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加快惠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1357”工作体系,推动我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相关部门成立调研组,邀请县工信局、发改局辅导培训了相关政策;组织召开座谈会20余次,赴开发区及李庄镇、辛店镇等6个镇(街道)实地调研了近20家企业。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脉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概述

我县工业起始于清末及民国前期。经过多年发展,我县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有所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迈入了新阶段。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3家、省市级瞪羚企业4家、省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2家、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2家。初步形成了具有惠民特色的高端铝、装备制造、新型绳网、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集群,四大产业占全县工业总量的98.33%。高端铝产业由汇宏新材料72万吨原铝产能、绿能热电170亿千瓦时电力资源优势延链形成,现有规上企业6家,2021年实现产值314.33亿元,总量占全县工业产值的57.45%。装备制造产业主要涉及风电装备、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等领域,现有规上企业22家,2021年实现产值89亿元,总量占全县工业产值的16.27%,国创风能获批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型绳网产业加工业户达7000余家,绳网产品达24个系列300余种规格,市场份额占全国80%以上,现有规上企业61家,2021年全产业实现产值达220亿元,增幅11.67%,绳网产业入选全市唯一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主要涉及面粉加工、饲料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白酒及调味品等行业,现有规上企业32家,2021年实现产值80.55亿元,总量占全县工业产值的14.72%。与此同时,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批新上项目的开工建设,为我县工业经济增长积蓄了强大后劲。

二、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县内企业有高山,无群峰,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少数大企业支撑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数量(179家)占全市(1528家)的11.7%,主营业务收入绝对量仅占全市(9090.3亿元)的5.96%。2021年我县工业实现产值547.19亿元,高端铝产业总量占了全县工业产值的57.45%,实现税收占全县的31.81%,“一企独大”局面导致全县工业经济受单一企业波动影响大,抗压能力差。

(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失调,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主导作用明显不足

2021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4∶30.9∶45.1,第二产业占比分别比国家(7.3∶39.4∶53.3)、省(7.3∶39.9∶52.8)、市(9.7∶42.2∶48.1)低8.5、9、11.3个百分点。2021年全县纳税过千万元的35家企业中,工业企业仅有8家,长远支撑力不强。传统产业和初加工产业比重较大,利润主要靠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差,产品附加值低。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2020年全县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4%,低于全市(3.36%)0.96个百分点,全县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占规上企业的34.03%。截至2021年底,全县高新技术企业仅有40家,占全市的10.2%。中国驰名商标仅有1件,省优质品牌15个,省知名品牌9个,数量较少。

(四)资源要素制约严重

土地指标限制项目落地成为最大发展瓶颈。一方面工业用地供给持续偏紧,批而未供、低效利用甚至闲置土地较多;工业园区区块布局相对分散,规划面积偏小的短板严重。能耗、环境等刚性约束趋紧。当前我县能耗为458万吨标准煤,污染物总量持续收紧,新上项目污染物排放必须双倍替代,进一步压缩了新上项目空间。融资矛盾愈加明显。一方面,企业扩大再生产、项目再投资的信心减弱。另一方面,部分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则因信用问题,导致金融机构放贷谨慎。

(五)营商环境不佳

工业经济在全县的主导地位和优先发展战略仍需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对工业企业家的认可度不足;县内支持鼓励企业发展及招商引资的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个别执法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存在“以罚代管”现象,影响了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家贡献大智慧、展现大作为、发挥大作用的力度不够。

三、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

要全面奏响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主旋律,做到精力向工业聚焦、政策向工业聚力、要素向工业集聚,以超常规举措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各级党政负责人将主要精力用于抓工业、上项目,集中优势资源保障工业经济发展。建立综合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分析研判形势,释放旗帜鲜明抓工业的导向。

(二)坚定不移抓好企业培植

一是大力实施工业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围绕“到2024年实现工业产值过千亿元、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工作目标,精心组织、深度挖潜,加强调度,夯实责任措施。完善个转企、规上企业、上市挂牌、品牌培育等后备资源库,一企一策制定个性化培植方案,形成工业发展的骨干企业梯队。二是更大力度加快培育旗舰型企业。选择一些有基础、有实力、规模较大、有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从政策上扶持、技术上引导、管理上加强,明确战略目标、技术前景、市场分工、品牌形象等发展目标,通过上市融资、战略合作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航母”。三是更大力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规上企业中,筛选确定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后劲足的骨干企业,坚持走“专精特新”道路,促进大中小协同、集约集聚发展,带动全县工业经济规模实力提升。四是实施企业家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坚持政府引导,举办形式丰富的企业家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支持企业家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展会,多外出学习,促进企业家队伍视野拓宽、理念更新和能力提升。

(三)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

一是推动主导产业扩规增效。高端铝产业:围绕打造汽车轻量化研发制造基地、铝制轻量化材料研发中心,以元旺电工50万吨再生铝合金材料等项目牵引建链补链,聚焦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高端电子型材、轻量化交通装备等领域,推动产品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装备制造产业:围绕打造黄河三角洲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世界一流风电城,以润龙风电、辛店智能装备生产基地等项目牵引建链补链,不断提升风电成套设备、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等产品技术水平。二是加快传统绳网向新型绳网转型蝶变。围绕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绳网产业园,以大通绳网产业园项目牵引建链补链,聚焦体育休闲、海洋渔业、航天航空等重点领域,建设高性能、多功能绳网产品生产基地,满足更多领域应用需求,推动企业进园区发展、规范发展,提升绳网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度。三是巩固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围绕打造农副产品“绿色食品加工之乡”,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发挥我县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加快向“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全产业链的延伸,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四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医药康养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支持现有企业发展,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主导产品和骨干企业。五是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工业经济交融互动发展。

(四)坚定不移突出科创引领作用

一要在做优科创平台上下功夫。鼓励企业加强与市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和省内外乃至国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深度对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优化县职业中专办学机制,专业跟着产业走,提升专业产业匹配度。二是在做实科技服务上下功夫。开展科技型企业创新服务行动,实施创新百强企业培育工程;围绕全县重点行业领域加大科研项目争取力度,以项目带动投入,以投入带动创新。三是在做强人才支撑上下功夫。深入实施“兵圣英才·惠人汇智”工程,做好“产业引才、专业引才、以才引才、平台引才、活动引才”文章,着力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技能人才、工匠人才、青年人才,让惠民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惠民更出彩。四是在突出创新主体作用上下功夫。用足用好各级支持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强化企业质量品牌意识,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形成以质量为根本、以品牌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五)坚定不移聚力招大引强

一是提升园区载体支撑。抢抓新一轮园区规范调整机遇,最大限度扩大“一区五园”规划面积;进一步完善供热、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要素耦合、生态完善、协作良好的产业生态圈;坚持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晰产业定位,着力抓好高端铝产业园、汽配风电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三个“区中园”建设;加快制定完善“飞地经济”激励政策,完善园区与镇办间利益分享机制,充分调动没有工业园区镇办的积极性。二是明确招商引资重点。树牢“招商选资”理念,绝不能“剜到篮子都是菜”。围绕我县优势主导产业,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和“促进上下游整合配套”,招引一批“填空型”“补充性”项目。瞄准500强企业、央企国企等大型实力企业,聚焦隐形冠军、独角兽、“专精特新”等高成长科技型企业,有针对性开展招引活动。对符合惠民产业导向的战略性、支撑性、引领性的好项目、大项目,舍得用精力、舍得出政策,以“怎么行”的思维促进项目引得进、落得下、发展得好。三是强化产业招商、以企招商理念。聚焦高端铝、装备制造、新型绳网、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突出产业招商、以企招商,集成产业、企业、要素、平台强劲合力,全面提升产业配套率、关联度和行业聚合力,加快推动优质项目落地生根。四是完善招商引资机制。进一步梳理完善招商引资扶持政策体系,并细化配套相关文件,确保政策精准有效。强化全员招商理念,招商引资没有局外人,人人都是招商形象,人人都是战斗员。进一步强化“产业办对接项目、联商会评审项目、落地办推进项目”招商工作体系,滚动实施好“四个一批”,定期调度督导,推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

(六)坚定不移集聚要素保障

强化要素保障支撑。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统筹土地、能源、环境、资金、人才等资源向优势主导产业集聚。突出土地保障支撑。深化“亩均效益”改革,推行工业项目“签约即挂牌”措施;研究建立低效企业退出机制,坚决关停淘汰落后项目和僵尸企业,严格落实对投资密度的规定,妥善处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用地;加大土地复耕、腾笼换鸟和向上争取力度,为工业企业发展扩宽最大空间。夯实金融保障支撑。妥善处置不良贷款率较高问题,持续优化县域金融环境。引导银行机构落实好银税贷、无还本续贷、应急转贷等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挖掘信贷资源,提升支持地方经济的能力。鼓励引导优质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能力,尽快实现上市企业零的突破。强化营商环境支撑。精准落实国家、省、市一揽子组合式政策措施,特别是减税降负、财政金融支持、拉动内需等政策措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树牢“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的理念,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无论是本地、外地,国资、民资、外资,无论“大、中、小、微”一视同仁。持续擦亮“惠办事”服务品牌。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在立项、审批等办事环节、办理时限上再精简,再提效,拿出最大决心、最硬措施,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F1PhW+tEElYP+t8CqNKC7KKYp7awmBaxjcRS/b++ux7ghHHST+CDQHS1P/+7md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