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秋天,我去北大口腔医院看牙,挂了个主任医师的专家号。检查完后,老先生为了方便患者预约后面的种牙并及时反馈病情,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患者都加了他的微信。
坦诚讲,能有像他这样的教授、博导、专家的微信,于我而言,简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我带着好奇心,迅速翻看了这位“大牛”的朋友圈,发现老先生每天都在打卡学习英文。那一刻,感觉相形见绌。想到自己这么年轻,已经好几天没有看书学习时,我默默举起了自己的小手,狠狠地捏了捏自己的大脸。
老先生贵为博导、教授、专家,但依然在坚持学习、提升自我,我问自己:“你算个啥?你有脸不努力吗?”
有的人,豆蔻年华但心态老矣!有的人,虽步入暮年,奋进之心不减。
我的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英文专业,因此很早就学习过塞缪尔·厄尔曼的一篇散文——《青春》(Youth)。
在这篇他最著名的散文中,塞缪尔·厄尔曼对“青春”和“老迈”有过精彩的论述。节选部分如下: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Youth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 of the 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ove of ease.
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sixty more than a boy of twenty.
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
王佐良先生将之译为: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感情。
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
如果你没读懂英文或汉语,记得多读几遍,细细品味这些优美文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理解字里行间所传递的深刻思想。
我还想起了之前我在大学工作时的一位校领导,他姓罗,当时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最开始对这位大神一样的人物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幽默风趣的讲话。
我这个人,有点沉闷内向甚至木讷,所以无比钦慕和向往那些讲话滔滔不绝,既有干货内容又能让听众哈哈大笑的讲演者。
再后来,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位大神,是他来参加全校英语教师教学座谈会。记得那天他笑呵呵地分享自己失恋的过往:他说自己读大学时,因为英语不好,前女友嫌弃他,在考四级的前几天跟他分手,导致他四级没过,成了很大的遗憾。
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略带陕西地方口音,但讲得声情并茂,将“失恋”这一“事故”讲成了幽默“故事”的他,用独有的风格把参与研讨的听众和老师们都给逗笑了。
当时,我就低头跟旁边的一位同事悄悄讲:“哇哦!这个校长太牛了。”
同事问我:“牛在什么地方?”
我说:“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把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用如此不拘一格的方式讲了出来。用自己失恋的遭遇,瞬间将高高在上的领导形象拉低变弱,让参会的老师们与他之间的距离感消失了。”
那天的教研会上,领导和其他老师也讲了很多,但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能清楚记住的也只有他讲的这个段子。
一个星期后的某天上午,正在教室讲课的我,突然看到一个老头从后门蹿进了教室。定睛一看,居然有点眼熟,再一想:“天哪!这不是前几天刚见过的副校长吗?也不提前打个招呼,直接推门进来就听课了。好歹让我有个准备呀!”
还好那天我洗了个头,形象上不是很邋遢。课呢?虽然说不上讲得精彩,但也不算差,更关键的是我有心机,因为我猜想这个领导可能也喜欢听段子吧。于是,我在讲解课文知识点时,顺带讲了几个段子来活跃气氛,把听课的学生和他都给逗乐了。
那天两个小时的课,他听了前一个小时,课间休息时起身离开了,还笑嘻嘻地说了声:“Very good!”
我本想礼貌性回复,说一句:“So many thanks for your appreciation.”结果,我话没说完,他已经飞奔出教室。
看着大领导离开的背影,我高兴坏了,像卸去了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头,跟讲台下听课的学生说:“可算走了,搞得我好紧张。”
好几个学生诧异地看着我,说:“您紧张了吗?没看出来,感觉有领导来,您好像更兴奋了。”
我说:“是真紧张呀,表面那些所谓的镇定全是装的。感谢你们的配合,在我段子还没讲完的时候,你们就开始笑了……”
一个学生L问:“老师,您知道校长为啥来听您的课吗?”
我说:“估计是听说我长得帅吧!”
L说:“您别自恋了,就您长成这样,谁愿意来听您讲课呀?”我说:“那我就找不到其他可以讲得通的理由了。”
L接着说:“昨天学校开了学生学习座谈会,今天来听课的校长也参加了,校长问我们有什么意见。”
我说:“你咋说的?”
L说:“我就开始吹嘘您,说您课讲得可好了,这辈子没见过讲课这么好的老师。”
我问:“然后呢?”
L说:“然后,他说今天要来听听课。”
听完L说的话,我立即抄起一本书假装要打他的样子,“愤怒”地批评他:“以后,像这种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仅可以继续,还要更多一些才好。”
后来,听说他听完课之后,还给我所在的学院院长打了电话,表扬了我几句,说我是个活泼可爱、受学生爱戴的青年教师,还邀请我去给全校更多青年教师做课堂展示。
想想要面对更多同辈青年才俊,在一堆高人面前卖弄,压力还是很大很大的。准备课堂展示的那些天,我过得心惊胆战,夜不能寐,虽然心里没底,但依然全力以赴。熬过之后,自己也成长了很多。
他还通过院长要到了我的微信,大领导主动翻了我这个青年教师、普通员工的牌子。当时的我,几分惊喜之余,也犹豫了好久:“加还是不加?不加,以后领导会不会给我穿小鞋?加了,领导问我问题,我答不上来怎么办?”
最后一咬牙,还是加了个好友,但我还是很有心机的,在加好友之前,把朋友圈里不能让领导看到的内容都删除了,不愿意删的,就设置了分组,只留下了看上去积极阳光的内容。
我这样小心翼翼地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时,想的是:“领导看到我如此积极、热爱工作的样子,保不准一激动就提拔我,给我机会或给我涨工资。”
结果,两个月后,我在校园网上看到了他调任另一所高校并升任校长的新闻。那天,第一次打开了他的朋友圈。我惊呆了:每天早上6点左右打卡,雷打不动地学习英语。
再后来,我听到跟他熟识的人说:“罗校长是个超级勤奋、超级热爱学习、超级热爱生活的人。他每天都会早起到办公室听英语新闻、读机械类英文原版资料和论文,之前他还在欧洲多个国家交流学习过几年,跟外国人进行学术沟通都没啥问题……”
再后来,我看到他在朋友圈里发过一篇类似自传的文章来鼓励大家靠努力改变命运。他说自己当年是初中毕业后考了中专,因此没读过高中,当然也错过了系统学外语的关键三年。他们那一辈人之中,能考上中专的,也是千里挑一的拔尖人才,但很多人也止步于中专学历,成为那个时代和自己人生最大的遗憾。
他还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中专毕业后,选择了继续求学读了大专,之后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完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又进入大学任教,从一个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成长为系主任、院长、副校长、校长。人生几十年,一路坦途。
很多人说,体制内的工作就像温水煮青蛙,安逸的环境会让身处其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斗志。
这种说法,或许是部分事实,但我更想说的是:别用什么体制内或体制外的说辞,来掩盖自己低质量的勤奋和思想上的懒惰。体制内与体制外,当然有差别,但决定你是否优秀、是否脱颖而出的,一定不是环境,而是你的选择和行动。
有的人,年纪轻轻,选择过的是一天到晚混吃等死的生活。这样的年轻人,即使年方二十,青春年少,心理上也早已是老态龙钟。
有的人,努力几天后没看到回报,就选择了放弃,他们用自己持续的失败,印证了一个道理:间歇性努力的人往往持续性一事无成。
有的人,即便步入了中老年,也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年轻。
我们的青春容颜和身体终会在时间的流逝中老去,但真正让你老去的不是时间流逝,而是意志消沉,是颓废,是惶恐,是懒散和无节制的放纵。
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年龄无关。无论什么时候,真正能激励你、温暖你、感动你的,都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励志故事,而是你充满正能量和努力的每一天。
写到这里时,我也想到了生活中一些令人生厌的人,他们一辈子也没做出能拿得出手的事,却仗着自己的一大把年纪倚老卖老,动辄就以自己年长别人几岁为理由,对年轻的后生晚辈指指点点。
殊不知,这样的人其实更可恶,不仅人老,心更老,身为即将或已经被时代淘汰的人而不自知。
有时,我会从夜晚的噩梦中惊醒,就是怕自己以后老了也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立志将来等我一大把年纪时,除非得了老年痴呆,否则一定会时刻告诫自己:“It's not the years in your life that count.It is the life in your years.”(重要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活出的生命有多少分量。)
哦,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美国人讲的,他的名字叫亚伯拉罕·林肯,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六任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