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不止一次听人叹息,古代才是文人的时代。如今的人们,被现实所累,不要说有文人的风骨了,甚至连书都很少读了。而那些特立独行的文人,终究是我们不能抵达的。

鲜衣怒马也好,落拓江湖也好,小楼听雨也罢,醉倒花丛也罢。似乎,每一个人都能有属于他自己的恣意与骄傲。也似乎,每一个人都能在嘈杂的世俗中觅得属于自己的安宁与浸润。

提到屈原,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忠君爱国,至死方休;还有人幻想着,曹植与洛神的相遇,是乱世里的一抹清丽;陶渊明,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心驰神往又难以抵达的世外桃源;一提到潘安,我们会自动脑补出明眸皓齿、玉树临风的翩翩公子;柳永,直到现在还被人们奉为多情男子的鼻祖;而那个痴痴地唱着桃花歌的唐伯虎,依然是一副摇着扇子、风流倜傥的模样。

事实真的如此吗?每个人物都能像诗词中留下的印象那样高蹈独立、伟岸不凡、深情不渝、放荡不羁吗?

殊不知,历史太过厚重,我们了解的始终只是冰山一角。天真的我们以为,读了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读懂了他的浪漫;了解了陶渊明的对田园的呼唤,就理解了那个时代的清隽与洒脱;甚至读了柳永几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就真以为他是多情的才子……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窥一斑”就以为抓住了奔驰的猎豹,殊不知猎豹的血肉,与它所纵横的草原,以及经过的山川草木,都是它的一部分。

“知人论世”从来不是玩笑,对诗词的理解如果摒弃他所经历的喜怒哀乐,脱离了他所处的时代,这个人不过是一副虚假的皮囊,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躯壳。

那些我们伸长脖子、踮起脚仰望的文人才子们戴着或秦或汉、或唐或宋的帽子,穿着“爱国诗人”“田园诗人”“盛世才子”“魏晋风流”等衣裳,飘忽而来,飘忽而逝,我们翻看历史或文字,抓得住的也不过是虚幻的影子。

生死恨,别离苦,寻常世人往往都不能免俗。任何一本书都无法真正做到彻底地理解一个人,更遑论一个时代,这本书同样无法做到。

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尽力地挖掘文人俊才在属于他们的时代中的行动轨迹,给那些模糊的影子灌注一丝丝气息和血液,让他们多一些情感,多一些真实,更自如地游走于这泥泞的历史和广袤的大地。

浮生一晌,电光石火。历史的洪流滚滚,每个人的爱恨最终都会被冲刷殆尽,很久之后,我们也会逐渐忘却他们曾经历的岁月,那些笔耕不辍留下的文字也会渐渐褪色。但是,如果那些微微闪光的日子曾被记录过,曾被看到过,甚至曾经影响过某些人,那他们的一生便会因记录而更珍贵,因记得而更绵长,因影响而更有意义。

这些风雅才子所处的时代不一、身份不一、成就不一,甚至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一隅天地。在一袭风月里,吟赏烟霞;在桥边红药旁,弦歌自娱;在山川风物间,凝神小憩;在喧嚣市井中,体察悲欢。

譬如,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

名士梁鸿穷极一生,追求隐逸,粗茶淡饭亦不忘礼;

阮籍为了不依附,选择酩酊大醉麻痹自己,荒唐度日,只为做回自己;

白居易倾其一生获得诗坛的辉煌,却也在无人的夜晚为年少的遗憾哀叹;

高适从布衣到王侯的逆袭经历,并非偶然,而是在不同的时空,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拼搏”;

在翻阅《饮水词》时,会记得这里也记录着清初顾贞观和纳兰性德那一段情谊;

张问陶和林颀那段缱绻的爱情故事里,隐隐飘着梅花的暗香,甚至想要去苏州的光福镇“香雪海”走一遭……

风烟俱净,人事成沙。书中那些模糊不清的影子已永无可能重塑他们的形状,但看过这些故事以后,至少他们的文字或生活的姿态会或轻或重、或近或远地跌落在我们的心头。我们的一生与多少喜悦相拥,与多少无奈偶遇,谁也无法丈量。在我们迷茫无助、彷徨失措、踌躇不前、蹀躞而行之时,那些已渐渐褪色的笔触,那些历史故事或多或少会与我们的某个瞬间重叠,提醒着我们并不孤独。

俗韵纷杂,人情冷暖,觅一方安宁,寻一丝馨香。这不是奢望,而应该是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应有的本能。书中的人们已然作古,可他们的故事和笔下的文字却依然有迹可循,轻捧一卷诗词翻阅、聆听,也不失为清雅之事。

或许有人会置喙:“诸如此类的书太多了,我都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也不确定这本书就是对的。”诚然,书籍的世界“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是,阅读是一种私人的体悟,不必过分执念,也没有必要左右为难。

记得读书的时候,一位老师曾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这一话题这样回答:“没有什么书是适合的,只要它能给你慰藉,给你滋养,让你有所收获,它就是好的。”这句话不断激励着我,去翻开一本又一本新书,走进一个又一个故事,认识一种又一种陌生而熟悉的人。

故而,只要你愿意翻开一本新书,读下去,它便是适合你的。而后,或铭记,或遗忘,或赞叹,或惋惜,那都会凝聚成微光点点,点缀属于你的无边岁月。

窗外生机勃勃的鸟鸣啾啾,簌簌的树叶在风中作响,苏州的空气里带着特有的湿意。想到在某个阳光细碎的午后,有一个个温暖的你,打开这本小书,从中得到了些许安慰或充实,我便忍不住嘴角的笑意。

因为,有人读我写的文字,那便是我的幸福!

杜翠云
2021年8月于苏州 nJVUhZk7Xls3z+Jg0sH94jABjTIPE+rWOoIYau7xQGNG0rw1Qf1jGl7JCouEgy4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