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东北竞存小学校发展很快,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37年夏,东北竞存小学校高年级的同学即将毕业。由于毕业后的学生上不起别的中学,车向忱又开始为筹建中学部而四处奔走。当时,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延安,得知车向忱正在筹建东北竞存中学校,便派人与车向忱取得了联系。不久,林伯渠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七贤庄热情接待了车向忱。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办事处拿出300元资助车向忱筹建东北竞存中学校,并准备以后每个月资助300元。此外,东北军第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捐给学校一些军用旧桌凳、小马扎、旧棉衣等。
★1935年10月,车向忱在西安家中,为东北流亡儿童办起了东北竞存小学校,挂钟梁上是他亲笔书写的校训“回家”
正当车向忱为筹办中学而奔走忙碌之时,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车向忱开始建立东北竞存中学校。
1937年8月,东北竞存中学校正式建立。竞存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升入中学,加上从外校来报考的,共有200多名学生。这200多名学生分成三个班级,除了学习一般的文化课外,还学习了抗日救亡理论、游击战术、军事训练等课程。由于人数众多,学校校舍进行了调整,中学在大湘子庙,小学在小湘子庙。
东北竞存中学校成立后,同学们仿照车向忱的笔体,用黑色绸子制成了“东北竞存中学校”几个字,缝制在一块白色的绸子上,做成了校旗。旗帜黑白相衬,象征着东北的白山黑水,分外醒目。从此,东北竞存中学校的校旗被同学们高高举起,在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中,迎风飘扬,成为东北竞存中学校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