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救亡总会建立后,始终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扩大抗日救亡宣传,广泛团结东北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东北救亡总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推动抗日民主运动的一支劲旅。
东北救亡总会成立之初,就把联络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1938年1月19日,东北救亡总会在武昌召开常委和执委联席会议,通过了关于《东北救亡总会目前的任务和中心工作》的决议,强调“贯彻抗战,巩固团结,动员东北人民积极参加抗战,创造新的抗战力量,以保证长期抗战的最后胜利”,提出最重要的中心工作是“在东北人中进行广泛的团结运动,扩大并建立各地分会组织,争取大多数人参加本会”“加强抗日的宣传工作”“积极训练、培养并提拔大批干部……以充实抗战力量”。1938年6月20日,东北救亡总会又召开了常委会,做出《加强东北人团结案》《积极发动东北青年参战案》《对关内东北同胞民众武装援助与扶植案》等决议案。7月7日,东北救亡总会发出了《告同乡书》,号召全东北人民“彻底扫除私心和成见……担负起抗战建国的先锋任务!”为了最大限度地团结东北各阶层人民,东北救亡总会的高崇民、陈先舟、于毅夫、栗又文、张希尧、赵濯华、于炳然、顾少雄、邹大鹏等,亲赴各地和东北军各部,与那里的东北同胞和爱国人士联系,进行建立各地分会的工作。先后建立的分会有在济南的山东分会,在太原的山西分会,在西安的陕西分会,在神木的西北分会,在衡阳的东南分会,在深县的冀中分会,在成都的成都分会,在昆明的云南分会等,还建立了河南的洛阳分会、郑州分会和襄城通讯处,河北的冀南通讯处、晋察冀军区通讯处,陕西的延安通讯处、宝鸡通讯处和汉中通讯处等。总之,凡有东北人聚居或机关部队中东北人较多的地方都建立了分会或通讯处,以便把东北人民和爱国青年都团结到抗日救亡斗争中来。同时,东北救亡总会还注意做好东北籍著名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如刘哲(张作霖时期的教育总长)、李杜(东北义勇军领袖)、莫德惠(张作霖时期的辽宁省长)、邹作华(张学良第三、四方面军团炮兵司令)、万福麟(原黑龙江省督办、国民党集团军司令)等。联络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是东北救亡总会开展武装抗日的工作重点,总会派车向忱、黄宇宙、宋黎、张雅轩、苗可秀等到东北各地开展抗日工作,联络马占山、唐聚五、邓铁梅、李杜等部共同抗日。
创办刊物开展抗日宣传是东北救亡总会的重要工作之一,他们先后创办了《救国旬刊》《覆剿月刊》《抗日救国》《东北快报》《东北通讯》《东北呼声》《黑流》《反攻》等宣传抗日救国的刊物。通过这些刊物,刊载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文章,宣传鼓励民众抗日,同时也宣传抗日主张,激励民众坚持抗战到底,收复失地。在众多刊物中,《反攻》杂志的发行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也最大。《反攻》杂志创办于1938年2月,为半月刊,由东北救亡总会宣传部于毅夫、关梦觉担任正副主编,著名爱国人士沈钧儒题写刊头,邓颖超、陆定一、胡绳、莫德惠、万福麟、孙科、冯玉祥、茅盾、史沫特莱、绿川英子等国内外知名人士都曾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表明自己在抗战中的观点和主张。《反攻》杂志以利剑般的笔锋刺向日本侵略者,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大量介绍中国东北遭受摧残和掠夺的惨状,报道各战区军民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情况,广受好评。到1940年杂志创刊两周年时,《反攻》发行量已近20万份,遍及全国(包括最边远的省份)。
★1938年秋,东北救亡总会部分成员在武汉合影
★《反攻》杂志
除了创办杂志,东北救亡总会还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扩大抗日救亡的宣传。总会在武汉时期和重庆时期都不断邀请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会进行演讲,讲马列主义哲学和游击战的组织、战术等,总会的几个负责人如刘澜波、于毅夫等也经常给青年作形势报告。东总宣传队中,有许多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作家、画家,如冼星海、光未然、于浣非、韩乐然等。宣传队员没有薪金,伙食也不好,但他们都废寝忘食地工作。当时,他们在武汉演出的抗日戏剧有《放下你的鞭子》《六年祭》《责任》《九一八以来》等,还有《卢沟桥》《沈阳花鼓》等化装演唱,颇得观众好评。后来,他们在重庆又吸收一些东北爱国青年另建了一支宣传队,改名叫服务队。同武汉一样,服务队出墙报、画宣传画、演抗战剧、搞街头宣传等,还积极参加各种募捐、义演和征集寒衣、草鞋等活动。为了给抗日前线的战士们鼓舞士气,东北救亡总会还组建了三个战地服务团。战地服务一团是1938年春在武汉建立的,由张庆泰任团长,王立言任支部书记。这个团曾冲破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限制,到西安演出了大型三幕话剧《中华民族的子孙》。该剧是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赛克、张寒晖等编导的,团员大多在延安鲁艺受过基本功的训练,所以效果非常好,场场满座。1938年底,服务一团还到冀中吕正操部进行过慰问演出。战地服务二团是陕西分会于1939年7月组建的,孟宪民任团长,傅彬任副团长。这个团在组建过程中曾到周围几个县去宣传,影响很大。战地服务三团是1940年初组建的。当时国民党当局对东总活动限制很严,他们就以李济深领导的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名义组建了这个团。服务三团创造了化装演出的形式,如《放下你的鞭子》一剧,每次演出后,总有不少年轻人跟着演员要求从军参加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