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被称为“欧洲绘画之父”,是与但丁齐名的人。
他为什么被称为“欧洲绘画的爸爸”呢?
废话不多说,我们直接来看他的画吧!
乔托塑像
《逃亡埃及》(Flight into Egypt)乔托,1304—1306
你现在是不是很诧异:他都画成这样了,还“第一人”?还“爸爸”?
这个问题要这样看,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厉害吧!他俩名字都带“乔”……
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乔托在绘画界的地位,就相当于乔布斯在手机界的地位!
怎么理解呢?
绘画并不是乔托发明的,但乔托却将绘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乔托的画,就好比乔布斯的第一代iPhone。现在,如果让你用第一代iPhone,你肯定会嫌弃它(速度慢,存储空间小,像素低……),但它诞生的那一刻却“亮瞎”了所有人的眼。
这就是乔托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我们先来看一幅画:
《宝座上的圣母》(Ognissanti Madonna)乔托,1310
这幅画现在挂在乌菲兹美术馆,是一幅典型的祭坛画。
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坐在画面正中的椅子上,椅子被使徒和天使环绕着。这种题材经常出现在中世纪的祭坛画上……
《马塞塔》(Maestà,又叫《庄严圣母子像》)杜乔,1308—1311
乔托是如何把一幅普通的祭坛画变成“iPhone”的呢?我们先找几幅同题材的祭坛画来对比一下:
①契马布埃“圣像”
②杜乔“圣像”
③乔托“圣像”
请注意玛利亚的胸部……
有没有发现,乔托笔下的玛利亚的胸部明显比其他画中的大?
我完全没有调侃或亵渎圣母的意思,我们纯聊绘画技法。
乔托画的玛利亚的胸部有明显的“凸起感”,而这种“凸起感”就是乔托在绘画上的革命。
(你可能会感到有些不可思议,要知道在乔托那个时代,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乔托在二维空间里创造出了一种立体感,这在绘画中叫透视法(perspective)。
再看圣母玛利亚两边的人,立体感会更加明显。
其他画家的画中,两边的人物都是堆在那儿或者飘在半空中的;而乔托笔下的人物,感觉真的是“由远到近”排列的!
《宝座上的圣母(局部)》(Ognissanti Madonna)1310
或者堆在那儿
或者飘在半空
(圣彼得和圣保罗很有心机地站在后排,脸虽然小了,但被椅子挡住了,看上去一脸悲伤。)
所以,人们经常说乔托是一个能画出真实、自然的画家,即便画中有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地方。
(比如每个人的脑门都像电灯泡似的会发光。不过,这是圣人的“标配”,脑门不发光,老百姓会看不懂。)
乔托钟楼
不管怎么样,乔托已经使西方绘画迈出了一大步!
他之所以将“透视法”加入到绘画中,我想应该和他的另一个职业分不开——建筑师[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Mary of the Flower)前的那个钟楼就是他设计的]。
乔托钟楼设计图
像乔托这种文艺复兴早期的匠人,通常都是身兼数职的。
画建筑图纸当然要符合自然规律,并且越科学越好。
除了画家和建筑师的身份外,乔托在建造斯克罗韦尼礼拜堂的项目中,还同时担任“装修队包工头”。
在斯克罗韦尼礼拜堂的墙壁上有一幅他的代表作:
《犹大之吻》(Kiss of Judas)1304—1306
《圣经》中记载,叛徒犹大用一个吻向追捕耶稣的士兵指认了耶稣,大弟子圣彼得顺手挥刀割下其中一个追捕者的耳朵。
故事很简单,但乔托画得却一点儿都不简单。
注意这个穿红袍的大胡子,他明显站得比其他人更靠近“镜头”,这就自然而然地制造出一种“透视感”。
左边居然还有一个背对“镜头”的人,这在之前的画作里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不画脸,你画他干吗?)
在整幅画中,露脸的总共就没几个,却给人一种“拥挤感”。
主角(耶稣和犹大)身后还有一大片黑压压的人头,乔托完全没有顾及“群众演员”的感受。
除了透视,乔托还会运用画面来控制观众的视觉。
这种看似现代的画法,乔托早在7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用了。
同样是在斯克罗韦尼礼拜堂的墙上,还有另一幅画:
《哀悼基督》(The Mourning of Christ), 1304—1306
很明显,主角耶稣基督并不在画面的中心,因此乔托在背景里加上了半堵土墙(也可能是土堆),将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的主角。
这种“指哪儿打哪儿”的画法,在几百年后成了大师伦勃朗和维米尔的绝技。
伟大的人不可能只在一个地方伟大!
乔托不仅为西方绘画带来了透视和视觉控制,还带来了最重要的一点——表情!
在乔托之前,几乎所有宗教画里的人物都摆着一张丧脸。从圣母到天使,甚至到婴儿耶稣,都是清一色的苦瓜脸。现在的游客逛教堂的时候可能会纳闷儿:“他们究竟在和谁生闷气?”
其实,这是一种表现手法。神没有表情,就会显得更加威严。你想一下,世界上哪座庙里的佛是嬉皮笑脸的?
从学术的角度讲,这叫神性高于人性。
意思就是说,神是没有表情的,有表情就不高级了,喜怒哀乐只有凡人才会有。
但是,请注意乔托这幅画里的圣母。她怀抱着儿子的尸体,表情如此悲痛……她是如何突破演技局限的?
这还要归功于前一章提到的圣方济各。圣方济各走的是亲民路线,传说他甚至会给小鸟布道,告诉它们要感谢上帝赐予的食物和庇荫的树木。方圆百米的小鸟听到圣方济各的布道,都聚集在他跟前……
这幕场景看起来是不是很温情、很有爱心?(我相信小鸟看中的肯定不是撒在地上的花生米。)
《圣方济各向小鸟传道》(St.Francis Preaching to the Birds)1297—1299
既然圣方济各走亲民路线,那么乔托作为他的“公关总监”(傅雷先生称他为“方济各的历史画家”)自然会把这个“卖点”贯彻始终。所以,他的壁画中的人物会让观众感觉更真实、更容易亲近。
乔托是第一个给这些神加上“表情”的艺术家。
画的还是同样的神,有了表情,人物就有了灵魂,观众也更容易“入戏”。
表情,就是开启文艺复兴的一把钥匙。
从此,艺术家们开始把注意力从神的身上挪到了人的身上。
而打造这把钥匙的人,就是——乔托。
因此,他也无愧于“欧洲绘画之父”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