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作为一名儿童治疗师,同时也是两个小学生的家长,我再清楚不过,养育孩子是一份多么艰难、高要求,又令人疲惫的工作。

我的新客户尼基,在我们第一次会面时就对我说:“在养育孩子的这段日子里,我没留下一丝愉悦的记忆。”她无奈地表示,自己六岁的儿子“完全不受控”,甚至对她说讨厌她,嫌她烦人。尼基坦言,与儿子相处的时光,已然成了她生活中最艰难的时刻。

她摇着头,悲伤、难以置信的情绪展露无遗,这样的状况与她当初对为人父母的美好想象大相径庭。

她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当我们在育儿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也会这样问自己。

◇“我做错了什么吗?”

◇“我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吗?”

◇“现在做出调整、改变,是不是太晚了?”

我写这本书,是为了带来希望(也是为了给出答案),是为了强化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联结,也是为了恢复家庭的和谐。身为父母,如果我们需要支持,不是因为我们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养育子女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作。父母的付出和责任是没有尽头的,我们常常要孤身奋战,时而接收相互矛盾的建议,还要应对自身精力和时间的持续挑战。

一定要记住,现状不会一成不变。我们的祖先在一个个小社群中养育孩子,当时每个成年人、青少年都会参与到育儿的过程中。这种多代养育模式汇聚成了强大的社会力量,在世代传承的古老智慧的引领下,为父母凭直觉养育自己的孩子提供了支持。然而,当更倾向于群体主导的育儿条件不复存在时,我们目睹了基于舆论建议的政策和育儿方式逐渐兴起,这些虽然出于好意,可往往致使我们站到孩子的对立面,让孩子与我们对立起来,实在令人惋惜。

没有哪位家长想跟孩子陷入对抗状态,要是孩子已经长成身材高大的青少年,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 如果我们想要确保孩子心理健康,让彼此终身享受幸福、健康的亲子关系,那就必须从有关儿童发育的最新研究发现中汲取知识,尤其是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成果。 这些发现为我们提供了非凡的视角,揭示了孩子做出特定行为的内在缘由。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既让人兴奋,又意义深远,能够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

科学是这本书的根基所在。它不但能让我们相信自己的天性,从而更自信地养育孩子,还印证了先辈们那些源于直觉的认知: 我们的孩子是专注感受的个体,而不是善于思考的个体。如果我们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我们自己也要成为专注感受的人。

认识到驱动孩子行为的根源是他们的神经系统,而不是所谓的“淘气”,有助于我们重塑看待儿童发展的方式,也能让我们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更富有同情心。

* * *

很多事,我们之所以继续那样做,常常是因为“之前一直这样做”。最近,一提到“管教”这个词,人们就会想到惩罚或者采取严厉措施让孩子“受控”。其实,“discipline”(管教)这个词,源自拉丁语的“discipulus”,意思是“学习”。我会向大家证明,完全不需要借助任何惩罚手段,只通过教导,也能让孩子们表现得体。

有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划定界限;二是 我们期望在孩子身上看到什么样的表现,自己就要率先做出榜样,不要做那些我们不想在孩子身上看到的行为。

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的内容,都是从数十年来的个人心理治疗、学习、亲身养育子女,以及与孩子面对面的临床工作中总结而来的。我分享的信息都有相应证据作为支撑,其应用则是基于“创伤知情实践”。面对我自己的孩子以及我接待的小客户们时,我也是这样做的。

和我的第一本书《不存在所谓的“淘气”》一样,我会先用“蜥蜴、狒狒和智慧猫头鹰”这个简单的比喻对行为的神经科学基础作出解释。我在这本书中收录了与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们相关的新研究成果和补充概念,其中包括我认为的养育孩子十大核心要素——这十大核心要素是一个孩子身心强大的支柱。

我们的大脑是喜欢秩序的,这十大支柱的英文单词全部以C开头!

Construction 构造
Calm 冷静
Containment 控制
Connection 联结
Creativity 创造
Curiosity 好奇
Communication 沟通
Compassion 同情
Contracts and Crisis Management 约定和危机管理
Community 社群

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涵盖某一支柱内容,至于为什么做到这些对于家长来说十分重要,我也会给出相应的解释。在本书中,你会找到简单且快速地应用到自己孩子身上的实践练习,并且这些练习附有相关建议和示例脚本。此外,我还分享了自己养育孩子(尤其是事情发展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以及与丈夫和其他家人相处过程中的诸多实例。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其他社会环境中,我们都难免会遇到接受考验的情况。我会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向大家详细阐述,在何种具体情形下应用上述以C开头的“十大核心支柱”(简称Cs)。在最后一章里,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社群的重要性。当我们在痛苦挣扎时,应当呼吁父母们团结起来,敞开心扉,多多分享自己的经历,积极寻求自己需要的帮助,同时力所能及地为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支持。

团结起来,我们便能为孩子们发声。倘若社会和政策对我们、我们的孩子,乃至孩子们未来的健康和幸福不利,我们可以尝试改变它们。当我们改变看待孩子的角度时,会发现眼前呈现出一个全然不同的孩子,同时,我们也会在身为父母的自己身上察觉到变化。

* * *

我第一次与尼基会面的时候,她已经对养育孩子这件事彻底失去希望与信心。仅仅四次会面之后,事情就发生了改变。我们一起学习了神经科学知识,并且模拟进行了几次实践练习之后,尼基告诉我,我建议的那些小“调整”给她的家庭带来了巨大变化。她说,她感觉自己不再那么爱控制,也没那么挑剔了,她儿子比之前平和多了,而且她能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自己的爱了。她感慨道:“你简直是个魔术师!这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就像给我换了个孩子。当然,我儿子也换了一个不一样的妈妈。”

我不是什么魔术师,但是确实知道如何给育儿生活注入魔力。科学给我们提供了方法。 在学习“如何成为与孩子玩在一起而非惩罚孩子的父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触发孩子大脑中那些让人感觉良好的神经化学物质。 这样一来,孩子们在父母面前体验到的是快乐,以及深深的爱意和幸福感。

这些让人感觉良好的神经化学物质是处于沉睡状态的,就像著名的神经科学家雅克·潘克塞普形容的那样,“宛如睡美人,等待着有人将它们唤醒”。

我写这本书,源于一份热忱,我想让每一位家长都能拥有他们梦寐以求的亲子关系,同时也想让孩子们获得他们理应享有的亲子体验。我们不必非要等到孩子已经深陷危机之时,才去考虑该如何改进。最初,我正是受此启发,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家庭,才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别误会,即便到现在,在我家也时常出现孩子们在我身后吵闹,我抓着水槽,一边深呼吸一边小声骂脏话的情景。著名的诗人、活动家玛雅·安吉罗说得好,“知识越渊博,越得心应手。”

科学已经向我们敞开大门,让我们知道自己可以教孩子些什么,在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学习和进步。

我不敢保证这趟旅程会一帆风顺,实际上,修复关系的绝佳契机通常出现在关系出现裂痕之时。但我可以保证的是,你会得到帮助,找到答案,消除心中的疑虑,并且认识到任何时候做出改变都不算晚,而且正如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一样,(还是那句话)也没有所谓“淘气”的孩子!

无论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我们都能做到,我们的能力比我们想的强大得多。

通过这本书,我希望你知道,虽然我们各自驾驶着不同的船,但我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只能孤帆远行,希望你能因此得到安慰。

凯特·斯维尔顿,2024年3月 4VjV7OmSWjUAZzImsyulMUY0fQp5y77nkMGdQ1i6oyX+iNVvdc6cfMgBpCECkW4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