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近现代的日本文学作家数不胜数,文学作品更是灿若繁星。若说能够被称为第一人的作家,当属夏目漱石。夏目漱石的作品以结构精巧、想象力丰富而著称,在形式上是从容悠然的“余裕派”,可内容上却是批判现实主义。其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日本人,其被冠以“国民大作家”的美誉,他的头像更是被印在日本的千元纸钞上受国人敬仰;在世界文坛上,夏目漱石也享有盛誉,对变革中的近代中国也有一定影响,鲁迅先生就是夏目漱石的书迷之一。

夏目漱石(Natsume Souseki,1867—1916),原名夏目金之助,生于东京(旧称江户),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夏目家族本是大户之家,但在金之助出生前已经逐渐没落,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在别人家中,2岁时过继给严原家,跟随感情不算和睦的养父母四处迁居,10岁时才回到本家。然而,回家的日子并没有金之助想得那么愉快,他的父亲和兄长并不认同他的文学理想,而温柔的母亲也于他14岁时离开人世,19岁的金之助选择了离开家独立生活。儿时,他形单影只,成年后,更备感精神上的孤独。然而,他并没有放逐自己,而是发愤向学。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倡导西学,23岁的金之助进入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主修英文。他以优异成绩受到校长的青睐,毕业后便被推荐到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后来赴英国留学深造。

从14岁开始,夏目漱石便接受了系统的汉学教育,熟读中国古籍,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都取道传统的东方文化,“漱石”这个笔名就出自《晋书·孙楚传》,借“砥砺牙齿”来寓意意志坚强。当接触到西方文学和文化时,在巨大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中,他无比苦恼,也因此在更广阔的视角中看到了当时日本文明开化时期的社会问题,并将这些与自身成长经历结合,作为小说创作的素材,以肩负社会责任感的姿态笔耕不辍,开日本近代文学之先河。

其实,夏目漱石的创作起步时间比较晚,38岁才发表处女作《我是猫》,到49岁因胃溃疡而去世,十年左右的创作光景虽然短暂,却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学财富。

小说《我是猫》以漫画式的嘲讽发出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音,一经杂志刊出就好评如潮,在读者的热烈追捧下一再连载,这不仅使夏目漱石一夜成名,也使他深受鼓舞,创作热情极度高涨。接连又发表了小说《哥儿》(另译为《少爷》),以一个鲁莽、憨直的江户小少爷形象,在嬉笑怒骂间,揭露了明治时期教育界部分人的丑恶嘴脸,通过鲜明的人物对撞,痛快淋漓地表达出对美与丑、正与邪的思考,极具讽刺性。这一时期是夏目漱石的创作初期,文风以明快、鞭挞为主,行文对象多为现代文明,类似的作品还有《草枕》《虞美人草》等。到了中后期,夏目漱石的文风发生了转变,从外部批判转入内在剖析,代表作有《三四郎》《从此以后》《门》(前期三部曲),《春分之后》《行人》《心》(后期三部曲)。这些作品的核心不再是社会现象,而是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主人公多为近代知识分子,深度发掘出他们在社会变革下的羁绊与苦恼,在唤醒“自我意识”的同时,开启对“自我”善恶的剖析。特别是《心》,以极具悬疑色彩的铺陈,使“我”一步步走进所尊崇的老师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终于发现老师导致好友K自杀的内情;最终,老师怀着这份愧疚而自杀。这部作品的心理描写精妙至极,充分展示了“自我意识”开启的潘多拉之盒所释放出的利己主义的弊端。

夏目漱石的作品带有一定的自述色彩,他笔下的人物的困惑和苦恼,也有他自己的影子。在多年的创作过程中,小说内外两个“主人公”互相对照,夏目漱石对世界和人性的思考也有了一系列转变。从打破东方传统专制意识形态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晚年提出的“则天去私”的哲思,夏目漱石的作品完成了当时日本文坛少有的完整的人性思考,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造诣,都是近代日本文坛的巅峰。

纵观夏目漱石的作品,《哥儿》和《心》可称极具特色的代表作,分别对应着外审、内省两个创作时期。其中《哥儿》成为日本文坛迄今为止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无论从读者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其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心》堪称夏目漱石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它经久不衰,至今仍跻身日本中学生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列,也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夏目漱石的作品之一。这两部作品不仅受到日本文学爱好者的青睐,也是中国各大专院校日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读本。

本书将这两部经典作品合为一辑,不仅优选了译文,而且在每部作品的导读中,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心态进行了浅析,并对作品中的特殊名词、俚语、文化背景等做了详细注释,力争将浓郁的和风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带给读者更立体化的阅读体验。 umNPAXr7RqyGN1iTVVpQ8idsKrZ5t51UsRGhPZ4Qy9pNCkrsVrF/Rk75uP4PuIy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