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
译文:有时行动没有达到欲望所到达的程度,是因为行动受内心所限。
这句话描绘了人内心的挣扎与自制。欲望如狂风巨浪,但理智与节制筑起坚固的堤坝,抵挡其冲击。节制源于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让我们明辨是非,坚守底线。在人生路上,面对诱惑与挑战,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智指引行为,以自制克制欲望,让心灵在纷扰中寻得宁静的港湾。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挥师攻打韩国,不久便攻取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使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北)之地陷入孤立无援之境。眼见上党即将沦陷,守将冯亭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与其让秦国轻易夺得此地,不如主动将上党转交给赵国,以此联赵抗秦。于是,冯亭派人带着上党地图去见了赵孝成王。赵王面对此等局势,左右为难,于是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大臣赵豹力劝赵王拒绝,他认为无端接受他国馈赠,必将引发祸端。他深知韩国此举意在引秦攻赵,然而赵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是又与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土地,实在是很划算,不应该错过这个机会。赵王听了他的话,十分高兴,就派平原君去接收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没想到,秦王见即将到手之地落入了赵国手中,勃然大怒,派白起攻打赵国。赵王派出的赵括空有纸上谈兵之能,根本没有实战经验,结果一败涂地,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士卒四十余万,都城邯郸也岌岌可危。
司马迁在评价此事时,对平原君的行为予以了批评。他认为平原君虽为一代公子,行为高于世俗,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益使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小利,终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惨重损失,几乎国破家亡。后世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图利益而失去理智之人,警示世人勿为眼前小利而失大局。
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过度的贪欲是一切灾难的起点。人从出生之日开始,便伴随着各种需求。随着身体的成长和与社会的接触,需求也在不断演变。正常的生理与物质需求无可厚非,然而一旦对这些需求过分追求,便会陷入欲望的旋涡中。虽然人对与生俱来的欲望难以割舍,但人因为有理性,应当且能够认清欲望的边界。世间万物,有些值得我们追求与拥有,有些则应当明智地舍弃。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那些曾经显赫一时却最终落马之人,几乎都是因贪欲失控,不知节制。贪婪使他们从巅峰跌落,沦为囚徒,甚至走向灭亡。因此,我们应当警惕贪欲的侵蚀,明智地把握欲望的尺度,才能走向真正的幸福与安宁。
古人有云:“善行乐者,必先知足。”知足,便是那“退一步法”,让人在困境中寻得乐趣。当我们觉得自己贫穷时,想想还有人更穷;当我们觉得自卑时,想想还有处境更差的人。物质上,要知足,因为欲望无止境。贪欲越多,痛苦就越多;减少贪欲,快乐才会更多。贪欲就像锁链,若不舍弃,必被其束缚;又像火把,若不灭之,必将引火烧身。因此,我们应学会知足,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才能享受真正的幸福与安宁。
南朝宋时期的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岑彭传》中,记载了一个“得陇望蜀”的故事。当年,刘秀战胜王莽,建立了东汉。在这个过程中,大将岑彭的身影尤为耀眼。他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刘秀的器重。
随着刘秀对东部地区的稳固控制,他的目光逐渐转向了西部地区。为了实现西进的计划,他任命岑彭为将军。岑彭没有辜负他的期望,迅速攻占了天水,并与偏将军吴汉合作,将隗嚣困在西城。公孙述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派遣大将李育前往救援。此时,公孙述的军队驻扎在上圭,形成了坚固的防线。
然而,刘秀因事需返回洛阳,在出发前,他给岑彭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刘秀明确指示:“待西城、上圭两处攻克后,便可挥军进攻四川。”他的目标明确而坚定——平定陇、蜀二地,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不久之后,隗嚣和公孙述相继被剿灭,刘秀的统一大业得以实现。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刘秀和岑彭的英勇与智慧,更揭示了一个道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有人说,“得陇望蜀”是人的天性。然而,这种无止境的追求往往会使人陷入疲惫与痛苦之中。知足者常乐,这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要总是被欲望所驱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真正幸福而充实的生活。而那些浮躁和贪婪的人,最终只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与悔恨之中。
人在无尽的追求中不满足,在简单平凡中却也能自得其乐。而节制,则是在这自我释放与自我克制的交织中,搭建起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它如同一位智者,在“见好就收”的智慧中,帮助我们避开潜在的风险。知足常乐,则是在这种平衡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它摒弃了过多的欲望带来的焦躁与虚无,更多了一份理性与温暖。节制,既不是欲望的放纵,也不是禁欲的压抑。它如同一位贴心的朋友,时刻提醒我们,在欲望的海洋中保持清醒。懂得节制的人,不仅情感丰富,更拥有理智与智慧。过度的贪欲如同心魔,会逐渐侵蚀我们的内心;过度的贪欲,则如枷锁,将我们紧紧束缚。唯有合理的需求,才能为我们带来内心的从容与宁静,让我们过上悠然自得的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