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至少已有四五千年。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约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被发现。距今约三千年的西周时,古蜀国已开始种茶。秦汉时,茶提神醒脑的功效逐渐代替了药用价值,人们一般把采集、晒干之后的茶叶放入锅内煮成羹汤直接饮用,三国荆楚一带还会把炙烤的茶饼捣碎,冲入沸水辅之以葱、姜等调味品。两晋南北朝时,茶在门阀士族间流行开来,并成为贵族风流雅集的饮品,出现了“以茶当酒”的习俗。随着佛教的东传,茶与佛教亦结下了不解之缘,饮茶、茶点受到僧侣的推崇和喜爱。

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了较大改进。唐朝人为了去除茶的青草腥味,发明了“蒸青法”,即将采摘来的鲜茶熏蒸后碾碎,制成茶饼,方便焙干保存。当时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饮茶场所——茶室,一些大的城市都有卖茶的店铺,店铺里摆满了各种茶叶,代客煎茶。歌咏茶叶的诗文涌现,卢仝、白居易等留下了一大批吟咏茶叶的作品。唐代还诞生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的理论专著——《茶经》,对茶之起源、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茶事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使茶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科而进入大众视野,作者陆羽也因此被奉为“茶圣”。

宋代是茶的黄金期,茶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宋代茶肆、茶坊大量出现,并形成了与茶有关的系列礼仪与习俗。宋人喜欢品茗斗茶,民间茗战、点茶风气盛行,还成立了专门的社团。文人们的茶诗、茶画作品更是不计其数,饮茶专著有书法家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宫廷的贡茶和茶宴、茶仪的大规模举行又把茶文化的地位不断抬高。宋代还专门设立茶马司,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互市。宋代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将唐时穿茶发展为团茶,出现了名目繁多的茶叶精品。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迁徙要“献茶”,来客须“敬茶”,订婚叫“下茶”,结婚称“定茶”,同房谓“合茶”。宋代茶事兴旺,茶与其他相关艺术不断结合,一度将茶文化推向了高峰。

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把团茶改为散茶,化繁为简,碾末而饮的唐宋煮茶点饮法变成了沸水冲泡的瀹饮法。文人也普遍反对在茶里添加果实、花朵或香草,追求茶的清饮,回归茶叶本色,这一饮茶习惯也一直延续至今。清代茶文化走向体系化,并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伦常礼仪融为一体,逐渐向一个稳定、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对茶和饮茶文化的了解,人们已不限于采摘茶叶,而是开辟茶园、种植茶叶。茶的加工技艺逐渐成熟,因加工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六大茶类。茶不仅被当作饮品、药物服用,更是延伸出了许多精神内涵,升华出了浓厚的文化意义。中国茶文化对茶质优劣的品评,对水和茶具、饮茶的时间和场合、冲泡和品饮的方式,以及饮茶人都有明确的要求。

在茶的流传过程中,各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饮茶习俗:广东早茶,四川盖碗茶,福建功夫茶,西藏酥油茶,内蒙古奶茶……不同的茶俗茶趣,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还随着文化交流传至世界各地。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的茶籽、制茶技术和茶具,发展成了后来的日本茶道。茶叶也随着“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远赴南亚、中亚、西亚,甚至是更远的欧洲,影响了欧美世界圈的“下午茶”文化。

本书以作品选读的方式,向读者介绍茶之历史、茶中名品,文人墨客歌咏茶的诗文作品、茶事茶趣,茶的理论专著和品茶、鉴茶的诸多方法,以及一些各地的茶艺茶俗,方便读者朋友们了解中国茶、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n0SLdgtfpLcFdlxxW2+Aziu2YNIAuv5sPy7A4RMu9U9sUutgaMnj8xap4HR8ZPv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