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其实,我第一次认识查理斯·斯特里克兰的时候,我承认我看不出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但现在,几乎人人都承认他的伟大。

这里指的伟大并不是像政治家或者立下无数战功的军人那样:这种人虽显赫一时,但其实他是沾了自己得到的地位的光,而不是本身具有的特质造成的。一旦这段时间过去,他们身上的“伟大”就很快会被磨灭。比如:一位首相离职之后,还是一个夸夸其谈、没有原则的演说家;一个将军解甲归田之后,还只是当初那个小小的英雄。但是只有查理斯·斯特里克兰的伟大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

也许他的艺术不被你喜欢,但是你却依旧会对它感兴趣。因为他的作品能够让你原本平静的内心变得躁动,牢牢地抓住你的心灵。斯特里克兰被无数人嘲讽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为他辩解、对他夸赞,也不用害怕被别人看作是怪癖。包括他的那些瑕疵在人们的眼里也会成为他的优点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斯特里克兰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人们可以继续辩论着,无论是崇拜者的赞扬或者贬低者的诋毁,也许都是出于对他的一种偏执和任性,但有一方面是无法推翻的,那就是他是一个天才。

我有一种观点,那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其实是艺术中最令人感兴趣的东西;如果一个艺术家拥有了非常特别的性格,即使他可能有许多的缺点,我也是可以包容的。就像委拉斯凯兹是比埃尔·格列柯更好的画家,但是在我眼里,委拉斯凯兹的作品也许已经被我们看到太多了,我们便对他有些乏味了。但克里特岛画家的作品却恰恰相反,他的作品有一种食肉欲和悲剧感的美,彷佛是把自己的灵魂里的秘密献祭给永恒。无论是画家、诗人、音乐家等艺术家,其实都是用自己崇高美丽的作品去装饰世界,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但这种审美需求有粗野和狂暴的一面,非常像人性的本能。艺术家们能够在将作品奉献给世人的同时把自己的伟大也呈现出来,因此对一位艺术家秘密的探索如同阅读一些侦探小说一般。

而这个秘密的绝妙之处在于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答案或者说本身没有答案,像大自然一样。斯特里克兰手里即便是最差的作品,你也能发现他表达出来的内心的那种神奇、复杂、煎熬,我想,那些不喜欢他的作品的人,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不接受的。但同时也是因为这样才会有这么多人对他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莫利斯·于勒直到斯特里克兰去世四年以后才写了那篇文章,后来发表在了《法兰西信使》上才让这位默默无名的画家没被湮没在时间的无涯里。在莫利斯·于勒的文章被发表之后,很多害怕被世人冠上标新立异标签的作家才陆陆续续地开始写作。因此,于勒在法国艺术评论界很长的时间都享有无可争辩的权威。而他的论点也十分的引人注意,因为最开始他对斯特里克兰的评价看起来是过度赞扬,但后来却发现他的评价是公正的。也是因为从这一点儿发现开始,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天下闻名,拥有了艺术界牢固的地位。这个过程在艺术界历史上都是最具有传奇和浪漫色彩的,但是我这里并不想对查理斯·斯特里克兰的作品做出任何的评价,除非是涉及一些他性格的作品。某些画家的意见我其实一向是不认同的,因为他们总是傲慢地认为外行不懂绘画,如果门外汉要对艺术进行鉴赏就得闭上嘴老老实实掏出支票簿。但事实上,最荒谬的误解是以为艺术只有能工巧匠才会理解和掌握它的技巧。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用了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去表达自然流露的情感。但我认为,艺术评论家不掌握技巧方面的知识是做不出有价值的评论的,包括对绘画一无所知的我本人。

但是我的朋友爱德华·雷加特先生是一位既会写文章又会绘画的高手,他仅用一本书对查理斯·斯特里克兰的作品进行详细的探讨,所以我并不用冒风险去作出评价。他的这本书的文风十分经典,但是可惜的是而今的英国却没有那时法国流行。

而莫利斯·于勒那篇有名的文章为了吊起读者好奇的胃口,只是简单地描绘了查理斯·斯特里克兰的生平。正是因为他在艺术上面没有掺杂任何的情感,才能使文章达到唤醒那些理智的人的目的,让他们不要忽视查理斯·斯特里克兰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天才画家。于勒作为写文章的高手肯定也知道想要达到目的,文章就得先引起读者的“兴趣”。这让后来那些曾经跟斯特里克兰有过接触的人 (有些是在伦敦就认识他的作家,有些人是在 蒙特玛特尔咖啡座上和他有过一面之交的画家) 惊奇地发现,他们竟然与那个当初他们认为很失败、与其他落魄艺术家毫无区别、其实是个真正天才的家伙失之交臂了。而这时,美国和法国的一些杂志就开始接连不断地刊登各种写斯特里克兰的回忆或者评论他作品的文章。因此斯特里克兰的声誉也随着这些文章的刊登提高了很多。这样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又让读者的好奇心无法被满足,使得斯特里克兰的话题在那段时间里热火朝天,于是魏特布瑞希特·罗特霍尔兹花了很多时间去写一篇内容丰满的专题论文,为了列举出其中富有权威性的文章而列了整整一张纸的题目。

可平淡的生活需要一点新奇,所以人们对那些独特出众的人物背后的生活感到格外的有兴趣。只要有任何奇怪的事情发生,他们就会抓住不放,甚至编造出很多类似于神话的故事,并对自己的这种编造充满了信任,基本上到了疯狂的地步。这可能就是平淡的生活碰撞上浪漫情怀的反应吧。很显然,一些富有传奇的小故事也变成了英雄们永远被铭记的通行牌。比如:被人们铭记的瓦尔特·饶利爵士,他是因为自己的披风被伊丽莎白女皇踩过被记住,而不是因为他曾经把英国国名传播给了无数的国家;如果一个玩世不恭的哲学家想到这件事,那么他肯定会哑然失笑。

就像查理斯·斯特里克兰生前,其实知道他的人并不多。除了那些他曾经到处树的敌人或者讨厌他的人之外,他实际上并没有交几个朋友。我觉得那些写他生平的人最为难的事情就是必须靠想象来弥补事实的缺乏。不过,即使人们对斯特里克兰的生平了解很少,他们还是能从中找到很多材料,因为查理斯·斯特里克兰生前有太多稀奇古怪的行为和荒诞怪异的性格,并且命运还非常的悲怆坎坷。我认为,过不了多久一个关于他的神话可能就会从这一系列的东西中被制造出来,这样的神话,那些明智的历史学家都不敢贸然反对。

可惜罗伯特·斯特里克兰牧师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并不在这个明智的范畴中。他公开申明自己写的这部传记是为了“排除某些被误解的流传”,而这些流传“给活着的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是因为人们对他父亲后半生产生了很大的误解。

众所周知,在流传很广的斯特里克兰的生平逸事中,有许多会让一个原本体面的家庭变得十分难堪。我在读这本传记的时候也是忍俊不禁的,也曾暗地里庆幸它充满了枯燥乏味。斯特里克兰牧师的传记中斯特里克兰是一个体贴的丈夫、慈祥的父亲,善良、勤奋、品行端正的君子。在诠释《圣经》这门学问时,教士们其实大多都学了粉饰的本领,因此罗伯特·斯特里克兰牧师在解释他父亲的行为 (都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值得记住的) 的精思巧辩的时候,说不定也在时机成熟时帮助他在教会中获得一些地位。他想要抱住主教大腿的行为被我看见了,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件危险但可能又勇敢的事情,因为现在人们普遍接受了那些关于斯特里克兰的传说,这也是让他能闻名天下的最大的原因之一。斯特里克兰的艺术到了今天都还能焕发魅力,吸引人们,可能是因为人们对他性格的嫌弃和讨厌,也可能是因为对他惨死的同情,但作为儿子的罗伯特·斯特里克兰牧师却为了遮掩父亲的丑闻写下这样一本传记,很大程度上是给那些崇拜者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就好比斯特里克兰最重要的作品《萨玛利亚的女人》本来九个月前卖给了一位收藏家,但不幸的是这位收藏家突然去世,这幅作品便被克利斯蒂买走。而这一次的拍卖刚好碰到了斯特里克兰牧师的这本传记出版,正逢人们议论纷纷之际,这画的竞拍价格居然比九个月前低了二百三十五镑,这并不是巧合。因为人们对神话是喜爱的,但这个传记让他们的猎奇心失望不已,可能靠斯特里克兰个人的形象都无法挽回这个局面,直到没多久魏特布瑞希特·罗特霍尔兹博士的文章刊登,才打消了艺术爱好者们的疑虑。

魏特布瑞希特·罗特霍尔兹博士属于“不只相信人性本恶,还认为这个恶的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的这样一个历史学派。这一派的历史学者的著作比起那些把具有浪漫色彩的人物写成道貌岸然的君子的作家,更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乐趣。比如,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的关系只有经济上的联盟,在我这样的读者看来是非常遗憾的;想要我认同泰伯利欧斯是同英王乔治五世一样毫无瑕疵的君主则需要的证据就得更多 (而这样的证据看起来非常 难找到) 。魏特布瑞希特·罗特霍尔兹博士用来评论罗伯特·斯特里克兰牧师创作的那本天真的传记的词句让人十分同情这位不幸的牧师。比如原本牧师想要维护自己的体面而模糊掉的地方,都被罗特霍尔兹博士说成虚伪,而辩解陈述的章节也被毫不留情地说成是谎言,一些事情上保持的沉默被斥责是背叛。原本作家作品中的某些不足和缺陷是应该受指责的,但是他是主角的儿子,倒可以原谅。但倒霉的是,魏特布瑞希特·罗特霍尔兹博士连带着把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也说成是假正经、装腔作势、自命不凡、狡猾欺心,只会烹调倒人胃口的菜饭。在我看来,斯特里克兰牧师驳斥他父母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其实是在驳斥一些深入人心的说法,这是十分不慎重的。比如魏特布瑞希特·罗特霍尔兹把原信复制出来,戳穿了他在传记里提到查理斯·斯特里克兰从巴黎发来的一封家信,说自己的妻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人”这种说法。斯特里克兰牧师传记提到的原文是:“叫上帝惩罚我的妻子吧!这个女人太了不起了,我真希望叫她下地狱。”

魏特布瑞希特·罗特霍尔兹博士是查理斯·斯特里克兰的崇拜者,如果他要为斯特里克兰洗白,其实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他却看穿了斯特里克兰牧师撰写这本传记时,天真下隐藏的那个动机,他对人的潜意识了如指掌。因此他可以称得上艺术研究者的同时,又可以称得上是心理病理学家。因为人们在探索心灵的时候可能会看到某些言语难以表达的东西,但是却看不到不能表达的事物,但心理学家可以。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位博识多才的作家竟如此热爱搜寻让我们这位英雄人物丢脸的事情。但是当他找到一个关于斯特里克兰冷酷无情或卑鄙自私的证据时,他同情斯特里克兰的心理又多了一分。如果找到了一件人们早已遗忘掉的斯特里克兰的趣事,他就像宗教法庭法官审判异教徒一样心花怒放地拿出来嘲弄罗伯特·斯特里克兰牧师的一片孝心。只要是关于查理斯·斯特里克兰的事情,哪怕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他都不会遗漏的。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十分让人赞叹。比如:他详细记录了查理斯·斯特里克兰有一笔洗衣账单没付清。所以读者可以完全放心查理斯·斯特里克兰欠钱不还等债务的细节他也不会遗漏。 VfTdQd9vX8IMBFV7jIQwcwQt842w66IIDPdMuNJx+//rleNy1mgFlABgNiUlUSV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