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乱世琴声不堪奏:蔡邕

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

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

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

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

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

严寒觱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

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

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呆女。

——清·纳兰性德《水龙吟·题文姬图》

词中描绘的这个哀婉幽怨而又英气勃发的女子,名叫蔡文姬,名列“中国四大才女”之一。她有倾城之颜,有过人之才,却生逢乱世,被掳匈奴数年,颠沛流离后,伴随着胡笳声声,雁阵惊寒,慷慨归汉。人们对她与几个男子的故事津津乐道,人们也总是惊叹于这一弱质女流的豪迈与壮烈。而这些乱世里的爱恨与挣扎,她的父亲也曾一一经历,最后却不得善终。

蔡邕,是东汉的大儒,学问渊博,在天文、地理、音律、辞赋等方面都颇有研究,曾立志续写汉史。他是飞白体的创始者,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在书法界独树一帜。他还精通音律,善于谱曲弹琴,培养的女儿同样出类拔萃,所以才有了流传于世的《胡笳十八拍》。

然而,东汉末年,对文人来说,不是一个好的时代。皇权衰落,政治腐败,各方势力割据,文人如无根的草微弱地飘摇着。

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自专权,横行不法,蔡邕曾在《述行赋》中历数他们的罪责,“起显阳苑于城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白马令李云以直言死,鸿胪陈君以救云抵罪”。偶然听说蔡邕的琴弹得好,五侯便怂恿桓帝召蔡邕前去演奏。文人鼓琴本是雅致情趣,可被命当众弹奏便另当别论了。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无异于被视为乐人伶工。

可天命难违,这份羞辱只能生生咽下。陈留太守再三催促,蔡邕不得已只好启程。前行之路生死未卜,道路艰难似乎没有尽头,走到偃师后假称生病,蔡邕才得以返回家中。回家以后,他闭门不出,在家品古论今,不与世人来往。

建宁三年(170年),当朝司徒桥玄听说了他的才名,再三延请,礼仪有加,征召他为掾属,辅佐他来管理,蔡邕这才同意。后来,又出任河平县长,又被任命担任郎中,在东观研究修撰史书。又升为议郎,可参与朝政,负责顾问应对。

此后六七年,蔡邕履任官职,勤勤恳恳,仗义执言。可是,此时的他又忘了,这个时代独善其身尚且艰难,更遑论大发议论,妄断国事。议郎是个可大可小的官职,既有机会正中朝廷下怀,加官晋爵,一不小心也可能祸从口出,因言获罪。他身居此位,无异于头顶悬剑。

有一年,汉灵帝特地召见蔡邕,询问为何近来灾异变故频繁发生,一定是当今罪孽频发的原因。当时的公卿大臣为避免引火烧身,个个闭口不言。汉灵帝知道蔡邕耿直,却也知道他心有顾虑,便要求蔡邕如实回答,然后将文字用皂囊封上。

于是,蔡邕大发议论,弹劾了太尉张颢、光禄勋玮璋等一大批权贵,还举荐了一批他认为可用之人。他认为这是为国尽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却不知再大的秘密也会有暴露的一天。后来,那些他上表应该被废黜的人,开始疯狂地打击报复。

在乱世之中,黑变成白难如登天,白变成黑却只需一次诬告就够了。

那些宵小之徒想要构陷他何其容易,甚至巧舌如簧地误导了灵帝。蔡邕和叔父蔡质一同被下狱,后来灵帝想起之前蔡邕正义直言、为他排忧解难的场面,这才下诏将他免死,与家属流放至朔方郡。

后来,灵帝又一次想到蔡邕的修史之才,不该就此埋没,便在第二年大赦时赦免了蔡邕,准许他返回原籍。正准备启程回郡的时候,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送行,却因为蔡邕未配合他酒后起舞,便密告蔡邕因囚放怀怨,诽谤朝廷。

天真的人,注定是乱世中的牺牲品,衰一时,荣一时,全都由别人决定。愿意赦免他的人只有这一个,想要害他的人却无处不在。这一次,蔡邕决定不再天真,开始远逃江海,奔命在吴越之间。

吴地十二年,是他修身养性的一段日子。江南山青水软,烟雨可爱,花开时,一壶浊酒慰心神,风起时,一曲琴音可忘忧。他的心情日渐好起来,也在纷纭之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相传,辗转于吴地时,蔡邕曾见一老翁以枯树为柴,木入烈火之中,便闻“噼啪”声响。这木料可不同一般,而是梧桐木。梧桐可栖凤凰,一向是制琴的好料,而爆裂之声清脆纯净,可制绝世好琴。于老翁,那不过是干柴一段;于他,却是稀世珍宝。于是他倾囊而出,将这块正在灶膛中熊熊燃烧的桐木抢了出来。此后,不眠不休,精心制作,终于制出名闻天下的焦尾琴。

起手弹奏,悦耳的音符倾泻而出,一曲终了,琴音依然袅袅,余韵不绝,此后焦尾琴名闻天下,流芳千古。良木颠簸于乱离世间,良才奔波于异地他乡。这似乎也是一种知音的相逢。

后来,蔡邕等到了赏识的人,却也敲响了他乱世的丧钟。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去世,司空董卓把持朝政,听说了蔡邕的名气,再三征召他去做官。蔡邕吃一堑长一智,心知绝不能去,便推说有病。然而,董卓生杀大权在握,勃然大怒。蔡邕不得已只能应命,被任命为代理祭酒,后来又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

董卓对他始终敬重,然而一场战争之后,他已自身难保,蔡邕更沦落刀俎之上,只能任他人鱼肉。董卓被王允诛杀以后,蔡邕又成为王允的座上宾,却因为重提董卓,被王允治罪。

当时的蔡邕还在修史,大业未成,梦想未竟,经过十几年的颠簸,蔡邕对人生有了新的体悟。乱世之中,死似乎是避无可避,然而有价值地死去,才是适得其所。他递上辞表道歉,请求饶他死罪,甘受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只为继续完成汉史。

只是,耿直了一生,高傲了一生,蔡邕唯一一个这样卑微的请求也未能实现。六十岁的蔡邕,最终卒于狱中,也许他临死之前正依稀轻轻吟着:

练余心兮浸太清。

涤秽浊兮存正灵。

和液畅兮神气宁。

情志泊兮心亭亭。

嗜欲息兮无由生。

踔宇宙而遗俗兮。

眇翩翩而独征。

很多年后,他的这一曲离歌慢慢湮没无闻,很多人已记不清他有何经历,因何而逃亡,为何而屈死。

只是,在戏曲的舞台上,经久不衰地演绎着他至孝至顺却无奈弃糟糠之妻的故事,取名《琵琶记》。

只是,在七弦的古琴上,袅袅弹出仙音妙曲之后,人们总要说一说焦尾琴的因缘际会。

只是,在柯亭的笛孔里,徐徐吹奏之后,才蓦然想起那是屋椽之竹的第十六小节。

只是,在蔡文姬爱恨情仇的故事之余,人们曾记得她的父亲,叫蔡邕,蔡伯喈。 6Rug2oxMzqOJpvLZN7FrNIUMdQPMxJ3qBhdDOiI3ulvrRBKyKecD6XGd9poRjQc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