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帝国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是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的资产逾千亿,被美国人誉为“坐在世界巅峰的人”。如果说微软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的话,那么比尔·盖茨俨然就是这个帝国的酋长。这样的一个帝国和这样的一个酋长通过技术和数字在全球范围内一步步地编织着它的帝国版图,并通过数字和技术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自小头脑灵活,18岁时考上美国哈佛大学。但是盖茨在哈佛仅仅就读了两年,两年以后,盖茨没有完成学业就申请退学,其中原因有二:一是学校的知识已经不能能够再满足他;二是他敏锐地洞察到个人电脑在未来所拥有的广阔前景。于是,在1975年,他与中学的校友保罗·艾伦以为数不多的1000美元共同创办了微软公司。那时候的比尔·盖茨只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
1981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设计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磁盘软件获得成功。这就是我们常常谈起的DOS命令。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微软公司开始迅速走向成功。
微软公司创业之初,只有40多名员工。到1996年时,微软的员工已经发展到1.6万名,资产近200亿美元。令诸多成功人士艳羡的是,拥有1.6万名员工的微软,营业额却可以同拥有30万职工的IBM公司相媲美。在个人电脑的6种主要软件中,微软公司在其中的4种中独领风骚;在6种专业软件中,微软公司都显示出咄咄逼人的实力。同样到1996年,微软公司控制了84%的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它开发的MS-DOS磁盘作为软件安装在1.2亿台电脑上,它开发的WINDOWS(窗口操作系统)可用于25种语言,用户超过6000万。
比尔·盖茨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都能从他的成功中受益。当标志着第二次信息革命开始的“信息高速公路”出现时,它立即站在了这股新浪潮的最前端。微软公司投资4000万美元同移动电讯技术公司合资建立了世界无线通信联网系统,以庞大的信息传递网络服务于世界。1995年3月,比尔·盖茨与另一位亿万富翁、美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创始人克雷格·麦考宣布了新的合作项目:在全球建立移动通讯网。这一项目的总投资达90亿美元。比尔·盖茨说,他要用电脑和信息高速公路解放世界。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诫:“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可见,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
比尔·盖茨和微软帝国一路走来,凭借自身高科技力量的原动力,乘风险投资之风,以资本市场为翼,攻城略地,驰骋千里,尽显风流。
对于微软,人们看到的大多只是它的公司和产品的品牌;对于财富,人们往往也只是看到比尔·盖茨个人所持有的微软近20%的股份——总市值达到近1000亿美元(相当于欧洲一个小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是伊拉克国民经济总量的两倍),却很少看到微软的成功或者说盖茨成功背后的立身之本——技术。而真正实现了微软的不断扩张的是盖茨的商业头脑——一个懂技术和技术应用发展方向的头脑——精通本行业的核心技术,看准技术应用发展方向,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比对手先行一步,快速累积财富。
比尔·盖茨创办微软的成功,表明了知识是创造财富的一种重要的资源,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知识对财富增长的贡献率将提高到90%以上,以知识作为主要生产资源的企业,比如微软、英特尔、IBM等信息产业企业,其生产总值已经超过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等企业,成为信息时代的主导型产业。微软帝国并非第一家把知识作为生产资源的企业,但微软却是把知识资源利用艺术发挥到极致的企业——利用知识生产财富,正是盖茨惊人财富的累积之秘。
微软公司把重视人才的管理理念视为公司的核心财富。在信息时代里,人才的价值尤为重要。信息时代里,一个高级程序员和一个普通程序员的效率差异可能高达10倍。微软所处的竞争领域的科技在快速变化,微软的关键战略之一就是发掘那些懂得技术与商业的精明的人,并且能够让他们为自己所用——人才是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人才就代表拥有实力,拥有未来的发展。
社会充满不公平现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适应它。
——比尔·盖茨
编者: 信息时代,知识是最大的财富,把知识作为创造财富的资源,用知识整合资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