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译文:人从一出生就爱财,这是人的本性。
荀子认为,人自出生之日起,便带有一种对利益的喜好和追求,这是天性的一部分,无法回避,也不必掩饰。这种对利益的喜好和追求并非全然消极。事实上,它推动了人们去努力、去竞争和创新,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正如荀子所强调的,对利益的追求必须在理性和道德的约束下进行,否则便会使人陷入贪婪和混乱。
许衡,字仲平,是元朝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还精通天文历法。他出身于河南沁阳的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虽然家境不太好,但他本人有一些过人之处。
七岁时,许衡开始启蒙学习,几位老师都觉得他十分聪明,甚至因为觉得自己教不了他而主动辞职。成年后,许衡更加痴迷读书,即便在战乱时期,家中贫困,无书可读,他也会想尽办法借书来读。有一次,他在他人家中偶然见到了《尚书》的疏议,简直爱不释手。为了抄录这本书,他竟请求留宿,直到连夜把它抄录完,才心满意足地离去。后来在逃难期间,他得到了王辅嗣注解的《易经》,便日夜研读,身体力行,逐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有一年夏天,许衡路过河阳,当时天气炎热,他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树上挂满了诱人的梨。同行的人纷纷上树摘梨解渴,而许衡端坐在树下,不为所动。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摘梨解渴,他回答说:“这梨树并不是我的,我怎能随意摘取他人的东西呢?”那人又辩解说世道混乱,梨树无主。许衡却反问:“梨树无主,我心岂能无主?”众人听到他的话,都对他的高尚品德赞叹不已。然而,许衡并未因此而自满,他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亲自耕田劳作。即使日子清苦,他依然坚持读书学习。
生活中的许多艰难与不顺,甚至危险与可怕的事件,往往都源于人们的心中一念。这个“念”,就是人的心性。心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人们在岁月的洗礼中,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心性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因此,修炼心性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他们努力使自己的心态更加平和。然而,我们过于将个人品行社会化,过分强调在公众场合中的表现。其实,品行的好坏更多地体现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修炼好自己的心性,才能在生活中保持正直与善良,成为更好的自己。
心性是个体生活的核心,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命运、成功,甚至生活。心性健康的人,如同沐浴在阳光之下,总能发现生活中的温暖与美好,即使遭遇挫折和困难,也能从容应对,保持乐观。这种心性为生活奠定了和谐的基调,让人生充满阳光。相反,心性不佳的人内心阴郁,步履维艰,生活就像被乌云笼罩。这类人往往过于自私,背负着沉重的负担,难以轻松前行。因此,修炼心性,使之健康向上,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致力于教育,门下弟子众多,其中佼佼者数不胜数。然而,在众多弟子中,孔子最为器重、最为喜爱的,莫过于颜回了。
颜回的身材并不高大,性格内敛,言语不多,但他对孔子十分敬仰与尊重。对于孔子的教诲,他不仅仅听听而已,更是身体力行,将其融入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每当犯错,他都会深刻反省,努力改正,确保不再重蹈覆辙。正因为如此,孔子也对颜回十分肯定,并对他的品德高度赞扬。
仁爱是儒学的核心,而颜回在这方面的表现,更是让孔子赞不绝口。孔子曾如此评价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说,颜回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坚守仁德,而其他学生则难以做到。这样的品德,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极为难得的。
在孔子周游列国时,颜回也曾与老师一同历经艰险。在匡邑被围困时,颜回与其他学生失散,但最终仍然安全地回到孔子身边。当孔子担忧地问及他的安危时,颜回答道:“先生在,我做学生的怎么敢死呢!”这份对老师的深厚情感,让人动容,也让孔子感动不已。
颜回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他从不为此而抱怨。当孔子问他为何不求个一官半职时,他回答说:“学生有些薄田,足以自给自足,而且还有琴瑟可以娱乐。只要能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何必出去做什么官呢?”这种淡泊名利、追求学问的精神,正是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的体现。
心性恶劣的人,内心往往充斥着不良的念头,这些念头不仅对自己不利,也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他们容易陷入狭隘的思想,自我压抑,常与谬误为伍而不自知。
好的心性与坏的心性,并非总是界限分明。然而,它们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对事物和生活的看法,指导着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喜怒哀乐紧密相连。
人生的幸福与否、命运的顺畅与否,甚至我们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往往都取决于我们的心性。为了拥有健康的心态,为了自身的幸福与命运的顺畅,我们应当时刻关注自己的心性,努力修炼出一种好的心性,作为生活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