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向忱,原名车庆和,字向忱,辽宁省法库县顾家房村人,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曾在法库县中学学习,1918年考入北平大学高等补习班学习。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车向忱因参加火烧赵家楼被捕,在群众抗议下被释放。不久,他考入中国大学法科,后改读哲学系,以实现其救民报国的宏愿。在中国大学学习期间,车向忱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办起了平民夜校,开始了平民教育活动。1925年,车向忱毕业后回到沈阳,任教于东北大学附属中学、奉天省立第一高中等学校。其间,他主要从事平民教育,并创办了奉天学生平民服务团、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等组织。为了发展平民教育,他把自己大部分薪金都拿来办学。即使家中断炊,被中学解聘,他也义无反顾。在车向忱的努力下,到1929年7月,全省共办起城市平民学校40多所,农村平民学校200多所,培养学生7000余人。此间,车向忱还编写了《辽宁国民简易教育概况》。1927年,车向忱参加了反对日本在临江设立领事馆的活动,并取得成功。1929年夏,他与阎宝航、张希尧等人组织了反日爱国的民众团体——辽宁国民常识促进会。该团体向民众进行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拒毒禁烟等宣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车向忱到北平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与高崇民、阎宝航、卢广绩、陈先舟等人建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任执委、常委,兼任政治宣传部副部长,并参加军事部工作。1935年,车向忱携家眷来到西安,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车向忱回到东北,先后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车向忱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教育部部长,沈阳师范学院院长,沈阳体育学院院长,辽宁省实验中学首任校长等职。东北大区撤销后,车向忱担任辽宁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辽宁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车向忱的一生中,在西安创办平民学校这段经历最让他难忘。1936年,应王以哲之邀来到西安的车向忱发现流亡陕甘的东北学生无学可上,就把这些孩子们召集到自己家里,教他们识字,教他们了解日本侵略者占我河山、毁我家园、掠夺资源、欺压百姓的丑恶行径,让孩子们知道日本人打着“大东亚共荣”的虚伪旗号实施其侵略中国之实,教孩子们认清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走狗是中国人民的敌人,大家一定要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抵抗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东北、赶出中国。当时,教学设施比较简陋,孩子们坐在用几块长条木板临时搭起的凳子上,墙上挂着半张用墨汁涂黑的马粪纸代替的黑板……最初,来读书识字的孩子有20多名,几位东北同乡看到这种情况后很受触动,有的当起义务教员,有的捐款捐物,纷纷鼎力支持。后来,孩子越来越多,屋里屋外都已挤满,车向忱就产生了创办流亡子弟学校的想法。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好友及一些进步人士的赞同和支持,如原东北大学学生、中共地下党员、车向忱的老友张希尧,当时驻守西安的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等。筹建学校的工作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车向忱
★1925年从中国大学毕业的车向忱
★沈阳车向忱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