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序

《月亮与六便士》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小说以情节入胜,这无疑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阅。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原是英国某证券交易所里的一位证券经纪人,事业稳定,家庭美满,人到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深处的呼唤,仿佛“被魔鬼附了体”,不惜舍弃一切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在异国他乡,他肉体上不仅承受着贫穷和饥饿的煎熬,精神上同样备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斯特里克兰最后选择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他终于在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中获得灵感,并最终找到了灵魂的安宁。

他在岛上同一个名叫艾塔的土著女子共同生活,并育有两子。在远离世俗烟火的日子里,他创作出一幅又一幅震惊后世的杰作。在他染上不治之症的最后的生命旅程中,他在自己住房的四壁绘制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却又在与世长辞之前,执意命令艾塔在他死后把这幅巨作付之一炬。

小说从始至终围绕着斯特里克兰奇怪的一生这一主题,探究他到底在追求什么。通过对这样一个痴迷艺术、不懂人情世故的怪才,以及紧紧围绕在他身边的施特勒夫、布兰奇、艾塔、蒂阿瑞、布吕诺船长、库特拉斯医生等人物的描写,逐步将故事展开。斯特里克兰从最初的令人生厌,到剧终时变得值得同情,这个过程就好似复杂多变的成长过程。通过对这一发展过程的叙述,毛姆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之间的矛盾和相互作用,探索了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理念的思考。在看似幽默随意的叙述中实则涌动着一股惊心动魄的力量,就像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评论的那样:“读《月亮与六便士》,就像一头撞在了高耸的冰山上,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彻底解体!”

“月亮”与“六便士”,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物品放在一起呢?最普遍的一种观点是,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着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的理想;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这正是作者的目的,要以它们比喻理想与现实吧。

就像我们常听人说“不要天天去想你最想要做的,那不现实,等你有能力了再去做吧。”我们觉得这根本就是不懂我们的理想,于是我们不顾一切去追求理想,我们一路狂奔,披荆斩棘,觉得自己可以打败一切艰难险阻,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头破血流,衣衫褴褛,而我们却还在原地踏步。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想,回首过去,猛然发现自己身后一马平川,天高地阔,而这广阔天地里全是自己为了梦想抛弃的六便士。

这个世界,的确有人如斯特里克兰,眼中只有月亮而不见六便士,也有人因为六便士而疲于奔命,最后在这个沉浮的世界里失去了自我。毛姆在谈及此书时曾说:“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从来看不到六便士。现在我们仍然看到天上的月亮,但我们是站在地上仰望月光,而且当我们的爱情不是憧憬和幻想的时候,发现被月光照耀的现实也是美好的,我们谈起我们的生活曾有多么的快乐,但在当时却从来都不觉得快乐。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新的生活里要懂得,得让自己快乐。”

我想,这本小说的书名本身就在传递这样一种思想:做一个站在六便士中可以时不时仰望月亮的人,让自己心中尚存一丝美好。 dA924d5Um/dppXaQdJosR8DtX6s/pjsKKShEgSpvzgoMqLSYjfHr6RMEMhIZF08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