欢《柳林风声》的读者,多半是因为讨厌蛤蟆。觉得蛤蟆是个有可能教坏小朋友的“大反派”。为什么这个闯祸精,最后那么轻易就被原谅了呢?为什么他没有受到惩罚呢?小朋友看了这本书,要是也学着他无法无天、随意搞破坏怎么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蛤蟆。其实,蛤蟆不就是个孩子吗?他身上有很多小孩的特性:没定性、喜新厌旧、自我中心……然而,他也善良、热情、真诚、知错就改……所以,该批评时就批评;该原谅时,就也跟书中的朋友们一样,“勉为其难”地原谅他吧!

此外,这也是本关于家园的书。鼹鼠在春光的诱惑下跑进柔情水乡,又在家轻柔的呼唤中回归地下——“家!这就是它向他传递的信号。那些亲切的召唤,随风而来的轻柔碰触,那些无形小手的又拉又拽,全都来自同一个方向!啊,现在,它一定近在咫尺。”此外,惹是生非的蛤蟆也经历一番苦战,才从黄鼠狼手中夺回祖传的府邸。水鼠呢,永远忠于他那日夜奔流不息的老河,认为“这世上绝对没有任何事,比得上乘着小船四处游荡,一半都比不上!什么都不干,就只四处游荡……”

除了友谊和家园,书中也有部分看似与主线情节无关的片段。周作人曾认为第七章美是很美,却太过玄奥,并怀疑这是西方文人的通病。我却觉得这段小水獭被潘神所救的篇章充满童话气息,亦真亦幻,引人遐想。有人说,第九章属于旁逸斜出的冗言赘语,我却觉得它诙谐有趣,正好可以让读者在经历了蛤蟆出逃的紧张后,获得片刻的放松和安宁。

我想,做翻译最幸福的事,便是可以用自己的笔,演绎自己热爱的故事。第一次译《柳林风声》是在2017年,转眼七年过去,如今有机会全文重修,再次出新,感觉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渐渐长大,不觉有种老母亲的欣喜和宽慰。说起来,这已是我第三次重修全文。之前跟读者交流时,有读者问:“为什么不第一次就定稿,反而要之后不断修正?”我要说:“哪怕每一本书都是‘当下的尽力之作’,随着水平提升,日后必然需要再次修订。选择值得反复打磨的好作品,每一次完善,都是一次进步。”

这几年的重修中,我也参加了两次由猫头鹰书店组织的《柳林风声》共读活动。跟读者的讨论,让我有了不少新的想法。大家对书中某些字句的讨论,也给了我新的视角,让我重新琢磨字句,修正更新。

总之,虽然没有机会领略一番英国的田园乡村,但我已经随着格雷厄姆的文字,看到了绿草如茵、流水潺潺,以及明媚春光里的那条大河——“摇曳、颤动,闪闪发光,明明灭灭,打着旋儿地沙沙作响,叽叽咕咕地冒着泡泡。”

梅静
2024.12 L0m/v0sHdOsXpXRV28ID4bgMRERceh9ssiH58RYVmYxAGIx60Ya2LC9NbgUzS2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